Workflow
文明交流互鉴
icon
搜索文档
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5巴黎对话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5-25 02:10
论坛概况 - 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5巴黎对话暨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对话会在法国巴黎举办,主题为"对话未来:中欧美文明交流与和平发展" [1][3] - 活动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欧美全球倡议共同主办 [1] - 分论坛议题包括"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博物馆与各文化机构的未来""美美与共:中欧共话中轴线" [1] 与会嘉宾与致辞 - 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强调文化交流对促进人类团结的作用,呼吁重视文化机构对和平的培育 [3] - 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陈力指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中欧文明和谐共生提供新方向,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 [3]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提出博物馆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库"、文明互鉴的"会客厅"和当代价值的"展示窗" [3] 研究成果发布 - 论坛发布《博物无疆·2025年中国博物馆报告》,分析中国博物馆格局、演变历程及社会贡献,聚焦国际合作实践 [4] 配套活动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主题图片展在巴黎同步开幕 [5]
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5巴黎对话暨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对话会在法国巴黎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4 11:31
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作开幕致辞。主办方供图 陈力表示,中法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文明成就,两国之间的文明互动源远流长。建交以来,密切的人文交往为中法关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 力。中欧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这些差异不应成为交往的障碍,而应转化为中欧文明互鉴的动力。我们要发扬中华文 明"和而不同"与欧洲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共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通东西,破除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明进 步作出重要贡献。 人民网巴黎5月23日电 (记者于超凡)5月23日,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5巴黎对话暨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对话会在法国巴黎举办。活动由当代中国 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欧美全球倡议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50余位文化、艺术和学术界嘉宾,围绕"对 话未来:中欧美文明交流与和平发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陈力、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北京市委宣传部副 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余俊生作视频致辞,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主持开幕 ...
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权威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中欧经贸合作 - 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16] - 中欧日均贸易额超过20亿欧元,是全球最重要的经贸合作关系之一[17] - 汽车、化工、机械和电气设备等领域的欧洲企业积极扩大对华投资,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对欧投资新一轮热潮[16] - 宁德时代匈牙利电池工厂、比亚迪匈牙利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等项目稳步推进,将推动匈牙利经济发展并提升欧盟整体竞争力[18] 科研与学术合作 - 与20年前相比,欧中科研合作高出几个数量级,欧中科研人员共同撰写的文章平均引用率高于仅由欧盟或中国作者撰写的文章[12] - 施普林格·自然每年为中国学者出版近千本学术著作,2023年出版《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演进》线上阅读量超2.6万次[20][21] 绿色能源与数字化合作 - 绿色能源是欧中合作重点领域,双方在绿色科技和数字化领域合作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14] - 人工智能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是欧中可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17] - 欧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有助于全球标准制定和创新推动[18] 产业链与市场协同 - 欧洲的创新与中国的市场规模相结合,欧洲的监管经验与中国的执行能力相结合,可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解决方案[13]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欧洲具有强大吸引力[17] - 中欧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1/3,贸易体量超过全球贸易1/4[15]
学习新语丨习近平讲述文物里的文明交融
新华社· 2025-05-17 18:22
此相映生辉。 【背景延伸】 《真腊风土记》生动记载了当年中柬两国人民互通有无、和睦相处的情景,详实描述了真腊王朝的辉煌,为 世界人民发现和了解神秘的吴哥文明提供了权威导引。 "很多人告诉我,中秘两国人民看到对方就'望之可亲',看到对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识'。"2024年11月,习 近平主席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他写道:"比如,秘鲁出土的印加人金面具同中国三星堆的黄金面具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对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念兹在兹。这些年来,习近平 主席多次在外交场合,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其中蕴含的文明交融交流的故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讲述习近平主席提到过的部分中外珍贵文物、古籍相关故事,一起聆 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响,感悟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 202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柬埔寨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柬埔寨多名高僧曾到中国传经弘法,中国元代 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文献。伟大的中华文明和高棉文明跨越漫漫历史长河,彼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以千年"鎏金铜蚕"和"黑石号"沉船为 ...
看中国也看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5月9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100天。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 展览创下多项纪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 次与埃及政府合作的重磅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 文物首次来到亚洲。若干中国的精美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认识自我。据统 计,超过70%的观众为了这个展览从外地专程来到上海博物馆,包括大量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为新馆和老馆规划了新的方向。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博新馆建 成开放,坚持"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使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位于上海人民广 场的上博老馆,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外国文物,积极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文明交流互 鉴主题的常设陈列,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展示平台。 认知世界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互动,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有着特别的意 义: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 ...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古蜀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在雅典展开主题对话
四川日报· 2025-05-14 08:25
文明多元共通 - 人类早期文明存在多元性和共通性,不同区域文化各自繁衍但交流一直存在 [2] - 中华文明起源宏大进程可追溯至距今6000年左右,各地形成"古国"如满天星斗 [2] - 希腊基克拉迪群岛史前文化同期完成社会发展,宗教权力扮演重要角色,出现城市和防御设施 [2] 文明交流与碰撞 - 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与欧亚草原地带密切交流,家畜传入促进西北地区发展 [3] - 中国黍粟等农作物西传至中亚欧洲,对外学习取长补短令中华文明充满活力 [3] - 夏朝二里头文化与希腊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殿同期,青铜礼器制作相似但艺术特征不同 [3][4] 青铜文明对比 - 三星堆青铜器以大型容器雕像为主,吸收中原文化思想 [4] - 德尔斐遗址青铜器体现对外辐射性传播,两地风格迥异但同样璀璨 [4] - 青铜三足器与二里头鼎相似,青铜均用于制作重要礼器 [3] 黄金工艺与面具 - 三星堆金面具采用商代晚期锤揲技术,与古希腊迈锡尼面具工艺相同 [5] - 三星堆面具用于祭祀沟通神灵,迈锡尼面具用于葬礼模仿人脸特征 [6] - 黄金面具在两地成为秩序与社会运行原则的具象化存在 [6] 文明发展对比 - 中华文明演进存在中西交流,古希腊文明受益于环地中海文化互动 [6] -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开展考古研究,推动中西文明互鉴 [6]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旅游行业数据 - "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1] -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1] - 新一代年轻人旅行注重文化体验,包括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购买及社交媒体分享 [6]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契合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优质投资吸引 [2] - 科学规划旅游路线、整合文旅资源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长效增长 [2] -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质量过硬、影响力强的文旅品牌 [3] 文化遗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6] - 文创产品开发使经典名画融入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 [8] - 文化遗产成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8] 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精准记录和修复文化遗产 [7] - VR与AI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展览与互动体验 [7] - 数字技术助力稀世珍品如《千里江山图》的细节展示 [8] 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 - 深化国内外文博机构交流合作,联合策展、定期巡展 [10] - 打造线上"云展厅",实现文化遗产跨境共享 [10] - 与海外高校及专家建立科研协作机制,推进学术互访和人才培养 [10] 文化遗产与文明互鉴 - 文化遗产彰显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9] - 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增进国际了解与信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11] - 推动制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国际规则 [10]
全民背诵英文版《岳阳楼记》挑战赛在湖南岳阳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4-27 09:13
活动概况 - 全民背诵英文版《岳阳楼记》挑战赛26日在湖南岳阳举行,吸引了来自英国、俄罗斯、捷克等国家的海外友人、湖南高校学生与各地游客现场挑战 [1] - 活动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旨在通过跨越语言与时空的对话让世界听见中国经典的新声 [4] - 作为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预热推广活动,此前发布的全球接力诵读英文版《岳阳楼记》视频征集已吸引加拿大、英国、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华侨华人参与 [4] 岳阳楼背景 -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前身为东吴将领鲁肃建造的阅兵楼 [2] - 自唐代起逐步成为文人雅士游览吟诗胜地,因北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名动天下 [2] - 建筑工艺精湛,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钉,印尼摄影师对其屋脊和檐角设计表示赞叹 [4] 活动文化意义 - 英文版《岳阳楼记》将中文平仄对仗转化为英诗抑扬格律,形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2] - 俄罗斯摄影师首次到访岳阳,通过现场诵读对当地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 - 上海游客认为《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赋予建筑精神高度,值得全民背诵 [2] - 2013年春节起推出"背诵《岳阳楼记》免门票"活动,以经典诵读替代传统消费,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4] 参与者反馈 - 俄罗斯摄影师逖武劳现场尝试诵读英文版,表达对岳阳楼文化的好奇 [2] - 印尼摄影师安迪卡·努格拉哈拍摄建筑细节,感慨中国古人智慧与技艺 [4] - 上海市民周邵国在旅行途中主动参与挑战,认同名篇的价值观传承 [2]
中国东盟增进文明互鉴 树立全球南方合作典范
新华社· 2025-04-13 07:2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与东盟在吉隆坡举行的中国 - 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呼吁以文明互鉴深化合作、增进理解,树立全球南方合作典范,双方文明交流互鉴有深厚历史基础,是关系重要支柱,与构建开放包容区域合作格局相得益彰,具备引领“南南合作”潜能,能在全球南方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1][2][3] 分组1:历史基础 -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交往历史是凝聚东方智慧与亚洲价值的文明史诗,古代船队连结文明脉络,留下郑和下西洋传奇与相融相通佳话,拉紧情感纽带,培育互信土壤 [1] 分组2:重要支柱 - 与会者在“吉隆坡共识”中认为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是加强中国 - 东盟关系的重要支柱,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汇聚新时代力量,相关活动精彩纷呈,签证举措推动双方关系更紧密 [1] 分组3:区域合作格局 - 中国和东盟民族文化宗教多彩,多元包容是共同基因,双方从东亚文明汲取智慧,以开放理念引领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平等协商推进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以包容心态构建开放朋友圈,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2]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展现了在RCEP推动和高质量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中国与东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2] 分组4:引领“南南合作” - 中国与东盟共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契合双方发展需要,具备在全球层面引领“南南合作”的巨大潜能 [2] -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席认为当前东盟与中国更需加强文明交流,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典范,彰显双方贡献,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 [2] 分组5:深远影响 - 中国和东盟关系超越双边范畴,有深远亚洲意义和全球影响,在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维护地区稳定、提升全球南方地位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3] - 双方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桥梁,能夯实民心相通根基,建设共同家园,在全球南方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