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

搜索文档
桃子熟 山乡美
金融时报· 2025-08-19 10:39
核心观点 - 盱眙农商银行通过信贷支持和电商平台助力 推动侍涧村黄桃产业发展 实现村民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长 并探索农业与旅游融合模式 [1][2][3] 金融服务支持 - 盱眙农商银行提供100万元苏农贷启动资金 支持黄桃园土地流转 苗木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 [1] - 累计向60余户黄桃种植户发放贷款1780万元 推动人均年增收达2.8万元 村集体收入突破140万元 [2] - 发放400万元专项信贷资金建设2000平方米恒温保鲜仓库 配备温控和湿度调节设备 延长黄桃销售周期 [2] - 为128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乡村振兴贷4.85亿元 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 [3] 产业发展成效 - 黄桃种植面积达830亩 挂果量持续增多 果实甜度和口感明显改善 [1] - 恒温仓库使收购量比去年翻一番 线上销售额预计突破200万元 [2] - 黄桃通过E路有我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线上专场活动拓宽销售渠道 [2] 产业融合拓展 - 探索农业+旅游模式 建设自然山泉游乐区 乡村土灶体验和特色民宿 预计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3] - 信贷支持农家乐更新设备 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发展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 [3] - 依托淮河和大运河百里画廊地理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 [3]
潍坊安丘:从“一品”到“一业” 特色产业串起乡村振兴链
齐鲁晚报网· 2025-08-13 22:57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 潍坊安丘市金冢子镇重点培育甜桃、早酥红梨、樱桃等高品质农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特色产业转型 [1] - 兴隆官庄村160余亩早酥红梨亩产超过5000斤,凭借独特外观和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1] - 北南戈庄村发展黄金蜜桃、大樱桃等特色产业,黄桃种植面积达400多亩,大樱桃160多亩 [3] 产业模式创新 - 兴隆官庄村通过"外引专家、内育骨干"方式培养本地种植能手,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于2023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3] - 北南戈庄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泊洋果蔬种植合作社,产品获得双码认证 [3] - 金冢子镇采取"党支部引领定向、合作社联动赋能、村民参与共建"模式发展豆丹养殖产业 [5] 产业规模与效益 - 金冢子镇已建成320亩豆丹种养农场,年收益达1200万元以上 [5] - 豆丹养殖年周期可达三茬,计划明年扩大规模至1000亩以上,打造省内最大豆丹产业发展基地 [5] - 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大型超市等多渠道销售,解决"卖果难"问题 [3] 技术合作与认证 - 与山东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发展豆丹养殖产业 [5] - 兴隆官庄村采用有机肥施肥、物理防虫等生态种植技术 [3] - 北南戈庄村产品获得"食用农产品电子安全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溯源码"双码认证 [3] 未来发展规划 - 安丘市将继续锚定"大健康"农产品定位,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5] - 金冢子镇计划成立豆丹产业协会,推动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5] - 通过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形成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5]
推进“一村一品” 培育“银发经济” 泰国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09
泰国"一村一品"项目发展 - "一村一品"项目已带动泰国7000多个村镇的特色产业发展 3万多家中小企业从中受益 成为拉动泰国消费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 - 在"一村一品"商铺消费可享受额外税收优惠 个人最高可减免税款5万泰铢 [1] 泰国政府刺激消费政策 - 2025年对进口商品总值不超过1500泰铢的货物免征关税 [2] - 在边境10个特别经济区内 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至10% 为期10年 [2] - 对跨国企业征收15%的最低企业税 同时设立"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开展研发、绿色制造和员工培训 [2] 泰国旅游业发展 - 2024年泰国接待外国游客超3500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1 67万亿泰铢 [2] - 预计2025年入境外国游客将突破4000万人次 [2] - 政府持续优化签证政策 推出旅游补贴、酒店折扣和航班补助等措施 [2] 泰国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泰国电商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 达到1 1万亿泰铢 预计2027年将攀升至1 6万亿泰铢 [3] - 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触网转型" 加快移动支付普及 推动线上购物向乡村延伸 [3] 泰国银发经济发展 - 2024年泰国老年人口约1400万 相关消费支出达1 7万亿泰铢 同比增长3 8% [3] - 预计2029年老年消费支出有望增至2 2万亿泰铢 [3] - 政府将向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每人1万泰铢的消费补贴 全面提高老年津贴标准 [3]
淮北烈山区:黄营灵枣甜了乡亲心
人民网· 2025-07-03 17:53
灵枣产业发展 - 黄营村灵枣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年产值高达2000余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 - 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后,灵枣身价倍增,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1] - 合作社统一采购有机肥料,推行无公害栽培管理,确保灵枣品质始终如一[1] 集体经济多元化 - 黄营村新增李子、苏翠一号梨种植项目,预计年收入达230万元,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2] - 新项目将带动130余户农户平均增收1.3万元[3] - "共富工坊"年均产值6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贡献30余万元增收[5] 产业升级与创新 - 设立"共富工坊"为20多名农村妇女提供稳定就业,参与者月均增收超过2000元[5] - 计划到2025年培养500人次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5] - 未来将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区[9] 基础设施建设 - 硬化村内道路,修建蓄水池,解决果树灌溉问题[6] -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新建文化广场、旅游公厕等设施[6] - 建设污水治理站,种植景观树木,改善村庄环境[6][9]
贫困县→乡村游“文旅热地” 山东泗水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
央视新闻· 2025-05-06 09:06
记者来到试点山东泗水县采访,五一假期,这个曾经的贫困县成了乡村游的"文旅热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50个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山东泗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地处山区,高峰时外出劳动力多达18万人,占到农村人口的一半。东仲都村位于泗水县南部山区的丘陵地带,人多地少,曾是 山东省有名的贫困村。如今,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么东仲都村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几年前,在外地开过公司、学过设计的田彬回到泗水县,被当地政府招募为文旅产业板块的合伙人,负责运营包括东 仲都村在内的龙湾湖示范片区。 田彬告诉记者,乡村文旅,如何做?他其实也不清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初,他在村里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民房,修建民宿。但由于村里路不行,漂亮的 民宿也没有等来游客,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当地政府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加大道路、水电、5G网络等发展文旅板块必需的基础建设。 有了政府的支持,一度准备放弃的田彬开始沉下心,外出考察学习,研究适合东仲都村发展的文旅项目。 泗水县红薯是泗水地理标志产品,田彬找来了东仲都村最会做红薯粉皮的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