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电动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纯电动汽车市场向好 车企聚焦高端化转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06:14
行业技术发展 - 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 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 寿命提高40% 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2] - 大部分新款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达600公里以上 尚界H5纯电版CLTC续驶最高655公里 全新蔚来ES8搭载102kWh电池组 CLTC纯电续驶635公里[2] - 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16.2%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62.1%[2] 市场销售表现 - 2023年7月纯电动汽车批发销量73.6万辆 同比增长44.8% 8月销量81.5万辆 同比增长38.5%[1] - 7月狭义插混车型批发销量33.6万辆 同比增长3.3% 增程式车型批发销量10.9万辆 同比下降6.2%[1] - 纯电技术空间优势体现于前备舱设计 油车和插混无法实现[3] 企业盈利状况 - 零跑汽车202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转正 成为继理想汽车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新势力车企[2] - 小鹏汽车2024年净亏损大幅收窄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2] - 蔚来凭借乐道L90和ES8产品触底反弹 第四季度盈利目标不再遥不可及[3] 基础设施完善 - 截至2023年7月底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6万个 同比增长53%[3] - 2023年前7个月桩车增量比为1:1.8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需求[3] - 高速公路充电站快充桩普及 基础设施健全促使更多年轻家庭选择纯电动汽车[4] 高端市场转型 - 莲花汽车通过电动化重塑高端定位 坚持驾驶至上理念 通过原创技术带来独特驾控体验[4] - 新款车型EMEYA与ELETRE起售价分别为53.8万元与55.8万元 搭载数字化底盘和多项独家技术[5] - 中国自主品牌崛起 提供更多情绪价值并配备"冰箱 彩电 大沙发" 同时大力宣传智能化[4]
全球份额调查:中国企业在15个品类下滑
日经中文网· 2025-09-03 10:54
全球市场份额总体格局 - 美国在71个品类中的27个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中国在18个品类排名第一 较去年增加1个品类[2] - 日本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品类减少1个 当前仅为9个[7] 中国企业份额下降的品类 - 15个品类出现份额下滑 较2023年的13个品类进一步扩大[4] - 摄像头领域前五企业中的四家中国企业合计份额从52.5%降至49.9% 海康威视份额下降1.8个百分点[4] - 云服务领域阿里巴巴份额下降0.7个百分点 华为份额同样出现下滑[6] - 冰箱领域海尔集团份额下降0.3个百分点至22.8% 家用空调前三名企业合计份额降至51.8%[6] - 啤酒市场华润啤酒份额下降0.2个百分点至5.2%[6] 中国企业份额增长的品类 - 24个品类实现份额扩张 超过2023年的21个品类[6] - 纯电动汽车领域三家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过30% 比亚迪等企业推动特斯拉份额下降2.3个百分点至16.1%[6] - 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和传音控股在非洲等新兴市场实现崛起[7]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美国对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实施管制 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发展[4] - 中国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家电等关联产业造成冲击 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达30%[6] - 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中国企业抵消内需疲软的重要增长区域[7]
中国股市创10年来高点,科技和EV崛起
36氪· 2025-08-22 21:47
中国股市表现 - 上证综合指数创2015年8月以来新高 收于3728点 较4月低点上涨20% [5] - 指数从2015年5000点高位跌至2018下半年至2019年初的2500点以下 近期出现回升迹象 [4][5] - 中美关税摩擦缓和推动股价上涨 但长期表现落后于欧美和日本股市 [5][7] 科技与电动汽车行业崛起 - 腾讯控股以6941亿美元总市值位列第一 较10年前增长4.3倍 [8][9] - 宁德时代(CATL)以1803亿美元市值跃居第十 比亚迪市值10年增长近7倍 [9] - 科技和电动汽车相关企业进入市值前十 取代部分传统国有企业地位 [8][9] 企业市值结构变化 - 市值前十企业中出现4家科技及新能源企业 而10年前以国有银行和能源企业为主 [8][9] - 中国移动从10年前市值第一跌至第七 市值下降1% [10] - 工商银行(3495亿美元)和建设银行(2667亿美元)保持前五 但增速低于科技企业 [9] 政府产业政策影响 - 宁德时代2015-2024年上半年累计获得超过169亿元政府补贴 [11] - 高性能机床 机器人和半导体行业补贴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2% [11] - 政府采用重点补贴增长初期产业 待成熟后转向其他产业的战略性资金分配模式 [11]
极氪上涨2.1%,报31.15美元/股,总市值79.80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8-19 21:49
股价表现 - 8月19日开盘上涨2.1%至31.15美元/股 成交额268.33万美元 总市值79.80亿美元[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收入总额494.5亿人民币 同比零增长[1] - 归母净利润亏损11.12亿人民币 同比大幅收窄77.11%[1] 公司背景 - 注册于开曼群岛 通过浙江极氪智能科技开展实际运营[1] - 定位纯电动汽车科技企业 专注于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开发[1] - 以自主研发能力 时尚设计 高性能和优质用户体验为核心战略[1]
中国股市创10年来高点,科技和EV崛起
日经中文网· 2025-08-19 10:31
中国股市复苏与新兴企业崛起 - 上证综合指数从2015年突破5000点后一度跌至2500点以下(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初),近期回升至3728点(2015年8月以来新高)[2][4] - 上涨驱动力来自科技和纯电动汽车(EV)相关股票,但存在政府补贴支撑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依赖[2][9] - 中美关税摩擦缓和推动指数从4月低点上涨20%[4] 市值结构变化与行业轮动 - 腾讯控股以6941亿美元总市值居首,10年增长4.3倍,微信生态与游戏业务为核心[6][7] - 宁德时代(CATL)通过二次上市以1803亿美元跻身市值前十,比亚迪10年市值增长近7倍[7] - 国有银行市值增长放缓(如工行+53%),中国移动从榜首跌至第七(市值下降1%)[7][8] 政府补贴与产业战略 - 宁德时代2015-2024H1累计获超169亿元政府补贴,EV属"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9] - 高性能机床、机器人和半导体行业补贴占营收超2%,资金优先投入增长初期产业[9] - 补贴模式存在市场估值扭曲风险,需转向民间主导增长以突破长期停滞[9] 数据对比(总市值前十企业) | 排名 | 企业 | 总市值 | 10年增减率 | |------|---------------------|-------------|------------| | 1 | 腾讯控股 | 6941亿美元 | +430% | | 6 | 贵州茅台 | 2487亿美元 | +650% | | 10 | 宁德时代 | 1803亿美元 | - | [7]
极氪上涨2.04%,报29.54美元/股,总市值75.67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8-11 23:27
股价表现 - 8月11日盘中上涨2 04%至29 54美元/股 [1] - 当日成交额285 49万美元 [1] - 总市值75 67亿美元 [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收入总额220 19亿人民币 [1] - 收入同比增长1 09% [1] - 归母净利润-7 18亿人民币 [1] - 净利润同比增长63 77% [1] 公司背景 - 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境外控股母公司 [2] - 主要运营实体为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 - 定位为纯电动汽车科技公司 [2] - 专注于电气化 智能化和创新领域 [2] - 战略目标是引领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 [2] 近期事件 - 预计8月14日(美东时间)披露2025财年中报 [2]
特斯拉在印度开首家销售店,卖中国造EV
日经中文网· 2025-07-16 11:16
特斯拉进入印度市场 - 特斯拉于7月15日在印度孟买开设首个销售展厅,并计划在7月内于新德里开设第二家店 [1][2] - 公司将从中国工厂进口电动汽车在印度销售,预计9月前开始交付客户 [1][2] - 首款销售车型为Model Y,含税最低售价约610万卢比(约51万元人民币) [1][2] 印度市场定价与关税影响 - Model Y在印度售价显著高于美国(44,990美元)和中国(36,700美元) [2] - 印度对进口电动汽车征收至少70%关税,这被认为是推高售价的主要原因 [1][2] 印度汽车市场概况 - 印度2024年度新车销量达525万辆,规模仅次于中国和美国 [2] - 目前印度电动汽车年销量约10万辆,被认为具有巨大增长潜力 [2] 特斯拉在印度的战略优势 - 在特斯拉全球销售增长放缓背景下,印度成为重要新兴市场 [2] - 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因中印关系紧张而未深入印度市场,为特斯拉创造战略优势 [2] - 除进口销售外,公司可能考虑未来在印度建设电动汽车组装工厂 [2]
小米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威胁”
36氪· 2025-07-04 11:48
特斯拉销量下滑与经营问题 - 特斯拉4-6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3%至38万4122辆 连续2个季度两位数下滑[3] - CEO马斯克因政治言论引发欧美抵制运动 5月回归经营但客户流失难以挽回[3] - Model Y升级版投放未扭转颓势 中国出货量连续8个月下降 欧洲销量因抵制大幅减少[5] - 销售高管6月辞职 管理层混乱显现临时救火迹象[5] 小米汽车快速崛起 - 小米涉足EV领域仅1年多 YU7车型价格比Model Y低1万元 续航里程高40%[8] - 2024年3月启动EV业务 首年毛利润率23.2% 超越特斯拉12.5%[9] - 采用AI驾驶辅助系统 接近特斯拉技术水平[10] - 依托智能手机硬件+软件收费模式 直接对标特斯拉未来发展方向[8][10] 中美EV产业竞争力对比 - 比亚迪1-6月EV销量首超特斯拉 海鸥车型4月全球销量超越Model Y[8] - 中国企业占据全球EV市场55%份额 美国企业仅21%[13] - 中国掌控全球60%电池供应链 政府补贴强化成本优势[13] - 美国取消EV补贴计划或进一步削弱本土企业竞争力[13] 产品与技术对比 - Model Y售价26.35万元 续航593公里 小米YU7售价25.35万元 续航未披露[9] - 特斯拉EV业务营收占比70% 小米智能手机仍占50%营收[9] - 特斯拉2024年EV销量178万辆 小米2025年目标35万辆[9]
小米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威胁”
日经中文网· 2025-07-04 10:39
特斯拉销量下滑与经营困境 - 特斯拉全球销量连续2个季度下滑 4-6月销量同比减少13%至38万4122辆 [3] - 中国市场出货量连续8个月下滑 欧洲市场因抵制运动销量大幅减少 [5] - 公司经营混乱 马斯克因政治言论引发争议并缺席管理 销售高管辞职 [3][5] - 产品老化问题突出 过去一年半未推出新款车型 Model Y升级版效果不佳 [5] 中国车企市场份额提升 - 比亚迪1-6月EV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跃居全球首位 [1][7] - 中国车企全球EV市场份额达55% 美国企业仅占21% [9] - 比亚迪小型EV"海鸥"4月全球销量超过Model Y [7] - 小米新车型YU7性价比突出 价格低1万元且续航高40% [7] 小米的竞争优势 - 涉足EV仅1年多即在成本竞争力和性能方面超越特斯拉 [1][8] - 采用类似特斯拉的AI驾驶辅助系统 技术接近 [8] - 商业模式优势 通过硬件销售后APP服务盈利 [7][8] - 依托智能手机品牌号召力 初期即实现EV业务盈利 [8] 行业环境变化 - 中国电池供应链优势明显 占全球车载电池市场60%份额 [9] - 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 影响特斯拉等企业原材料采购 [9] - 美国政策不确定性 可能取消EV补贴 进一步削弱竞争力 [9] - 中美技术差距可能扩大 中国持续获得政府产业支持 [1][9]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让欧洲企业面临停产危机
日经中文网· 2025-06-04 10:19
稀土出口管制与欧洲厂商影响 - 中国商务部正在应对稀土出口许可申请的增加,但申请程序出现大幅度延迟 [1][2] - 中国欧盟商会指出,欧洲厂商可能因稀土出口管制而面临停产风险,承担非常大的成本 [1][2] - 出口管制涉及7种稀土及其衍生的永磁铁,影响纯电动汽车和武器等工业领域 [1]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政策动态 - 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是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回应,尽管中美暂停大部分加征关税,但稀土管制仍持续 [1][2] - 欧盟与中国半导体企业会议中讨论了出口管制问题,中国商务部解释正在处理许可申请激增的情况 [2] 企业应对与过渡期问题 - 出口管制缺乏充分过渡期,企业无法制定计划以避免欧洲的潜在危机 [2] -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强调,当前形势紧迫,需尽快解决以避免供应链中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