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品

搜索文档
上半年游客总花费突破5600亿元
广西日报· 2025-07-31 09:49
旅游市场表现 - 广西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0.7%,游客总花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4%,超5600亿元,文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1] - 入境旅游快速恢复,上半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90.4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总花费3.3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5.1%、77.5% [2] - 区外游客吸引力显著增强,接待区外游客人次同比增长33.9%,600家监测景区区外游客量同比增长27.0% [2] 政策与活动推动 - 广西开展"广西旅游年"活动,推出景区"一票3日使用制"、文化惠民卡、演艺消费专属卡等12项政策,联动22项主题活动 [1] - "演唱会经济"持续火爆,上半年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29场,实现票房收入4.39亿元,带动关联消费超30亿元 [1] - 广西文化惠平台上售票的全区剧场营业性演出累计超1000场次,同比增长35% [1] 夜间经济与消费场景创新 - 开展"活力夜广西"嘉年华活动,推出官方IP形象"喵小桂",夜间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2] - "非遗华彩贺新春"系列活动举办春节非遗实践活动620场,485.5万人次参与,带动非遗产品销售3093.75万元 [2] - "一键游广西"智慧文旅平台归集数据超19亿条,"三姐伴游"文旅智能体提供定制化智慧伴游服务 [2] 消费环境优化 - 广西重拳整治"不合理低价游"等旅游市场顽疾,上半年全区旅游投诉较2024年同期下降13.5% [2] - 旅行社、导游类投诉分别下降23.0%、38.5%,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2] 未来发展方向 - 广西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消费场景创新与服务升级,助力文旅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3]
十部门: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
快讯· 2025-07-27 10:14
政策内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文体活动促进乡村消费 [1] - 方案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村字号"特色活动 [1] - 计划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等活动展示乡村文化 [1] 文化推广措施 - 将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 支持非遗工坊和旅游景区推出非遗产品及体验 [1] - 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 打造绘画村、风筝村、乐器村等特色文化艺术村 [1] - 通过"村艺工坊"等场所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 [1]
从产品到用户:电商行业的破局之路与未来展望
金投网· 2025-07-21 11:36
电商行业发展范式 - 产品标准化指企业先制定统一产品服务标准再向用户输出 通过匹配筛选用户实现快速复制和规模扩张 但后期易陷入流量枯竭和用户增长乏力困境 [1] - 用户服务标准化指根据用户群体属性制定服务标准再匹配输出产品 能提升用户忠诚度和消费意愿 但高度定制化导致难以复制 如胖东来只能在局部市场成功 [2] 电商行业竞争现状 - 头部平台凭借用户基数和供应链优势占据主导 但面临用户增长放缓 同质化竞争和获客成本攀升等问题 [2] - 新兴平台在细分领域探索差异化路径 但受资金技术资源限制难以突破 [2] 创新融合路径探索 - 行业需融合产品标准化和用户服务标准化优势 在保持服务精准性同时寻找可推广的发展逻辑 [3] - "有邻一家人"尝试互联网用户服务标准化 聚焦非遗地标产品等细分领域 秉持"慢就是快"理念 注重产品品质和用户需求洞察 [3] - 平台采用封闭会员体系强化服务精准性 计划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家庭全维度覆盖 突破用户服务标准化的复制局限 [4]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电商行业将更注重用户需求和服务价值 需以用户为中心优化现有模式或探索新路径 [4] - 差异化精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行业关键竞争点 [3][4]
上海打造“买、验、退”综合体验满意的离境退税标杆城市 中心城区离境退税商店将全覆盖
解放日报· 2025-07-08 09:45
上海市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 核心观点 - 上海市计划通过《行动方案》将上海打造为离境退税标杆城市,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离境退税商店超3000家、网点超1万个,"即买即退"商店占比超80%,商业集中场所设立集中退付服务点的占比超80% [1] - 离境退税消费规模目标比2024年翻两番,国产品牌退税销售额占比提升至30%以上 [1] - 同一境外旅客同一日在同一退税商店购买退税物品金额达到200元可申请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退税限额上调至2万元 [2] 离境退税商店布局优化 - 在大型商圈、步行街、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博场所、机场、客运港口、酒店、体育场馆等增设退税商店,全面覆盖境外游客集中的购物场所 [1] - 在16个区全覆盖基础上推动离境退税商店开展"即买即退"业务,有条件的商店设立"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 [1] 国产品牌商品供给提升 - 增加老字号产品、智能产品、非遗产品、工艺美术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名优特产、体育用品等优质产品供应 [2] 离境退税便利化措施 - 布设离境退税智能终端设备,拓宽离境退税退付渠道,推出验核便利措施 [2]
辽宁省促消费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多举措激发消费活力冲刺 "双过半"
商务部网站· 2025-06-12 23:16
会议背景与目标 - 省商务厅召开全省促消费工作视频会议 旨在贯彻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提振消费的工作部署 巩固消费市场良好增势 努力完成上半年"双过半"目标任务 [1] - 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郭斌出席会议并对下一步促消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 当前消费市场形势 - 全省商务系统迎难而上 创新开拓 消费市场呈现稳步增长良好态势 [2] -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需采取更有力措施保持消费市场向上向好势头 [2] 促消费重点工作部署 政策落实 - 贯彻落实提振消费6条政策及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2] - 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消费者广泛宣传政策内容 [2] - 提前做好政策兑现准备工作 确保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让企业和消费者享受政策红利 [2] 以旧换新活动 - 统筹推进建平台 优流程 防风险等工作 精心组织消费品以旧换新"五进"系列活动 [2] - 扩大活动覆盖面 提高消费者参与度 激发市场换新需求 [2] 离境退税政策 - 扩大离境退税店覆盖面 提升商品品类 将辽宁消费名品 非遗产品 工艺美术和文化创意产品纳入离境退税范畴 [2] - 加强对外宣传推广 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辽消费 [2] 安全生产工作 -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健全问题发现和整改机制 [2] - 及时梳理问题成整改清单 反馈相关部门并跟进整改情况 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2] 内外贸一体化 - 重点梳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名单和优质产品名单 [2] - 加强内外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2] 消费新场景打造 - 探索AI技术与实体商业的深入融合 推动全省商业街区的智能化 数字化升级 [2] - 引入智能导购 虚拟试穿 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模式 提升商业街区吸引力和影响力 [2] 会议其他内容 - 通报今年以来全省促消费工作情况 沈阳 大连 抚顺 葫芦岛市作经验交流发言 [3] -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3]
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7
帮扶产业现状与成效 - 全国832个脱贫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7522元,帮扶产业贡献显著 [1] - 帮扶产业通过培育生态农业、休闲文旅等融合业态,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 [1] - 贵州省扶持茶叶、刺梨等特色种植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陕西省开发苹果全产业链形成可复制模式 [1] 产业帮扶现存问题 - 规划精准性不足导致项目与资源禀赋错配,存在低效投入现象 [2] - 科技特派员培育机制不完善、数字基建覆盖率不足,职业农民技能与产业升级需求错位 [2] - 订单农业履约保障不足,生态资源转化成果难以持续提升农户收益 [2] 产业提质增效措施 - 传统种养业重点布局区域性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保障 [2] - 精深加工产业整合驻村工作队与龙头企业资源,打造"种业研发—非遗融合—品牌营销"垂直链条 [2] - 低效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嵌入生产全流程,构建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管控体系 [2] 要素激活与机制创新 - 高附加值产业强化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县域人才驿站推动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渗透 [3] - 开发"理论授课+田间实操+电商运营"复合课程,提升监测户质量管控与市场对接能力 [3] - 推行"保底收购+二次分红"契约框架,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透明分配机制 [3] - 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双绑"分级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明确风险补偿条款 [3]
高质量建设共富市集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建议
搜狐财经· 2025-06-03 14:15
乡村振兴与共富市集战略 - 核心观点是通过高标准市场平台建设打通农产品流通链条,直接提升农民收入并缩小城乡差距 [1] - 采用"四维赋能"(数字、品牌、制度、生态)构建新型市集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农民-科技协同机制 [1] - 预计到2027年可实现农村社区组织数量增长200%,特色文化产品SKU增加150%,居民参与率突破65% [11][12] 城乡要素流动重构 - "田头直供+社区直销"模式将流通环节从6-8个缩减至2-3个,浙江案例显示农户增收35%且城市生鲜价格降18% [3] - 整合闲置资源如贵州苗绣市集带动2000余名绣娘再就业,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 [3] - 上海标准化市集网络承担37%社区保供任务,"平急两用"设计获世卫组织推荐 [6] 数字技术与运营创新 - 区块链溯源系统使消费者复购率提升至73%(传统渠道仅41%),北京试点降低食品安全投诉率62% [4] - 开发"信用脸谱"评价系统(12项指标),福建宁德案例使纠纷率下降67%,合作订单增长41% [10] - 建设农产品"数字身份证"系统,县域共享云仓参考美团优选模式,每县平均投入2800万元 [14] 文化价值激活 - 绍兴黄酒市集开发节气酿制体验课吸引28%年轻消费者,昆明"篆新模式"游客消费占比达45% [7] - 云南大理扎染市集产品溢价达80%,四川郫县开发豆瓣酱制作体验课 [10] - 构建四维文化记录体系:口述史影音库、农具数字博物馆、节气饮食地图、方言交易语音包 [10] 市场主体培育 - 培育农民直播官(年培训10万人次),实施农产品经纪人持证上岗制度 [14] - 江苏常熟"银青互助岗"使短视频带货转化率提高2.4倍 [5] - 建立销售总额5%的二次分配基金,推行"春订秋收"预售模式和弹性定价双轨制 [14] 绿色发展与基建 - 推广可循环包装(2027年覆盖率目标80%),建立"食物里程"标签制度 [14] - 对有机种植户每吨补贴200元,设置碳足迹减少量作为创新KPI指标 [14][16] - 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圈作为文化融合创新试验区,东北试点"市集+再就业"模式 [12]
2024年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多部门热议合力助推文化抢滩全球新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4:56
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数字文化贸易超过3700亿元,占比25.8% [1] - 商务部在全国认定112家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29家文化出口基地和14家语言出口基地 [1] - 深圳对外文化贸易营收占全国六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4] 政策与平台支持 - 文旅部联合商务部建立13家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和金融支持 [2] - 文旅部打造"线上一张网"平台,覆盖全国文化贸易出海 [2] - 文旅部推出"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品牌活动,推动14场活动形成交易额超5亿元 [2] - 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优化数字文化营商环境 [4] 行业推动措施 - 广电总局支持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微短剧等内容建设,从创意到推广全程资助 [3] - 广电总局组织企业参加法国戛纳、新加坡电视节等国际影视节展,拓展海外渠道 [3] - 广电总局推动修订中外合拍电视剧管理规定,降低合作门槛 [3] - 商务部计划优化文化贸易支持政策、对外开放环境和平台载体建设 [4] 关键发展要素 - 文旅产业本质是内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2] - 推动文化贸易需聚焦内容建设、渠道建设和主体培育 [2][3] - 产权保护和创新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3] - 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可提升文化影响力 [3][4]
河南开封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13 06:22
政策框架与战略定位 - 河南六部门联合印发《全省联动促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20条具体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1][2] - 方案依托"两区一基地"(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开封综合保税区、开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设立河南省对外文化贸易中心,形成"1基地+1中心+N分中心"联动格局 [2] - 开封综合保税区将打造河南唯一的文化综保区,开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河南唯一的特色文化贸易基地 [1]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 - 支持开封片区探索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改革、承接国家社会文物领域试点任务、开展博物馆"三权分置"改革 [2] - 推动文物艺术品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海外文物回流 [3] - 加快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文创艺谷等载体建设 [3] 营商环境与贸易便利化 - 推行海关便利化措施包括信用培育、绿色通道、税收优惠政策,提升文化贸易通关效率 [2] - 实施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项目认定,参与国家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 [3] - 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政策与资金支持,确保任务落实 [3] 非遗文化与产业融合 - 支持非遗产业化与国际交流,建设非遗展示场馆,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旅游等领域融合 [2] - 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贸易品牌 [4] 实施路径与未来规划 - 开封片区将加快文物流通改革试点,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经验 [4] - 完善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数字化平台落地,提供全链条服务 [4] - 发挥"两区一基地"示范作用,成为全省对外文化贸易门户和实操平台 [4]
种类更多、店铺更全!离境退税再次扩围,激活入境消费市场
华夏时报· 2025-04-29 17:18
入境旅游与消费数据 - 2024年我国接待外国游客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6% [2] - 入境旅客总花费达942亿美元,增长77.8% [2] - 2024年一季度入境外国游客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 [7]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 - 退税率11%,消费1万元人民币商品最高可退1100元(扣除手续费后约900元) [3] - 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降低中小商户参与门槛 [10][11] - 现金退税金额上限从1万元人民币提高至2万元人民币 [12] 离境退税市场表现 - 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GDP约0.5%,低于国际1%-3%水平,增长潜力显著 [6] - 一季度北京离境退税申请单份数同比增长128%,销售额翻倍 [7] - 上海退税商品销售额7.6亿元,同比增长85% [7] - 四川退税游客数量增长204.78%,销售额增长200.91% [7] 政策扩容与便利化措施 - 新增退税商店布局至商圈、景区、机场等境外旅客聚集地 [9] - 允许纳税信用M级以上企业及新开商店申请退税资质,备案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 [9] - 推广"即买即退"服务,优化系统数据互通以缩短开单核验时间 [12][13] - 鼓励封装打码退税物品,便利海关免拆封验核 [12] 国货与特色商品推广 - 政策支持老字号、非遗、名优特产及国货潮品纳入退税体系 [10] - 推动"城市礼物"、"必购必带"特色产品培育,促进国货销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