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本土化
icon
搜索文档
从阿迪达斯本土化实践看行业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8-20 11:33
核心观点 - 国际品牌本土化是生存必需而非选择 公司通过人才孵化与文化融合策略实现业绩反弹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样本 [1] 本土化策略 - 深入产业链上游实施创意本土化与人才本土化 以上海创意中心发起的A.C.E项目为核心载体 [3] - 人才孵化通过实战-留存闭环运作 2024年首期选拔4名学生参与产品开发 2人正式入职 2025年升级后吸引数千申请 9人获入职offer [3] - 文化融合将中国元素融入产品功能与设计逻辑 如武侠风格击剑鞋结合运动精神与文化意象 [4] - 渠道布局优化 关闭一线及新一线表现不佳门店 发力三线及以下下沉市场 2024年批发渠道增长14% DTC渠道增长11% [6] - 产品本土化比例超80% 约半数中国市场产品来自本土设计 非YEEZY产品线2024年Q4营收同比增长26% [6] 业绩表现 - 2024年大中华区营收34.6亿欧元同比增长10.3% 第四季度营收7.94亿欧元同比增长16.1% [6] - 全球层面营收236.8亿欧元 预计2025年营业利润增至17-18亿欧元 [6] - 本土团队打造多款爆款产品 包括新中式服装、城市限定T恤等 巩固运动服饰市场份额 [6][12] 行业启示 - 人才本土化应从雇佣转向孵化 通过实战项目与高校合作降低试错成本 形成人才与品牌正向循环 [8][9] - 文化融合需超越符号堆砌 扎根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 实现精神共鸣而非表面化嫁接 [9][12] - 本土化是长期战略而非短期策略 需持续投入资源贯穿全链路行动 建立稳定市场认知 [12][13] - 本质是尊重本土人才与理解本土文化的长期行动 需摒弃国际品牌高高在上姿态或短视竞争思维 [7][15]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广东“大讲堂”支招企业高水平掘金东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4:41
东盟投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东盟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中小企业成为出海主力军 [1] - 东南亚凭借地理位置、劳动力供给、市场潜力和经贸政策成为企业出海首选 [3] - 企业出海面临语言、文化习俗、法律政策体系差异等挑战 [3] 企业出海策略 -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企业需保持战略定力,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结合 [3] - 海外投资难点在于"走出去之后如何运营成功",而非"走出去"本身 [3] - 企业需围绕"人才本土化"与"文化双向融合"破解运营难题 [4] 人才本土化实践 - 胜宏科技投资1.2亿美金在越南落地项目,预计产值突破千亿元人民币,通过联合学校和企业提前培养产业工人 [4] - 格林美在印尼布局人才基建,联合中南大学培养硕士研究生,覆盖冶金、轨道交通、国际贸易等专业 [5] - 兆驰股份计划由越南籍员工主导当地工厂管理,实现深度本土化 [5] 高水平出海路径 - "高水平走出去"包括产业链跨国对接、品牌与商业模式输出、创新资源双向互补 [6] - 企业需从"产品出海"向"生态出海"升级,关键在于本地供应链适配 [6] - 兆驰探索三类路径:依托头部企业生态、挖掘本地供应链潜力、抱团出海形成配套集群 [6] 服务支撑与赛道选择 - 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覆盖投资"前中后"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7] - 企业出海可聚焦新能源与数字经济两条核心赛道,新能源领域锚定电池材料与储能标准,数字经济领域深耕下沉电商市场 [8] - 建议布局物流网络、支付系统等电商基础设施,抢占企业服务赛道先发优势 [8]
中国顶尖AI科技人才,无尽的前沿
虎嗅· 2025-05-06 08:48
中国AI人才优势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 美国每个AI实验室都有华人研究者身影 [1][2] - 中国AI人才供给总量逐步超越美国 本科毕业于中国的全球顶级AI研究人员占比从2019年29%升至2022年47% [11][12] - 在美国机构工作的顶级AI研究人员中 原籍中国者占比从2019年27%升至2022年38% 已超过原籍美国者的37% [13] 人才本土化趋势 - DeepSeek团队中超过半数研究者(111名)从未离开中国求学或工作 证明中国可独立培养世界级AI人才 [23][24] - 与美国有过交集的DeepSeek研究者中 60%仅停留1年 不足20%停留超5年 近40%从中国出发最终回流 [24][26] - 中国高校扩招理工科 北大清华等15所头部高校本科扩招 复旦将文科招生压缩至20% 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15] 美国人才困境 - 2022年中国培养的AI本科人才是美国的6倍 博士人才是美国的近2倍 美国培养的博士近60%非本土公民 [16][17] - 美国酝酿"中国行动计划2.0" 导致"中国行动计划1.0"期间离开美国的顶尖科学家75%流向中国 [33] - 2025年美国AI人才净流入趋近于0 75%美国科学家考虑离开 申请海外职位数量同比增长32% [35][37] 产业需求驱动创新 - 中国工业与科技产能集中度或超二战后美国 需通过硬核创新突破同质化与产能过剩 [43] - 物理AI应用市场(如大湾区机电+AI技术融合)成为英伟达市值增长关键领域 [43] - 字节跳动从谷歌DeepMind挖角Gemini研发者 阿里巴巴招募全球顶尖AI科学家 [44] 教育机构贡献 - DeepSeek研究团队前五大贡献机构均为高校(中科院 北大 清华 中山大学 南京大学) 私营企业占比仅10% [30] - 何恺明(ResNet第一作者)本科清华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米拉·穆拉蒂初创团队4名华人含复旦博士 [15] - 清华大学已吸引美国机器学习专家兰姆与哈佛化学系前主任Charles M Lieber加盟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