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质
icon
搜索文档
广州全面展现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
中国发展网· 2025-06-13 18:17
中国发展网讯 叶致楷 、记者皮泽红报道 6月12日晚,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2025年"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陈家祠广场盛大启幕。本次盛会汇聚演出、市集、展 览、手作体验、打卡集章等丰富活动,让非遗可观、可赏、可玩、可品、可学。 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办事 处承办,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 持。 国匠新锐共擎旗 视听盛宴引新潮 广州非遗开放日自2017年来已举办多届,今年全市各区开展了活力社区(非遗在社区开放日)、武术强 身(非遗武术开放日)、寻味烟火(非遗美食开放日)、漫游羊城(非遗在景区开放日)四类活动,活 动总数达250余场,创历年度之最。 本次开幕式晚会将非遗经典焕新编排,新老传承人共同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时尚张力的视听盛宴。 活动伊始,省级非遗项目鳌鱼舞"游"上舞台,国家级非遗狮舞(广东醒狮)与市级非遗广府龙舞联袂上 演《夜光狮、夜光龙》,将传统醒狮与 ...
非遗新韵曲子戏 传承不息在白银
新华网· 2025-06-13 11: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白银曲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具有元杂剧风格特点,集演、说、唱于一体 [3][5] - 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推进曲子戏保护传承工作 [3] - 已建成2个传习所和1个传承基地,培育60余名专业演职人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人梯队 [3]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复排《西厢调》《写扇》等传统剧目,并创作《乡愁》《田野希望》等现代剧目,聚焦乡村振兴与现代生活 [3] - 采用"传承人+平台+文化馆"协作模式,重点挖掘濒危曲牌、培养青年传承人及数字保护工作 [5] - 民间艺术团自发组织传承活动,参与公益性演出和学术研究,推动曲子戏健康发展 [5] 地域文化发展 - 曲子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成为白银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文化之一 [1][3] - 政府与民间社团共同推动,逐步形成良好的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局面 [4] - 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5]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科技日报· 2025-06-13 09:11
吴桥杂技非遗传承现状 - 吴桥杂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鬼手"表演、缩骨功等传统技艺展示独特魅力,其中王保合家族四代传承杂技技艺[1] - 代表性传承人王保合掌握"身中藏瓶"等绝技,其子王立刚7岁开始学艺,10岁登台表演,展现道具与手法的极致反差效果[1] 非遗保护与创新模式 - 采用"家族传习+学校培养"双轨模式,已成立14家非遗研习所和23家非遗工坊,并运用运动医学监测系统提升训练科学性[2] - 江湖大剧院《江湖·秀》融合声光电技术改造传统节目,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形成"技艺+科技"的新型表演形式[2] 产业发展规模 - 全县拥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家演出团体和7600余名从业者,形成规模化产业生态[2] -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推动科技手段与非遗传承的深度结合[2]
从“一锅基本粒子粥”到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宇宙的故事:星辰大海的探索之旅》:冯磊著;人民 邮电出版社出版。 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断言,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后世学者只需做一些简单的修补工作。但 彼时,物理学的天空被"两朵乌云"笼罩: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正是它们,引 发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场革命: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21世纪初,科学家同样做了回顾与展望,发现物理学的天空出现了更多的"乌云"。这些难解之谜,可以 归结为"两暗一黑三起源":"两暗"是指暗物质和暗能量,"一黑"是指黑洞,"三起源"分别是指宇宙起 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近年来,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突飞猛进,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从茫 然与猜测,来到了精确测量与严格求证的阶段。 《宇宙的故事:星辰大海的探索之旅》就是一本介绍宇宙学最新进展的科普书。我想层层递进地展示现 代宇宙学的波澜壮阔,使它宛若一场迷人的探险之旅。全书从"光"这个宇宙的信使出发,介绍人类如何 测量天体质量、洞察宇宙膨胀的历史,进而由测量结果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引出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 物理概念,探讨"两暗"如何对宇宙演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基于对宇宙膨胀历史的测量,科学家提出了大 爆炸宇宙学模型 ...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面纱(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地磁暴与空间天气监测 - 特大地磁暴事件: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出现持续6小时的特大地磁暴,由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引发[1] - 太阳活动机制: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磁活动[1] - 监测技术发展:当前通过天基(科学卫星)和地基(地面监测站)双重系统监测空间天气,预报手段从传统人工经验分析升级为物理模型结合AI大数据分析[1] 暗物质与天文观测突破 - 暗光子研究: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暗光子在特定引力理论框架下的特殊效应,测定关键参数Barbero—Immirzi(BI),该参数可能影响引力波与暗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2] - 银河磁场测绘: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和南非阵列望远镜完成迄今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测量,绘制高精度银河磁场图谱[2]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后续探测主带彗星311P,任务范围覆盖1.5亿至5亿公里距离,旨在拓展小天体科学认知[3]
大阪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开幕 展现八桂风韵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9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西活动周于6月11日在日本大阪梦洲人工岛世博园中国馆开幕,展示了"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1] - 活动包括特色文艺演出、非遗技艺互动等,获得出席嘉宾高度赞誉和现场观众广泛关注 [1] - 开幕式由广西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刘三姐数字人"主持 [1] 文艺演出内容 - 开幕式演出包括歌舞《山歌敬亲人》、木偶表演《楼台会》、女子群舞《茗香萦桂》、民乐演奏《三姐的歌谣》等 [1] - 演出结束后,演员分为木偶、芦笙、独弦琴三组在不同区域继续表演 [1] - 后续表演包括木偶剧《醒狮献瑞》和《楼台会》、芦笙表演《跳坡》《侗寨狂欢夜》、独弦琴弹奏《过桥风吹》《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1] 非遗展示活动 - 在中国馆一层绿水青山非遗展区每天展示木偶、团扇、刺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2] - 举办漓江画派精品展,组织拓印制作、民族服饰体验等互动活动 [2] - 在中国馆外开放区域每天进行2-3场小型文艺演出,结合少数民族风情与地方戏曲 [2] 活动规模 - 开幕式系列活动吸引了近100人参加,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中国贸促会领导、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代表等 [2] - 活动持续至6月13日,在中国馆内外固定时段进行展演 [1]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大丰瓷刻的历史与起源 - 江苏大丰民间自古有借碗盅习俗,为区分所属而在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记号,后发展为在壁面凿刻花草、动物及人像,形成大丰瓷刻技艺 [2] - 2021年5月大丰瓷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大丰瓷刻的工艺特点 - 以瓷器为载体,工具为钢凿和铁锤,利用瓷器质地与崩瓷效果,结合深浅、疏密、长短、粗细、虚实等凿刻技法与刀法 [2] - 核心工艺流程包括设计、渡稿、雕刻、赋色、整理、装饰,其中雕刻环节精度要求极高,需留瓷技艺精准匹配设计稿样 [2] 传承人陈银付的技艺创新 -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陈银付将油画、国画、书法等技法融入瓷刻,总结出点刻、单划线、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特色技艺 [3] - 其作品兼具书画笔墨之韵与金石雕刻之趣,通过30余年实践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并拓宽表现形式 [3]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新华网· 2025-06-11 14:47
东台发绣展示与传承 -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设有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独特[2] - 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同样陈列精美发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现场还有发绣技艺展示[6][8][9][11] - 展示馆内作品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瑶池神会》《一百零八将》《姑苏繁华图》等,游客使用放大镜细致观赏[8][9][11] 发绣技艺与创新 -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以人发为线,采用苏绣传统针法,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15] - 发绣技艺曾几近佚失,20世纪50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在东台恢复发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 发绣艺人在传统"墨绣"基础上创新使用染色发丝,发展"彩绣",并改进针法缩短针距、加密线距以增强质感表现力[21] - 拓展多种针法使作品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等笔意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21] 代表性传承人与创作 - 东台发绣展示馆作品来自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10] -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余年,创作题材涵盖花鸟、文人画、历史故事及当地文化风情,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0][14] - 陈伯余在创作中注重"勾绷落样"环节,使用特制"12号针"进行绣制[16] - 嘉丽发绣厂承接定制长卷业务,陈伯余亲自指导徒弟绣制及装裱双面发绣作品[17][19][20][22] 发绣原料与工艺 - 发绣使用人发为原料,绣工现场展示各色头发原料[22] - 制作流程包括勾画样稿、绣制、装裱等环节,需精细操作[16][19][22]
这类芯片制造材料,能淘汰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1 09:39
电子和半导体行业中的PFAS使用现状 - 电子和半导体行业是PFAS的主要消费领域,占欧洲氟聚合物总使用量的10%[2][6] - 2020年欧洲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中PFAS使用量达4.21千吨,其中69%为氟聚合物,28%为含氟表面活性剂[6] - 该行业是欧盟氟聚合物第三大消费领域(11%),仅次于交通运输及化工能源行业[8] PFAS的环境影响与挑战 - PFA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已在全球水/土壤/空气中被检测到[8] - 半导体制造中仅0.8% PFAS残留在芯片上,大部分通过废水排放或焚烧[11] - 当前污水处理技术无法完全去除半导体废水中的PFAS,部分PFAS对处理具有抗性[10] 减少PFAS使用的技术路径 - 采用EUV光刻技术可使7nm工艺节点PFAS层减少18%,相比DUV技术减少20%化学品用量[29] - 优化后端金属堆叠层数(如从M7减至M3)可实现1.7倍PFAS减少量[9][30] - Chiplet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减少金属互连层使用,但需权衡封装工艺引入的新PFAS风险[45] PFAS量化建模框架 - 建立首个半导体制造PFAS分析模型,关联光刻掩模数量与PFAS消耗量[17] - 模型覆盖130nm至3nm工艺节点,验证显示与TechInsights实测数据趋势吻合[24] - 集成碳足迹工具ACT,可同步评估PFAS与隐含碳的权衡关系[22] 设计优化案例研究 - 16nm至3nm工艺节点中,PFAS与碳足迹未随技术节点进步而必然改善[27] - SoC设计中BEOL层从M9优化至M5可实现1.58倍PFAS减量,仅增加2.4%芯片面积[38][40] - 脉动阵列金属层从M7减至M3时PFAS减少3倍,且PPA影响可忽略[30][3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需建立标准化PFAS定量方法,并开发无PFAS替代材料[44] - 延长硬件生命周期和硬件复用可降低PFAS污染风险[45] - 需加强chiplet架构在PFAS与碳排放方面的系统性研究[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