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创新

搜索文档
按下“快进键”,2分钟看深圳45年创新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8:41
城市发展历程 - 从三来一补代工车间转型为创新之城 [3] - 从借鉴国际规则的跟跑者升级为制定前沿标准的领跑者 [3] - 历时45年完成创新之路的跨越式发展 [1][3] 创新成就 - 以硬核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3] - 形成永远处于进行时的动态发展模式 [3] - 实现从代工制造到创新驱动的质变突破 [3]
秦朔:再一次全球化布局,中国制造如何抓住战略机遇?| 出海峰会
吴晓波频道· 2025-05-15 01:56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机遇 - 中国经济两大战略机遇:将"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市场和创新场",以及在全球范围建工厂、市场、设施和服务[3]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人口仅占17%,体现过去全球供应链集中中国的优势[10] - 资本形成总规模预计从2019年26.8%提升至2025年30%,2023年研发经费突破3.3万亿元[13] 中国制造能力升级 - 制造能力覆盖全产业链,从玩具服装到高铁、数字化服务等高端领域全面输出[14] -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需通过为本地创造价值实现共生共赢[15] - 硬核创新集中于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崛起推动中国进入硬核创新时代[33][37] 联想全球化案例启示 - 战略聚焦专业化而非多元化,通过并购IBM等国际品牌弱业务实现全球化[18][19][20] - 建立"合金文化"而非单一文化模式,尊重各地工作习惯差异[22][23] - 实施"混合制造,全球交付"供应链策略,允许与竞争对手共享供应商[26][27] - 将ESG纳入董事会监督体系,与数字化共同构成全球化基座[31] 出海方法论 - 进入方式需因地制宜,绿地投资、合资并购等需匹配业务特性[19] - 质量管控延伸至供应商("极限左移"),同时加强本地化产品创新[24] - IT系统全球化整合耗时8年,需避免跨国协作中的执行断层[25] - 合规问题关乎生死,非洲项目曾因环保问题引发国际诉讼[29] 当前出海新动态 - 家电行业形成美国本土生产低端、墨西哥供中端、中国供高端的三角布局[38] - 欧洲本地制造成本比中国出口高15%,需平衡关税壁垒与就业压力[38] - 出海场景从传统制造扩展到生活方式、运营模式等全领域[39]
中国顶尖AI科技人才,无尽的前沿
虎嗅· 2025-05-06 08:48
中国AI人才优势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 美国每个AI实验室都有华人研究者身影 [1][2] - 中国AI人才供给总量逐步超越美国 本科毕业于中国的全球顶级AI研究人员占比从2019年29%升至2022年47% [11][12] - 在美国机构工作的顶级AI研究人员中 原籍中国者占比从2019年27%升至2022年38% 已超过原籍美国者的37% [13] 人才本土化趋势 - DeepSeek团队中超过半数研究者(111名)从未离开中国求学或工作 证明中国可独立培养世界级AI人才 [23][24] - 与美国有过交集的DeepSeek研究者中 60%仅停留1年 不足20%停留超5年 近40%从中国出发最终回流 [24][26] - 中国高校扩招理工科 北大清华等15所头部高校本科扩招 复旦将文科招生压缩至20% 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15] 美国人才困境 - 2022年中国培养的AI本科人才是美国的6倍 博士人才是美国的近2倍 美国培养的博士近60%非本土公民 [16][17] - 美国酝酿"中国行动计划2.0" 导致"中国行动计划1.0"期间离开美国的顶尖科学家75%流向中国 [33] - 2025年美国AI人才净流入趋近于0 75%美国科学家考虑离开 申请海外职位数量同比增长32% [35][37] 产业需求驱动创新 - 中国工业与科技产能集中度或超二战后美国 需通过硬核创新突破同质化与产能过剩 [43] - 物理AI应用市场(如大湾区机电+AI技术融合)成为英伟达市值增长关键领域 [43] - 字节跳动从谷歌DeepMind挖角Gemini研发者 阿里巴巴招募全球顶尖AI科学家 [44] 教育机构贡献 - DeepSeek研究团队前五大贡献机构均为高校(中科院 北大 清华 中山大学 南京大学) 私营企业占比仅10% [30] - 何恺明(ResNet第一作者)本科清华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米拉·穆拉蒂初创团队4名华人含复旦博士 [15] - 清华大学已吸引美国机器学习专家兰姆与哈佛化学系前主任Charles M Lieber加盟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