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规划
icon
搜索文档
“华南五虎”,为何偏爱长沙?
长沙晚报· 2025-10-08 07:29
文章核心观点 - 以比亚迪、惠科、华为、格力、广汽为代表的“华南五虎”正将战略布局重点投向长沙,形成“向北奋进”的产业转移趋势 [1] - 长沙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产业规划、人才资源和城市幸福感,成为企业眼中的投资沃土和发展高地 [1] - 龙头企业深度融入长沙产业发展版图,推动当地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0] 企业投资布局 - 比亚迪在长沙布局六大基地,其在雨花区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是华中首个 [1][2] - 长沙惠科于2021年投产,2024年达到满产,2025年追加投资新落地Mini-LED背光/直显模组及整机项目 [2] - 华为湖南区域总部预计今年投产达效,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于今年9月启用,是全国第四个、首个聚焦芯片适配的专业载体 [1][9] - 格力2010年在宁乡投资,现已形成总投资超100亿元、覆盖七大项目的产业集群 [1][2] - 广汽埃安长沙工厂实现53秒下线一台汽车的生产效率 [1] 营商环境优势 - 长沙构建“一网一码一线一平台一队伍”的“五个一”营商服务体系,提供全周期服务 [2] - 广汽埃安长沙工厂改造项目仅用1个工作日完成所有审批程序,体现行政审批高效率 [2] - 长沙连续4年居“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全国前10,并获得“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等荣誉 [3] - 线上打造“湘易办”旗舰店与“无证明城市”,线下推广“一照多址”“一业一证”改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11] 产业生态与创新资源 - 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催生众多“首字号”成果 [5] - 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 [5] - 长沙拥有315万人才资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精准培养技能型劳动者 [5][6] - 自2017年推行“链长制”以来,形成17条产业链和六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12] 城市综合吸引力 - 长沙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基础教育、医疗水平名列前茅 [7] - 城市多次跻身中国“网红城市”前10名,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7] - 宜居宜业的环境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生活保障,助力企业留住人才 [8]
上证观察家 | 如何打造特色与持久竞争力兼具的产业体系
搜狐财经· 2025-09-08 10:27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各地需立足当地产业基础,打造有特色、有优势、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1][4] - 建议各地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力扩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全面优化产业引导和招商引资政策,形成区域有特色、全国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4] 产业发展新变化 - 数字经济催生产业结构呈现核心产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三段式”新特征 [11] -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可在不同时空上相互转换,界限不再分明 [12] - 在消费驱动下,终端需求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较“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13] -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源流等流量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产业的竞争演变成流量的竞争 [14] 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误区 - 产业规划概念化,规划制定与实际产业布局“两张皮”,例如“十四五”规划中21个省份将量子科技纳入重点规划,但仅不足半数发布具体专项行动方案 [5] - 产业政策趋同化,部分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省市不顾地方资源禀赋,一味参考东部地区,导致全国产业政策趋同化,加剧招商内卷 [6] - 过度追求发展高精尖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视不足,例如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16个省市提及人形机器人部署,超10个地方政府建立相关产业基金 [7] - 产业规划过度重视工业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缺乏具体抓手 [8] - 产业规划从地方管理部门角度出发,对经营主体需求考虑不足,忽视企业对人才、技术、数据等现代要素配套环境的要求 [9]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 转变思路,将能源资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柱,例如河南平顶山市借助煤炭资源优势向高端煤炭深加工转型,打通煤基尼龙新材料产业链 [16] - 因地制宜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方案,例如山东2013年出台转型升级指导计划,推动化工行业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期间实现资产占比和营收占比逆势增长 [17] - 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和业态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创造新业态,推动农业领域食品加工业品牌化建设,制造业领域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蜕变 [17][18]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新兴产业发展 - 以“小而精”为导向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链,采取“N+N”产业链规划模式,集中精力发展具有地方禀赋优势的产业链条 [19] - 尊重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注重产业间依存关系,例如杭州在人形机器人规划中聚焦“最优本体+最强大脑”,推动集群式规划和链式规划相结合 [20] - 积极打造适配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环境,加大力度发展创新要素市场,从要素交易市场、中介机构和相关产业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21]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服务业发展 - 发挥能源、铁路、电信等功能型服务业的网络功能,挖掘节点和枢纽价值,探索数据要素型企业认定和数据资产入表 [22] - 加快吸引专业服务人才,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东部及核心城市增强机构实力,中西部及周边城市承接辐射溢出 [23] - 以城市群为核心载体拓宽生活服务业服务半径,抓住城市扩容机遇导入人口,注重线上化趋势,挖掘社区消费新场景 [24] - 完善多元化供给机制,推进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业的制度型开放,形成央国企、民企及外企多元供给新局面 [24]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招商引资 - 树立全域招商理念,加大服务业招商引流,近三年上海利用外资前三大行业均为服务业,证明其产业拉动效应 [25] - 注重产业导入关联关系,打造新型链式招商模式,例如合肥通过基金招商带动人形机器人企业落户 [26] - 加强省级招商政策协调性,建立招商项目“首谈制”,由省级投促部门确定首谈区,避免“招商抢资”和“互挖墙脚” [26]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企业参与 - 让企业家唱主角,在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调整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度,通过线上征询、线下座谈等方式开门问策 [27] - 健全公共服务,拓宽企业参与政策制定全流程的渠道,在政策起草、论证、施行阶段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 [28]
如何打造特色与持久竞争力兼具的产业体系
上海证券报· 2025-09-08 02:30
核心观点 - 各地需在"十五五"规划中立足产业基础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重点从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扩围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入手优化产业政策 形成区域特色与全国协同的产业新格局 [1] - 当前地方产业规划存在概念化 趋同化 重新兴产业轻传统产业 重制造业轻服务业 忽视企业需求五大误区 [2][3][4][5][6] - 产业发展呈现数字经济催生"三段式"结构 产业类型动态转换 终端需求成为牵引 流量成为关键变量四大新变化 [7][8][9][10][11] - 建议地方革新理念 从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精准布局 服务业发展 招商引流优化 企业参与度提升五大着力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2][13][16][18][21][23] 产业规划误区 - 产业规划概念化:21省将量子科技纳入"十四五"规划但不足半数出台具体方案 规划与实际布局脱节 [2] - 产业政策趋同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盲目对标东部产业方向 导致全国政策趋同和招商内卷 [3] - 过度追求高精尖产业:16省市部署人形机器人 超10地建立产业基金 但传统产业升级被忽视甚至遭遇"一关了之" [4] - 重制造业轻服务业:规划缺乏服务业具体抓手 尽管经济已进入服务业驱动阶段 [5] - 忽视企业需求:规划未充分考虑人才 技术 数据等现代要素配套 导致与企业实际聚集背离 [6] 产业发展新变化 - 数字经济催生"三段式"结构:核心产业 转化平台 应用场景替代传统上下游结构 [8] - 产业类型动态转换:低空经济从未来产业转为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可蜕变为新兴产业 [9] - 终端需求成为牵引: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过去四年达56.2% 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10] - 流量成为关键变量:人流 物流 资金流等流量聚集能力决定招商优势 需转化为"留量"优势 [11][12] 传统产业升级路径 - 转变资源产业认知:能源资源产业是长期支柱 河南平顶山通过煤基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实现转型 [13] - 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山东2013年出台化工转型计划 实现资产和营收占比逆势增长 [14] - 创新驱动产业链集群:推动农业食品加工业品牌化 制造业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蜕变 [15] 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 打造特色产业链:采取"N+N"产业链规划模式 聚焦重点领域而非贪大求全 [16] -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杭州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崛起 [16] - 建设创新要素市场:从要素交易市场 中介机构 相关产业三维度构建要素供给体系 [17] 服务业发展重点 - 挖掘功能型服务业价值:发挥交通 能源 信息网络枢纽作用 探索数据资产化 [18] - 吸引专业服务人才:东部城市增强机构实力 中西部承接辐射 [19] - 拓展生活服务业半径:抓住城市群扩容机遇 发展线上化服务 挖掘社区需求 [20] - 释放社会服务业潜力:推进医疗教育制度型开放 形成多元供给局面 [20] 招商引流优化 - 树立全域招商理念:近三年上海利用外资前三大行业均为服务业 证明其拉动效应 [21] - 打造链式招商模式:合肥通过基金招商带动人形机器人企业落户 [22] - 避免招商内卷:省级政府实施招商项目"首谈制" 防止"抢资挖角" [22] 企业参与机制 - 提高政策制定参与度:通过线上征询 线下座谈保障民营及中小企业参与 [23] - 健全公共服务渠道:政策起草阶段广泛听取意见 论证阶段构建多元沟通平台 施行阶段推动"政策找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