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重组
搜索文档
担心被美国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掏空”,韩企加码国内投资
环球时报· 2025-11-19 06:58
投资计划概述 - 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三星、SK、现代汽车、LG)宣布了以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清洁能源为核心的国内投资计划 [1][2] - 四大集团承诺的国内投资总额超过800万亿韩元(约合5500亿美元) [4] - 三星计划在未来5年内向韩国投资450万亿韩元,并重启平泽园区第五工厂的半导体项目建设 [4] - 现代汽车集团承诺未来5年投入125.2万亿韩元,较原有计划增加了8.2万亿韩元 [4] - SK、LG、HD现代重工及赛尔群等企业也提出了中长期国内投资计划 [4] 投资背景与战略意图 - 投资计划的推出是针对韩美关税谈判后,业界对“国内投资萎缩”和“产业空洞化”担忧的直接回应 [1][4] - 此举意在表明,即使深化与华盛顿的经济联系,韩国工业竞争力仍想继续扎根在本土 [2] -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企业旨在重新强化国内制造基地的重要性 [4] - 企业共识是将韩国打造为承担核心生产与研发能力的“母工厂”,高附加值技术与关键工艺预计仍将留在韩国 [5] - 现代汽车将七成以上的新投资用于AI、机器人、电动汽车、氢能等未来产业的研发 [5] 外部协议与潜在影响 - 韩美贸易协议包括韩国向美国造船业投资1500亿美元,以及向美国其他产业额外投资2000亿美元 [5] - 公众担忧韩国制造业可能会被总计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掏空 [5] - 大规模对美投资势必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再分配,在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被挤压的担忧难以避免 [5] 执行挑战与舆论关切 - 舆论担忧在大规模对美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企业可动用资源有限,国内投入可能不及预期,“防止产业空洞化”的承诺可能流于形式 [6] - 投资计划最终能否落地,取决于政府能否同步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税制优惠等制度性支撑 [6] - 如果政策配套不到位,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可能削弱国内投资的执行力度 [6] - 韩国政府需加大对基础科研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守住国内产业生态 [6]
刚刚,美韩重大宣布!关税从25%降到了15%
搜狐财经· 2025-11-14 19:05
投资规模与结构 - 韩国承诺对美国总投资3500亿美元,以换取美国将对其关税从25%降至15% [1] - 总投资分为两部分:2000亿美元为现金投资,1500亿美元专门用于造船合作 [1] - 现金投资将分年进行,每年最多投入200亿美元,以减轻对韩国外汇市场的冲击,整个投资计划最晚于2029年1月前确定 [1] 重点投资领域与公司计划 - 半导体是投资的重中之重,三星和SK海力士计划在美国建设芯片厂 [3] - 三星电子将在德克萨斯州追加投资250亿美元建设芯片厂 [3] - 现代汽车集团计划在美国投资260亿美元,涵盖电动汽车和机器人等多个方向 [3] - 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合资建设电池厂,投资超过43亿美元 [3] - 韩国三大电池企业(三星SDI、LG新能源、SK On)已宣布计划在美国设立15家电池厂 [3] - 三星电子承诺在得克萨斯州投资170亿美元建厂 [3] - 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建设电动汽车工厂投资114亿美元 [3] - SK集团规划了220亿美元的投资 [3] 造船业合作 - 造船合作部分由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等韩国大型企业牵头 [1] - 合作内容包括帮助美国升级船厂以及建设海上风电配套设施 [1] 投资动机与潜在影响 - 投资的核心动机是以投资换取关税优惠,使韩国产品(关税降至15%)与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处于同等竞争地位 [3] - 韩国汽车出口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去年对美汽车出口占韩国汽车总出口的近一半 [3] - 现代和起亚汽车在去年第三季度缴纳的关税就超过3万亿韩元 [3] - 韩国经济体量约为日本的一半,外汇储备约为4160亿美元,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进行同等规模投资将承受更大的流动性和汇率压力 [4] - 美国收紧工人签证政策以及对现代汽车电池厂的突袭行动(逮捕数百名韩国工人)为投资落地带来不确定性 [4]
中方放开稀土出口,主动送上大礼,打出天大阳谋,美方已无选择
搜狐财经· 2025-11-11 05:44
政策调整概述 - 中国商务部宣布自11月9日起至2026年11月27日暂停对镓、锗、锑、石墨等关键矿产的出口限制 [1] 战略意图分析 - 政策调整被视为以退为进的策略,镓和锗是芯片制造关键材料,石墨是新能源革命命脉,去年实施管制时曾引起西方芯片公司紧张 [3] - 暂停限制可能使美国囤积的镓、锗等战略储备面临贬值风险 [3] - 政策暂停期恰逢美国大选周期,可能影响新政府在对华供应链政策上的抉择 [5]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掌控全球95%的石墨精炼能力,形成压倒性优势 [5] - 尽管澳大利亚、加拿大加速开采关键矿产,但其提炼产能有限 [5] - 美国本土芒廷帕斯矿虽在增产,但稀土分离技术仍依赖中国 [3] 对产业链的影响 - 暂停出口限制期间,可能加深西方对中国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依赖 [5] - 政策为中国的固态电池、碳化硅芯片等下一代技术产业化争取时间 [6] - 当欧美忙于重建原材料供应链时,中国高新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前夜 [6]
不卖稀土就加税?美国已经图穷匕见,中国仅用一招让欧盟果断转向
搜狐财经· 2025-11-07 12:11
中欧出口管制对话 -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欧在布鲁塞尔举行“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背景是中国10月初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范围后欧盟表达“严重关切”[1] - 中方明确表示10月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暂停措施同样适用于欧盟,缓解了欧盟持续数周的焦虑[3] - 中欧双方同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立了应对全球供应链重组趋势的务实对话机制[1][5] 美国对中欧关系的反应 - 美国财长在中欧对话后两天威胁称,若中国继续禁止或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将重新加税[1] - 美国此举意图破坏中欧关系缓和,并阻止欧洲成功获得稀土供应[7] - 美国战略陷入困境,其产业界与政府立场存在温差,背刺盟友的情况屡见不鲜[3][11] 全球关键矿产争夺态势 - 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争夺白热化,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5] - 中欧意识到在确保供应链稳定方面存在超越意识形态的共同利益[5] - 各方未来博弈将更加微妙,关键在于能否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合理关切[12] 供应链格局展望 - 中美达成为期一年的暂停协议,中欧建立升级版对话机制,但均为暂时平衡[12] - 供应链安全问题的最终解决需回到谈判桌前,通过对话和合作实现[12][14] - 未来关键矿产供应链格局取决于各方能否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空间,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14]
新加坡总统要中国放弃自给自足,走和美国,欧洲维持互依的关系,这段时间新加坡跳得很高,就是怕中国赶上美国,然后和美国脱钩
搜狐财经· 2025-10-22 00:02
新加坡对华言论的背景与意图 - 新加坡总统在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应“放弃自给自足”,继续与美国、欧洲维持“互相依赖”的全球格局[1][3] - 该言论的背景是全球供应链重组,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从2018年的21%降至2023年的13%,而2024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接近32%[3] - 新加坡的真实意图是希望中国维持“我生产、你消费、大家分红”的现有格局,以保障其自身利益[3][5] 中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超过33%,新能源产业链出口全球占比超过60%,在光伏、锂电、汽车等领域已成为全球关键参与者[3] - 中国当前的发展战略是追求产业安全与自主可控,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核心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9][11] 新加坡的战略困境与动机 - 新加坡的经济深度依赖中国,中国已连续10年是其最大贸易伙伴,贸易占比约14%[5] - 同时,新加坡在防务与科技体系上与美国深度捆绑,美国军舰常驻樟宜港,2024至2025年间美国高官访问新加坡超过10次,重点讨论“亚太安全架构”和“供应链韧性”[5][7] - 新加坡的经济数据出现下滑,2024年出口同比下降8%,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低于50,其劝中国“开放”实质是希望中国继续承担全球供应链中的生产角色,以缓解自身压力[5][9] 新加坡的核心焦虑 - 新加坡的生存模式建立在“夹缝求生”和充当区域经济中介角色上,其经济依赖转口贸易、金融中介和投资便利[7][9] - 若中国实现全面产业独立并形成区域本地循环,新加坡的中介角色和话语权将面临挑战[7][9] - 新加坡既想享受中国发展红利,又担忧中国过强导致其战略地位下降,这种矛盾心理驱动其近期对华言论转向直白[5][9]
中方不买大豆,美方开始自救,特朗普犯下大忌,王毅将奔赴欧洲
搜狐财经· 2025-10-07 13:42
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现状 - 新销售季开始以来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订单量为零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7] - 中国去年购买了约120亿美元的美国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但当前该市场几乎消失[7] - 大量大豆堆积在仓库美国农民面临丰收却无买家的困境[1]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措施 - 政府正考虑动用100亿到140亿美元资金通过关税收入对农民进行补贴[3] - 补贴政策旨在稳定农业州选民这些州是关键的选票来源[3] - 政府在APEC会议上承诺中美会面将解决大豆出口问题但未获中方回应[3] 中国的采购策略转变 - 中国基于理性考虑为分散风险加大了从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采购力度[5] - 过去几年中国投资南美港口和改进运输网络使南美大豆供应趋于稳定[5] - 市场规律使巴西大豆因价格便宜且阿根廷暂停出口税而更具竞争力[5] 美国农民的困境与态度 - 爱荷华州和印第安纳州等农业州农民表示宁愿依靠耕种生存也不愿依赖政府救济[8] - 农民认为政府补贴只能缓解短期问题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恢复市场[8] - 当前的困境不仅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挑战[7][8] 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 中国通过王毅外长欧洲之行推动中欧关系并加强大国博弈中的外围稳定[8] - 中国坚持多元化合作避免依赖单一市场以应对外部风险[8][11] -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展现稳定性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扩大内需为未来铺路[8][12] 中美贸易博弈的深层含义 - 大豆困局是中美关系的缩影对美国而言关系到政治生命和选票[9] - 中国立场明确要求平等互利的谈判不接受威胁或情绪化手段[9] -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中国已从被动贸易依赖者转变为主动的市场引导者[12]
Unlike EU and Japan, India refused U.S. demands for a unilateral trade deal in July: Former diplomat
Youtube· 2025-09-18 16:33
美印关系稳定性 - 混合信息传递是美印谈判过程中的一部分 旨在创造叙事并保持关系稳定[1] - 两国通过2+2会议、国防政策对话和四方安全对话等多边机制维持合作 同时开展联合军事演习[2] - 印度是美国重要合作伙伴 是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 贸易额达54亿美元 拥有最大印度裔侨民群体[2] 科技产业合作 - 美国视印度科技产业为应对中国技术竞争的关键合作伙伴 有助于维持美国在全球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3] - 印度拥有1800个全球能力中心 占全球总量的50% 其中60%为美国跨国公司服务 从事尖端研发工作[3] - 这些中心使美国跨国公司能在各领域保持全球领先优势[3] 贸易协定谈判动态 - 美印贸易谈判受到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因素影响 而不仅是经济考量[8] - 美国正重组全球供应链 因中国占全球GDP18%但占制造业增加值32% 美国认为现有贸易赤字不可持续[9][10] - 与其他伙伴国协议相比 美印协定被视为平衡协议 印度未提供单边让步 这使7-8月谈判进程复杂化[12] 四方安全对话进程 - 四方安全对话进程持续进行 可能于明年安排领导人峰会[5][6] - 该机制最初于2004年启动 2017-18年特朗普政府期间重新激活 美方对该进程投入度很高[6]
中美贸易战的背后,最大受益国发声:中国已取消所有反制和壁垒
搜狐财经· 2025-08-28 18:28
中美贸易战对澳大利亚的贸易影响 - 中国取消对澳大利亚所有贸易壁垒 包括葡萄酒 牛肉 煤炭 大麦 龙虾和木材等产品 [1][3] - 202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21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南澳州对华出口增长33% [5] - 2024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华出口增长逾50% 牛肉和小麦实现两位数增长 [7] 澳大利亚的贸易替代效应 - 中美互征关税导致美国产品被挤出中国市场 澳大利亚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迅速补位 [11] - 澳大利亚葡萄酒凭借质量和价格优势占领中国中高端市场 [11] - 美国对澳大利亚产品平均关税仅10% 为所有贸易伙伴中最低档 [7] 澳大利亚的地缘策略 - 采取不选边站策略 维持与美国军事联盟同时深化对华经济合作 [9][13] - 掌握全球15%稀土产量 是美国高科技和军事工业关键供应链 [7] - 通过AUKUS安全协议和长期军事合作巩固与美国关系 [7] 全球贸易格局变化 - WTO报告显示全球多边贸易系统正经历区域化替代效应 [11] -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中小经济体倾向多边主义优先策略 [15] - 中国通过澳大利亚案例向西方国家传递合作有利的信号 [13] 行业具体表现 - 葡萄酒行业实现显著反弹 对华出口大幅增长 [3][7] - 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 包括牛肉 小麦和大麦等品类 [3][7] - 矿产资源出口保持旺盛 特别是稀土和煤炭等关键商品 [7][11]
KLN(00636.HK)上半年核心纯利按年增长12%至6.81亿港元
格隆汇· 2025-08-28 16:41
财务业绩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收入达272.11亿港元,同比增长7% [1] - 核心纯利达6.81亿港元,同比增长12% [1] - 股东应占溢利达6.48亿港元,同比增长34%,若撇除2024年上半年分派/终止快递业务一次性收益 [1] 业务分部表现 - 综合物流业务录得分部溢利7.13亿港元,同比增长5% [1] - 国际货运业务录得分部溢利9.19亿港元,同比增长22% [1] - 中期股息每股11港仙将于2025年9月23日派付 [1] 行业环境与公司应对 - 2025年4月初至7月美国加徵关税引发中国内地、欧盟等地反击,导致订单积压、停航和提前出货等市场混乱 [1] - 公司凭借多元化业务及客户组合、东南亚地区稳健布局抵御市场冲击 [1] - 公司抓住全球供应链重组及国企环球扩张策略衍生的新商机,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表现超越同业 [1]
关税84%!稀土王牌出击!全球供应链巨震,谁主沉浮?
搜狐财经· 2025-08-25 10:44
贸易政策升级 - 美国对中国53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至84% 覆盖所有中国输美商品[1] - 中国对等反制 同步提升美国进口商品关税至84%[1] - 美国商务部启用AI关税系统 实时追踪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芯片采购路径并自动触发加税程序[4] 中国反制措施 - 启动稀土出口管制机制 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1][4] - 通过WTO诉讼联合80余国围攻单边主义[4] - 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 与中东非洲达成石油人民币协议[4] 稀土战略地位 - 全球98%高纯度稀土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6] - 钕镨等稀土元素是制造F-35战机发动机磁体和宙斯盾雷达系统的必需材料[6] - 美国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需至少8年时间[6] 产业链调整 - 特斯拉通过墨西哥贴牌使用宁德时代电池规避45%关税[6] - 深圳无人机企业将组装线迁至马来西亚槟城但保留东莞研发基地[8] - 越南2025年首季度对华出口激增23% 对美顺差下降42%[8] 技术相互依存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EUV光刻机依赖中国华特气体的氖气供应[8] - 中微半导体蚀刻机仍需美国MathWorks软件授权[8] - 产业规律使美国新能源转型成本将激增2200亿美元若切断中国供应链[6] 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 RCEP零关税区加速扩容 东盟与拉美形成区域制造闭环[10] -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份额逆势攀升至22% 与非洲AfCFTA支付系统对接[10] - 南南贸易绕过美元结算增长37%[10] 企业战略调整 - 特斯拉上海工厂逆势扩建至200万辆产能[10] - 苹果推进"中国+1"战略在印度增设第三工厂[10] - 57国签署《多边贸易保护宣言》响应中国"零关税准入+14亿人口市场"倡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