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
icon
搜索文档
方寸舞台 好戏万千(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3
湘东皮影戏传承与发展 - 湘东皮影戏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已有140多年历史,拥有120多出经典剧目,目前全本可演出的有五六十出 [2] - 传承人丁永发11岁开始学习皮影戏,精通拉京胡、吹唢呐、耍皮影、刻皮影、唱大戏等多种技艺 [2] - 皮影戏唱腔融合赣剧高腔,造型和审美质朴,代表剧目包括《杨宗保破阵》《西游记》《刘备招亲》等 [2] 创新与市场拓展 - 丁永发团队在传承老戏基础上编排了百余出新戏,包括《候鸟人》《克己奉公的刘型》《视死如归贺竹英》《不要彩礼要幸福》等,题材涵盖现代生活、清廉文化、革命文化等 [2] - 丁武负责内容创新和市场拓展,开设皮影戏培训班、网络直播演出、拍摄皮影微短剧,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3] - 皮影剧团已发展至10余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3] 教育与传播 - 全市各乡村、景区及10余所大、中、小学校邀请皮影戏表演,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3] - 丁武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皮影事业,寻访同行、求教专家,广泛汲取经验以推动传承 [3] 未来规划 - 丁永发计划整理推出200余出剧目,继续为观众演出,把握新时代机遇 [3]
焦点访谈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非遗如何成为各地文旅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6-15 00:41
文旅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趋势 - 非遗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潮流,泉州簪花、大理扎染、敦煌壁画等非遗项目成为城市旅游新标签[1] - 陕西紫阳县通过"开麦吧!茶乡"乡镇对擂赛吸引游客,活动以紫阳民歌为核心元素,场场爆满并带动年轻群体参与[3][6] - 紫阳县2023年清明及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7%,带动茶叶销量增长30%及服务业增加值提升50%[11] 非遗活化与产业升级路径 - 紫阳县将民歌、采茶制茶技艺(省级非遗)、社火活动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非遗即生活"模式[8][14][15] - 富硒茶陶博物馆挖掘2300年历史的乌铁陶技术,通过现代工艺提升实现非遗技术传承与商业化应用[15] - 贵州麻料村银饰工坊年接待体验游客超1万人,甘肃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单日吸引10万群众参与,实现非遗保护与收入增长双赢[15] 年轻化传承与品牌创新 - "90后"民歌手黄杰通过比赛重新激活年轻人对紫阳民歌的兴趣,乡镇活动促使年轻参赛者主动学习经典民歌[4][12] - 四川道明镇将2000年历史的竹编非遗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时尚化体验项目,证明非遗可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质[17] - 专家指出文旅融合本质是"造血式保护",通过身份转换(村民成为文化代言人)增强文化自豪感与传承持续性[15] 跨区域非遗联动效应 - 多地形成差异化非遗开发模式:紫阳侧重民歌+茶文化、贵州聚焦银饰制作、甘肃发展民俗节庆、四川推动手工艺创新[15][17] - 非遗体验项目有效改变消费习惯,如年轻游客通过采茶制茶体验重新认识传统茶饮价值[8][9]
非遗进校园:重庆大足中敖火龙的传承记
新华网· 2025-06-14 15:10
非遗文化传承 - 中敖火龙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校园活动得到有效传承,30多名小学生参与日常训练[1] - 中敖镇中心小学自2008年起将火龙引入校园,累计培养超1000名"小火龙",并开设专门课程打造四至六年级"传承班"[3] - 学校创新编排融合现代舞姿与传统技艺的火龙舞蹈,表演规模从最初1-2条龙扩展至4-6条龙同台[3] 教育融合创新 - 大足区民间火龙协会20多名成员进入中小学授课,专门设计"小号龙"器械并简化动作套路,结合无人机技术创造"飞天凤凰"等科技造型[3] - 区内29所学校已开展包括大足石雕在内的非遗教学活动,文旅部门计划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以丰富素质教育内涵[5] - 班主任反馈舞龙训练显著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塑造班级团结氛围,16岁学员蒋自豪通过四年训练培养出坚持精神并参与10余场演出[3][4] 青少年培养案例 - 学员蒋自豪从初一起每周坚持2次训练,即使受伤仍持续精进动作细节,毕业后仍保持每周协会训练频率[4] - 该学员表示舞龙表演带来强烈成就感,未来计划像导师姚文勇一样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4]
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
中国青年报· 2025-06-14 09:42
非遗传承与高校合作成果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实施10年,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与,培训非遗传承人超20万人次,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占比超40% [1] - 140余所参与院校在展览中展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等产学研创新成果 [1] - 截至2024年4月,全国25所高校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5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研究方向 [9] 非遗技艺创新与现代应用 - 河南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通过研培班学习,将剪纸从平面拓展至空间艺术,创作《剪纸空间装置》 [1][2] - 花丝镶嵌传承人马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婚礼结合,设计"莲华盛世大凤冠"等日常佩戴饰品 [2] - 山西漆艺传承人裴晓俊运用犀皮漆技法改良古琴漆面,果洛银饰传承人段松文融合数字艺术创作虚拟首饰 [3] 代际传承与人才培养 - 婺州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父子通过中央美院等研培项目,累计培训360余名传承人,并与13所院校合作 [4] -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帮扶华梅少年晋剧团提升表演水平,保护10余种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培训学员500余人 [5][6] - 研培计划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达1.1万余家,带动乡村手艺人就业增收 [7] 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 - 贵州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创办非遗工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0多名村民就业 [7] - 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通过江南大学研培设计创新产品,与奶奶王秀英共同推动年产值达1000万元,带动600余名妇女就业 [8] - 江南大学帮扶延川县建设非遗工坊,共享延川布堆画知识产权 [8]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海南日报· 2025-06-14 08:10
海南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 海南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3] - 建设黎锦技艺传习馆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非遗工坊119个,认定非遗传承村16个 [3]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群从不足千人扩大至近2万人,2024年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全省老爸茶店超4000家,年销售额约1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7] - 海南沉香产业2023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145家沉香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7] - 非遗美食品牌如临高烤乳猪、福山咖啡等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7] 非遗教育与数字化传承 - 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技艺实践课,涉及21个项目,超5万人次学生参与 [6] - 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及18名省级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工程,出版14部非遗丛书及口述史 [6]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10多项非遗打造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9] - 昌江保突村结合黎陶技艺打造"产学研旅"模式,三亚南山非遗季吸引10多万游客,文创销售额近2000万元 [10] - 儋州泊潮村端午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近2万人,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 [10] 国际化发展与品牌输出 - 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米兰设计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舞台 [4] - 通过海外巡展(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及日本大阪世博会展示东方非遗生命力 [4]
老手艺也能“七十二变”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后来,我又学了拍摄,开始做短视频。抖音的"百young非遗计划"让我的短视频圈粉更多年轻人,和我 一样的1000位非遗达人成了优质内容创作者。网络平台上,网友会提出他们喜欢的糖画图案,让我制作 给他们看。 老手艺要活,就得"七十二变"。除了继承传统的纹样技法,我还会结合剪纸、皮影、书法等元素来丰富 糖画的表现形式。我曾耗时两年,不断学习研究立体糖画制作,在今年山东卫视元宵晚会上,当我熟练 制作出各种立体的糖画,现场嘉宾发出了惊叹:"这是3D打印吗?" "非遗进校园"是我今年的努力方向。现在,我不仅给大家讲怎么绘制糖画,还增加各种元素和体验环 节,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糖画,在他们心中种下甜蜜的种子。去年5月,我受邀参加新加坡的一个活 动。在现场,我向外国观众表演糖画绘制,全场沸腾。那一刻,我又一次为自己身为糖画技艺传承人而 自豪。 如今,不少同龄人成了我的顾客,有的成为我的粉丝,还有的年轻人成了我的徒弟。我依稀记得,小时 候的我做糖画时,一个妈妈带着女儿从我摊子前经过,那个妈妈指着我的摊子小声念叨:"以后不好好 上学,就跟他一样摆摊画糖画。"这话让我难忘。但现在不同了,我听到不少父母都会跟他的孩子 说:"长大以后 ...
宋风今韵育匠才:开封职业学院“非遗+智能”的职教新范式
环球网· 2025-06-13 19:12
文化传承与建筑特色 - 公司以"新宋式书院"为设计理念,将宋代《营造法式》元素融入校园建筑与景观,打造"行走的育人博物馆",建筑群包含城楼式校门、飞檐群落等北宋美学意象 [1][3] - 校园设施命名深度结合两宋文化,如"希文""毕昇"教学楼、"子衿"教师公寓、"丰乐"餐厅及"崇文"大道等,强化文化浸润 [3] - 建筑建设创造"祥符速度",为河南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首批落地高职院校 [1] 非遗教育与创新转化 - 公司开设河南首个"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并纳入4门非遗选修课,2024年报名人数超2000人,远超预期 [5][7] - 通过大师引领(如汴绣传承人苗炜)、课程赋能、社团实践、专业培育四位一体体系,转化汴绣、官瓷、木版年画等非遗资源 [5][7] - 计划与企业共建汴绣产业学院,AI赋能传统技艺,推动汴绣从"河南特产"升级为"中国名片" [5] 产教融合与数智化实践 - 与京东集团按1:1投资比例共建河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覆盖智能配送中心、选品中心等全流程实训场景 [8][10] - 实训环节提供京东、德邦、顺丰真实物流项目,优秀毕业生可获京东优先录用,形成"教学—实训—就业—创新"一体化模式 [8][10] - 与小米集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深化校企合作,课程内容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硬件与软件资源深度整合 [10]
非遗民宿,用文化基因撬动商业价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6-13 17:29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下,非遗主题民宿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创新表达,成为重构旅游体验的重要 载体。"非遗+民宿"的跨界融合正在重新定义"诗与远方"的内涵,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条文化赋 能、体验升级的创新路径。 "非遗+民宿"的创新路径 非遗与民宿的融合可以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浙江宁波的龙观禅那艺术民宿,民宿客人及周边村民不仅能观看戏剧名角的演出,还能参加与中国传 统戏曲有关的艺术沙龙。曾是甬剧演员的民宿创始人戴如希丹,将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甬剧融入了民宿,将民宿空间与戏剧演出舞台融合,打造出"非遗+演绎+民宿"的样板。 广西桂林阳朔的"格格树"民宿,住店客人大多是外国游客。民宿创始人陈荣华是陈氏太极拳传承人,他 将太极与民宿有机融合,在"格格树"建立了"阳朔陈中华太极馆",推出太极拳课程,以民宿为载体传播 太极文化,不仅让很多外国友人因为喜欢太极而爱上了这间民宿,还让民宿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窗 口。 新疆的"猫窝客栈",既是一个以民宿为核心的"吃、住、游、研学加非遗体验"民宿综合体,更为非遗传 承人铺设了一条非遗"活化"与"转化"之路。 在"猫窝客栈"民宿的非遗体验空间,住店客人可以在 ...
壮锦国潮 传统非遗的当代对话
广西日报· 2025-06-13 17:04
壮锦国家标准实施 - 5月1日我国首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壮锦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为壮锦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2] - 标准由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导制定,明确壮锦术语定义、试验方法及安全性能要求,首次统一质量与安全标准[2][3] - 标准将云雷纹、蛙纹等代表性纹样列入附录,同时允许棉麻蚕丝等新材料应用,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3][5] 产业化升级 - 2024年12月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投产,标志产业迈向规模化生产[3] - 国标实施后企业定制订单激增,部分面料供不应求,生产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提升[5] - 靖西、忻城等地壮锦产业成为女性就业创业重要载体,预计创造更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5] 市场表现与消费趋势 - 陆仙人戛纳红毯壮锦礼服获全球关注,相关短视频网络点赞量高涨,明星效应带动壮锦话题热度[1][7] - 壮锦文创产品消费主力转向90后00后,领带冰箱贴等时尚化产品占比提升,电商直播销量显著增长[7][8] - 跨界联名成效显著,奶茶品牌推出壮锦编织手环等周边产品,潮玩Labubu壮锦"娃衣"成旅游打卡新选择[7]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80%设计师为35岁以下青年,采用AI辅助设计融入现代美学元素[6][10] - 高校与传承人共建实训基地,改良织机保留"通经断纬"核心技艺的同时引入现代设计思维[10] - 产品附带二维码故事卡,扫码可了解纹样寓意及工艺历史,数字化传播提升文化渗透率[9][11] 行业挑战 - 原创壮锦纹样面临抄袭模仿问题,盗版低价产品冲击市场,影响文化传播与产业健康发展[8]
非遗借抖音电商 “穿针引线”,老手艺绣出新时尚
中国发展网· 2025-06-13 15:51
中国发展网讯 在刚刚落幕的抖音非遗嘉年华活动现场,一众走秀单品中,刺绣技艺备受关注。一双名 为"多彩凤"的绣花鞋引起现场观众赞叹,这正是"滇韵"鞋类旗舰店的明星单品,已在抖音电商平台上已 售出5.1万双。"销量重心彻底转移了,抖音平台现在贡献了我们七成以上的销售额。"该店创始人曾永 国感慨道,数字平台正成为非遗产品连接大众的关键桥梁。 2012年,"滇韵"品牌应运而生。"滇"字烙印着云南的基因,"韵"字则承载着对传统美学神韵的执着守 护。曾永国认为,唯有将古老的手工价值体系与当代商业逻辑深度结合,这门承载着时光的老手艺才能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生生不息。 设计师的责任与追寻 与滇韵的传统根基不同,faytobe的创立源于谢龙驹的使命感与职业追求。作为科班出身的服装设计师, 谢龙驹曾在知名鞋业集团深度历练,三年的体系化经验加上两年创业公司的实战打磨,让他深度了解了 鞋业。然而,对自主创作与文化表达的渴望最终引领他独立创业。2019年底,faytobe品牌诞生。"人在 途中,人在时空"这句钟爱的歌词不仅是品牌的Slogan,更成为faytobe的精神内核。谢龙驹希望打造陪 伴用户经历人生重要时刻的鞋履,传递温暖、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