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洞化
搜索文档
担心被美国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掏空”,韩企加码国内投资
环球时报· 2025-11-19 06:58
投资计划概述 - 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三星、SK、现代汽车、LG)宣布了以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清洁能源为核心的国内投资计划 [1][2] - 四大集团承诺的国内投资总额超过800万亿韩元(约合5500亿美元) [4] - 三星计划在未来5年内向韩国投资450万亿韩元,并重启平泽园区第五工厂的半导体项目建设 [4] - 现代汽车集团承诺未来5年投入125.2万亿韩元,较原有计划增加了8.2万亿韩元 [4] - SK、LG、HD现代重工及赛尔群等企业也提出了中长期国内投资计划 [4] 投资背景与战略意图 - 投资计划的推出是针对韩美关税谈判后,业界对“国内投资萎缩”和“产业空洞化”担忧的直接回应 [1][4] - 此举意在表明,即使深化与华盛顿的经济联系,韩国工业竞争力仍想继续扎根在本土 [2] -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企业旨在重新强化国内制造基地的重要性 [4] - 企业共识是将韩国打造为承担核心生产与研发能力的“母工厂”,高附加值技术与关键工艺预计仍将留在韩国 [5] - 现代汽车将七成以上的新投资用于AI、机器人、电动汽车、氢能等未来产业的研发 [5] 外部协议与潜在影响 - 韩美贸易协议包括韩国向美国造船业投资1500亿美元,以及向美国其他产业额外投资2000亿美元 [5] - 公众担忧韩国制造业可能会被总计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掏空 [5] - 大规模对美投资势必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再分配,在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被挤压的担忧难以避免 [5] 执行挑战与舆论关切 - 舆论担忧在大规模对美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企业可动用资源有限,国内投入可能不及预期,“防止产业空洞化”的承诺可能流于形式 [6] - 投资计划最终能否落地,取决于政府能否同步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税制优惠等制度性支撑 [6] - 如果政策配套不到位,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可能削弱国内投资的执行力度 [6] - 韩国政府需加大对基础科研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守住国内产业生态 [6]
台当局也要被特朗普榨出3500亿美元?岛内舆论哗然:惊悚、要掏空台湾……
观察者网· 2025-11-13 22:46
【文/观察者网 王一】随着美国最高法院正审议总统特朗普的全面关税政策,美国"政客"新闻网当地时 间11月12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白宫正加紧推进与贸易伙伴的关税谈判。其中,美国要求台湾地 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与5500亿美元,而台湾方面仍打算在本月底前完成协议。 消息一出,岛内舆论一片哗然。香港新闻网13日报道称,中国国民党"立委"李彦秀直呼"惊悚",有人呼 喊道"这是好几代台湾人的积蓄,必须拒绝美国的索求"。众多网友更是直言,"这不就是卖台吗?""答 应就被掏空"! 当被追问所谓"台湾模式"折算下来是多少钱时,李慧芝回应称,书面交换文件正在讨论当中。 对于这笔巨额投资,岛内一片批评。中国国民党"立委"李彦秀直言"惊悚",称若消息属实,将严重冲击 与排挤台湾地区的投资量能,影响人才和技术留存,推高科技"产业空洞化"的可能性。 台前行政机构副负责人施俊吉发文称,台湾当局必须拒绝美国的索求,因为这笔巨资是好几代台湾人的 积蓄,"我们这一代人有什么权力将它送给美国人"? 台资深媒体人谢寒冰也发文讽刺说,台湾地区终于赢了韩国,以人均比较更是碾压日韩,"世界怎么看 得见台湾地区的车尾灯"! 台湾网友也纷纷评论道 ...
丰田公司本土建厂意在逆转产业空洞化
第一财经· 2025-09-14 21:01
产业空洞化背景与表现 - 产业空洞化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业活动转移至海外 导致国内雇佣 附加价值生产和技术创新减少 经济增长放缓和民众实际收入下降[2] - 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国内生产要素价格高涨 制造业企业开始外迁 开启产业空洞化进程[2] - 2018年以来日本对美直接投资成为新亮点 截至2024年7月投资额同比增加20% 单月投资额达2.7605万亿日元(约1330亿元人民币)[3] 产业空洞化具体影响 - 制造业严重萎缩 全球份额大幅下降:造船业份额降至2024年3% 半导体份额从1988年50.3%降至2019年不足10%[3] - 导致新兴产业布局滞后 国际市场处于劣势 深度依赖海外产业链和供应链[3] - 对外直接投资收入成为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2024年初次收入顺差40.4万亿日元 其中直接投资收益占30.4万亿日元(75%)过去10年膨胀3倍[6] 人口减少问题现状 - 日本总人口连续15年减少 2024年1月1日人口约为1.2156亿 较上年减少86万人 创1968年以来最大减幅[4] - 2025年1-6月人口减少49.75万人 劳动力人口预计从2015年7600万人降至2060年4500万人[4] - 全行业51.0%企业认为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大幅上升[4][5] 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 2025年全国最低时薪将从1055日元调高至1121日元(约54元人民币)达历史最高水平[5] - 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超出劳动生产率的加薪压力 政府需扩大补助金发放对象和放宽条件[5] - 人口减少被帝国数据库列为最大企业倒闭风险之一 成本上升无法通过价格转嫁[5] 产业与人口问题叠加效应 - 人口减少加速资金外流 恶化产业空洞化问题 形成恶性循环[6] - 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日元贬值压力 虽然利于出口和旅游业 但推高进口价格和企业生产成本[7] - 海外投资收益多用于海外再投资 很少回流国内反哺经济和民生[7] 丰田建厂举措意义 - 丰田汽车在爱知县新建年产300万辆汽车工厂 预计2030年投产 构建全生产要素供应链[1] - 这是公司时隔14年在日本本土建厂 被视为逆转产业空洞化 重振制造业的示范性举措[1] - 在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多变背景下 该举措具有垂范作用但难以单独解决结构性问题[1][7] 产业回流趋势 - 美国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等手段强化产业回流 使产业空洞化问题重新引起全球重视[8] - 日本产业空洞化叠加人口减少的结构性问题并非独有 具有一定普世借鉴意义[8]
SHEIN村的局限与“大中国”
日经中文网· 2025-03-28 10:57
SHEIN供应链模式与挑战 - SHEIN采用"小批量、快速交货"模式,依托广州番禺区"SHEIN村"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超低价格和快速响应,每单仅100件,简单款式由3-4名裁缝数小时完成,单件利润仅0.2-0.3元人民币 [1][2] - 供应链面临人工老龄化问题,从业者多为40-60岁,年轻人不愿进入低利润行业,同时美国可能取消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导致订单减少,部分小微企业已停业 [3] - 该模式被视作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末期表现,大工厂向越南转移但小微企业缺乏转移能力 [3] 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 - 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人工成本上涨和老龄化萎缩,叠加特朗普关税政策加速产业外迁,2021-202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较2010-2012年增长2.6倍,投资重点从房地产转向制造业 [6] - 与日本产业空洞化不同,中国通过政府主导产业升级维持制造业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尖端科技企业同步进入东盟,形成跨境市场一体化而非简单产业替代 [7] - 冷链物流等新兴行业将东南亚视为"大中国市场"组成部分,中泰/中越通关效率已接近中国省际水平 [8] 中日企业在东南亚的竞争 - 中国EV企业快速占领东南亚市场,泰国已有8家、印尼7家中国车企进驻,连带中国零部件商形成完整产业链 [9] - 日本企业需调整"防御"策略,通过与中国基地合作参与"大中国市场",避免在东盟市场被中国供应链边缘化 [9] - 某日本企业新材料通过中国EV厂商开发出新用途后反向导入日本市场,显示中日产业链创新互动潜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