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品标准化
icon
搜索文档
“验瓜师”火了,你“吃瓜”了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06:58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发动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加入新农人队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效益农 业。图为该镇滨湖村,年轻志愿者和瓜农一起直播销售今年首批大棚西瓜。 谭云俸摄(人民视觉) 张灵慧正在展示自己挑选的西瓜。 受访者供图 正值夏日,旺盛的"吃瓜"需求带火了一项新职业——只需拍一拍,3秒就能挑出你想要的"梦中情 瓜","验瓜师"这个职业最近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近年来,中国水果产地大型专业市场日益活跃,熟度、甜度和口感等一系列可量化指标成为消费者 购买水果的重要依据。伴随着初级农产品的分级分类,"验瓜师"这一职业走进大众视野。 这一职业怎么干?消费者怎么看?记者跟随验瓜师去体验。 "精准拍出七成半到八成熟的瓜" 早上7点,在货车的喇叭声中,一箱箱西瓜正在瓜棚中过秤准备出货,这些西瓜都是刚刚从瓜园里 摘下的。半人高的西瓜堆前,一个脸颊红扑扑、额头上还挂着汗珠的高个子姑娘张灵慧开始了一天的工 作。 1998年出生的张灵慧来自河北邯郸,前几年她来到北京庞各庄,工作就是筛选出合格的西瓜。普通 消费者难以分辨好坏,她看一眼或听一下,就能知道是不是可口的好瓜。 "每个瓜的声音都不一样。"张灵慧聊起西瓜来如数家珍," ...
健康与品质驱动行业新变革 中式米饭快餐市场今年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
中式米饭快餐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式米饭快餐市场规模达2770亿元,同比增长10.2%,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2] - 截至2025年4月全国门店数达88万家,华东地区占比最高达37.8%,西南/东北/华南均超10% [2] - 西北/东北/华北地区门店增长最快,同比分别达6.3%/6.2%/5.3% [2] 消费群体特征 - 男性消费者占比54.1%,女性45.9%,19-35岁年轻群体为主力,35岁以上占比22.8% [2] - 消费者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关注食材新鲜度(健康基础)、性价比、菜品丰富度和出餐效率 [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生活节奏加快推动便捷餐饮需求,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构成核心客群 [3] - 品类创新持续丰富,从传统盖浇饭扩展到小炒饭/砂锅饭等新形态 [3] - 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增强品牌影响力,中央厨房模式提升标准化程度 [3][4] 行业创新实践 - 品牌结合"应季而食"理念推出地域限定产品,如安吉春笋卤肉饭等春季新品 [6] - 采用"智能化+现炒"模式平衡效率与风味,智能炒菜机器人使某品牌出餐效率提升30% [6] - 智能设备实现口味标准化并降低人力成本,现炒工艺保留传统"锅气"满足消费者需求 [6] 行业面临挑战 - 原材料/人力/房租成本持续上涨压缩利润空间,优质店铺租金压力显著 [4] - 现炒模式难以标准化,中央厨房模式牺牲口感新鲜度,区域口味差异制约全国扩张 [4]
净利增速下滑、市值接近腰斩,百果园万店计划搁浅
格隆汇· 2025-05-19 09:3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营收113.92亿元,同比增速0.69%,创历史新高但增速显著低于2022年的9.39%和2021年的16.21% [7][12] - 2023年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11.88%,较2021-2022年369.49%和40.35%的增速大幅放缓 [7][13] - 销售成本占比持续高位,2020-2023年分别为90.9%、88.8%、88.4%、88.0% [16] - 2024年1月16日股价单日暴跌30.33%,市值较年初高点93.72亿港元缩水近50%至50.04亿港元 [5][7] 门店运营与扩张 - 截至2023年底门店总数6093家,其中加盟店6081家(占比99.8%),自营店仅12家 [7][17] - 单店收入从2022年157.73万元降至2023年140.27万元,门店数量同比增长7.84%但销售收入下降 [18] - 2023年新增门店443家,但315期间曝出腐烂水果制果切、隔夜水果充当鲜果等品控问题 [7][21]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1982条投诉涉及变质水果和虚假宣传 [21] 行业竞争与资本动态 - 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从2016年8273亿元增至2023年1.4万亿元,预计2026年达1.7万亿元(CAGR 7.6%) [9] - 行业集中度极低,2021年CR5仅3.6%,百果园市占率1% [17] - 2015-2018年累计完成4轮融资,总额超19亿元,包括天图资本、深创投等机构参与 [12] - 2023年1月港股上市前曾两次IPO折戟,2020年转战A股未果 [12] 供应链挑战 - 水果行业供应链分散,涉及采摘、分选、包装、保鲜、储存、运输等多环节,标准化难度高 [25][27] - 中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35%,远低于欧美95%水平 [27] - 百果园尝试通过深度合作果农、品牌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改善供应链,但成本压力显著 [30] 战略目标与风险 - 2016年提出"2020年万店计划"未达成,2023年调整目标至2027年实现万店,2042年扩至3万家 [17] - 加盟模式主导下管理难度加剧,品控问题频发影响品牌声誉 [21][31] - 资本驱动扩张导致财务与运营失衡,需平衡增长与成本控制、食品安全等核心问题 [16][24]
资本为何不爱喝茶?
36氪· 2025-03-31 17:24
行业现状与资本态度 - 传统茶企不受资本市场待见,过去3年融资事件寥寥无几,2024年仅有两宗融资事件,分别为福建茶企闽东红(700万美元)和袋泡茶品牌茶里 [7][9] - A股几乎没有纯正茶企,主要因产品、品质及价格不透明,产区及茶品类多且难标准化 [9] - 茶企IPO困难重重,中国茶叶2020年冲刺A股收到证监会69个问题问询,近期主动撤回申请 [9] - 港股上市的澜沧古茶股价大跌、业绩大变脸、人事巨震,市场反应负面 [10] 市场供需与产能问题 - 中国茶叶市场供大于求,2022-2024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分别为318.10万吨、333.95万吨和345万吨,同期内销总量分别为239.75万吨、240.50万吨和241.3万吨 [14] - 内销均价持续下跌,从2022年141.62元/千克降至2024年135元/千克 [14] - 出口业务同样承压,2023年茶叶出口量37.41万吨(同比增1.79%),但均价降幅达19.83%至3.79美元/千克 [15] - 茶企普遍产能利用率不足,中国茶叶2019-2022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58.71%-75.49%,但仍计划募资2.90亿元扩产 [15] 存货与经营风险 - 茶企存货规模普遍高企,中国茶叶2022年上半年存货16.55亿元(占总资产52.07%),同比增长7.49% [15] - 澜沧古茶2024年上半年存货9.09亿元(占总资产55.36%),普洱茶存在3年最佳品饮期后减值风险 [17] - 八马茶业存货持续增长,2022-2024年前9个月存货分别为4.40亿元、4.36亿元及4.61亿元 [19] 产品标准化困境 - 茶叶制作工序复杂,缺乏行业统一标准,产品非标化严重 [23] - 袋泡茶未成主流,八马茶业、澜沧古茶等推出的袋泡茶产品仅作为补充,销量和推广有限 [24] - 小罐茶尝试将茶向快消品转型,但高营销投入(2018年1.47亿元)导致净利率仅5% [25][26] - 八马茶业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高,2022-2024年前9月占收入31.57%-33.94%,净利率维持在9%-13% [27] 行业历史与挑战 - 茶企资本市场表现不佳,龙润茶因披露失实、内控缺陷等被联交所强制退市 [11] - 新三板茶企普遍规模小且问题多,如白茶股份因虚增利润、贷款逾期等问题被摘牌 [11] - 多家传统茶企曾计划上市(铁观音集团、杭州龙井茶业集团等),但至今无实质进展 [12]
宁德时代做换电:学支付宝做基建,像英特尔那样做标准化
晚点LatePost· 2024-12-24 20:53
这种产品标准化的理念也不断在各个领域复现。20 年前中国电商产业还没有造出 "集装箱",淘宝网在上 线前 5 个月没有发生一笔交易。当时的电商用户还在纠结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到底是买家付钱,还是卖家 先发货。支付宝用一套标准化的担保交易系统,解决了卖家和买家的信任问题。 "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在《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 中如此评价集装箱给现代世界带来的变化。 现代运输系统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而这一系统的核心是集装箱。这个不起眼的铁箱子既能安置于火车之 上,也可装载于卡车与轮船之中。在集装箱出现之前,沃尔玛不会开遍全球。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成本 变得如此便宜,东半球的产品运抵纽约销售,其价格竟可以低于纽约近郊本土生产的成本。 集装箱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并以此构建起了一整套完备且高效的运输体系——不仅仅 在于它是什么,更在于它怎样被使用,背后的运输体系如何建立。 换电给行业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运行方式。 这套系统陆续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十余年后,其构建的生态近乎覆盖线上支付的每个角落,早 已突破 "买家卖家" 的交易双方界限,进而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