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

搜索文档
捕风制氢——探访京津冀首个全链条绿氢基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22:05
中新社张家口4月29日电 题:捕风制氢 ——探访京津冀首个全链条绿氢基地 作者 艾广德 肖光明 陈林 以风为弦、以氢为谱,"捕风制氢"在河北张家口赤城变成了现实。近日,笔者走进京津冀首个全链条绿 氢基地,探访自然之力如何转化为绿色氢能。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会地带的赤城县,风能资源丰富。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河北 分公司赤城制氢厂厂长袁建栋说,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河北赤城风氢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 包括一个风力发电场和一个制氢厂,其中风力发电场共安装33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65兆 瓦,每年可提供3.38亿千瓦时绿色电力。"我们利用风能优势,将自然之力转化为绿色氢能。" 风力发电具有波动性,而电解水制氢需要相对稳定的能源供给。如何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系统 的高效协同,是这个项目面临的首要挑战。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河北分公司赤城制氢厂技 术负责人孙名名说,他们尝试引入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气象数据、风功率预测和实时监测风机发电量, 调控电解槽负荷,确保了每一度绿电都能被充分利用,转化为氢能。 据了解,为保持电解槽装置的高效运行,该项目增加了热电联供系统,利用太阳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要紧盯临空经济、绿氢、核能、无人驾驶、算力等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快讯· 2025-04-29 10:28
4月27日至28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剖析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主持并讲话。 孙绍骋表示,当前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农牧业和能源两个基本盘是稳的,产业基础、积极 态势没有变,外部条件在变好,目标任务不能变。各级要坚定发展信心,充分认识"不进是退、慢进也 是退",切实增强加快经济建设的紧迫感。要拉长板、补短板、打堵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这个优 势产业,拿出务实举措解决农牧、建筑、金融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依靠改革的办法破解项 目审批慢、绿电供需不匹配、银企对接不顺畅等瓶颈制约。要开辟新战场,紧盯临空经济、绿氢、核 能、无人驾驶、算力等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发展 效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要紧盯临空经济、绿氢、核能、无人驾驶、算力等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 产力 ...
氢羿能源创始人、董事长米万良:未来3-5年绿氢成本或将与灰氢持平
搜狐财经· 2025-04-28 17:51
不过,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电解槽也遭遇了产能过剩、内卷等制造业常见的困境,根据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的统计,2024年我国电解槽装备年产能已达 47.7GW,占全球电解槽产能80%以上,但出货量仅3.1GW,供需之间存在明显不平衡,相关企业经营也面临较大压力。近来,行业也在不断讨论如何通过 技术创新破除内卷,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日完成商业化落地。 氢羿能源是我国少数掌握全套PEM电解水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米万良对笔者表示,所谓"内卷",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适 当"内卷"能促使企业不断创新、降本增效,但过度"内卷"则会导致恶性竞争,破坏行业生态。在他看来,聚焦技术创新与差异化发展、加强生产成本控制、 强化产业链协同与合作,提升产品性能与品质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制氢系统,图片由氢羿能源提供 随着人类应对气候危机愈发紧迫,能源转型、"双碳"发展逐渐步入深水区,如何解决钢铁、化工等工业场景的降碳减排成了"必答题"。相关工业流程需要稳 定、高温的热源,较难通过电气化完成替代,类似的还有交通领域的货运、航运、航空等场景。 在求索"非电碳中和"的道路上,绿色氢能已有脱颖而出之势,被普遍认为是 ...
2025年氢储能12大进展
势银能链· 2025-04-27 11:08
氢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 氢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方向,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绿电制氢-储氢-氢发电"实现长周期、跨季节的大规模储能 [2] - 2030年全国新增氢发电装机量预计达511.9MW,市场规模约10.2亿元,2022-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32% [3] - 政策层面,国家八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求"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支持混合储能技术开发 [4] 重点氢储能项目动态 - **丰镇市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总投资85亿,建设540MW电解槽,制氢规模10.8万Nm³/h,储氢设计容量140万Nm³(12小时),配套3座220kV升压站及1座500kV汇流站 [3] - **新疆三十六团项目**:总投资53.3亿,规划200MW/800MWh氢储能电站,年产绿氢5万吨(一期2万吨),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 [5] - **广州固态氢储能电站**:总投资30.68亿,规划200MW/800MWh,包含80套1000Nm³/h电解装置、96套8000Nm³固态储氢装置及160台1250kW燃料电池 [6] - **大庆市40MW项目**:全球第二大氢能调峰电站,计划2025年底投产,中标方为氢蓝时代 [9] 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 - 国氢科技在南极秦岭站部署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采用"风-光-氢-储-荷"多能互补微电网 [10] - 香港首个氢能发电项目落地,由国鸿氢能、中建香港等联合实施 [11] - 锐格新能源10kW氢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已稳定运行200天,累计运行近1000小时 [13] - 郧西水氢项目利用废水制氢发电,设计日发电量200万度,氢气产量2500吨/日 [16]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化德县项目采用电化学+氢储能混合方案(100MW/400MWh),其中氢储能部分为10MW/40MWh [7] - 嘉化氢储项目聚焦电解制氢、储氢及装备制造,通过35kV业扩配套工程评审 [12] - 陕西咸阳项目构建"光伏+地热+氢能"三联供系统,含360Nm³/h制氢及2*640kW燃料电池 [14][15]
研判2025!中国输氢管道行业政策、发展现状、市场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政策协同区域互联,国内输氢管道进入规模化建设新阶段[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27 09:12
氢能运输瓶颈与管道输氢的核心作用 - 高昂运输成本是制约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管道输氢是实现降本增效的核心突破口 [1] - 管道输氢网络是解决绿氢消纳难题和实现可再生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 [1][13] - 截至2025年3月国内实质性进展的输氢管道总长度超7000公里,氢能储运体系加速向管网化、规模化方向迈进 [1][13] 输氢管道技术路线与对比 - 技术路线分为纯氢管道和天然气掺氢管道两大类,细分高压与低压输送方式 [3] - 低压氢气管道因技术成熟度高、成本较低成为主流选择,高压及掺氢管道仍处示范阶段需解决氢脆等技术问题 [3] - 管道运输单位成本可降至0.3元/公斤·百公里,显著优于液氢槽车运输的8-10元/公斤 [6][7] 政策支持与地方实践 - 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出台氢能专项规划,27个省份将管道输氢技术列为重点发展任务 [1][13] - 地方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最高500万元)、示范项目和跨区域管网规划推动建设,如榆林、大连等地 [8][9] - 国家能源局出台《输氢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行业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9] 中国氢能及输氢管道行业发展现状 - 2018-2023年氢气产量从2100万吨增至35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9.14%,2024年预计达3695万吨 [10] - 2060年氢能需求量预计突破1.3亿吨,占据终端能源消费重要战略地位 [11] - 国内8个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中石化京蒙管道(1145公里)、康保—曹妃甸管道(155万吨/年)等 [15][16] 输氢管道项目特征与技术进步 - 新建管道向长距离(1145公里)、大管径(813mm)、高压(6.3-7.2MPa)方向发展,输送能力显著提升 [18] - 纯氢管道呈现"短距先行、长距突破、规模跃升"特征,掺氢管道形成"点状突破、链式延伸"态势 [18][19] - 掺氢管道技术参数以中小管径(150-457mm)和中低压(0.4-6.3MPa)为主,输送能力梯度分布 [19][20] 行业竞争格局与企业布局 - 市场形成"国家队主导、民企突破、外资补充"格局,中石化、国家管网、中石油占据75%份额 [22][24] - 中石化凭借加氢站网络和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占42%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如苏州氢创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2][26] - 外资企业如西门子在高端市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尤其在智能监测系统和高压储氢装备领域 [22] 未来发展趋势 - 以"长输干线+区域网络+工业专线"为主线构建氢能运输网络,2030年预计建成1万公里以上输氢管道 [27][28] - 技术向高压化(10MPa+)、复合化(碳纤维增强管材)、智能化(数字孪生+AI预警)升级 [29] - 商业模式将出现"管输服务收费""氢能贸易枢纽"等创新形式,氢-电-化工多能耦合增强经济性 [30]
「电解水制氢」场景精选丨2025年Banglink第6期
创业邦· 2025-03-31 07:48
氢能作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清洁能源,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零碳排放和可再生性,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制氢项目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工 业副产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技术路线。其中,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制氢方式,因其直接利用水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氢气,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绿色制 氢路径,尤其在整合风电、光伏等间歇性能源时,其灵活性和环保优势显著。据预测,国内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比将从目前的3%提升至2050年的70%,绿氢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电解水制氢当前痛点: 1.制氢成本过高。 电力成本占比高达60%-70%,叠加设备昂贵(如PEM电解槽),整体制氢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制氢,限制了商业化推广。 2.能源转换效率较低。 电能转化为氢能的效率较低,催化剂活性不足、电极腐蚀等问题影响长期运行稳定。 3.技术路线尚未成熟。 碱性电解槽(ALK)虽易大型化但动态响应差;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成本高,核心材料依赖进口;固体氧化物(SOEC)仍处于技 术验证阶段。 目前,国内一批电解水制氢企业围绕行业痛点,正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在技术研发、产品设备制造、项目应用落地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 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