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保护

搜索文档
依法惩治人被“挂”、脸被“卖”……最高法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
快讯· 2025-06-12 10:12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幅提升生活品质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1] - 网络信息技术进步使社会个体高度互联,人际关系深度重塑,社会变化加剧 [1] - 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九)构建完整人格权规则与制度体系,全面保护公民和法人人格利益 [1] 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特点 - 严格落实民法典人格权保护规定,加强人格利益司法保障,包括自然人隐私、声音等权益及法人名誉权 [1] - 聚焦网络和信息技术侵权新形态,引导规范AI等新兴技术正确运用,避免侵害他人人格权 [2] - 统筹人格权保护和网络侵权惩治,拓展技术发展清朗空间,防止网络暴力 [3] - 依法追究严重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大惩治力度 [3]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名誉权侵权 - 郑某某擅自发布悬赏广告征集某发展公司违法犯罪线索,导致该公司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名誉权侵权 [5][6] - 法院判令郑某某删除侵权内容、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7千余元 [6] 案例2:声音权益侵权 - 甲公司、乙公司未经殷某某许可,利用AI技术处理其声音并商业化使用,构成声音权益侵权 [9][10] - 法院判令乙公司、丙公司赔礼道歉,甲公司、乙公司连带赔偿损失25万元 [10] 案例3:肖像权侵权 - 某软件运营公司未经彭某某同意,使用其肖像供用户"换脸"牟利,构成肖像权侵权 [12][13] - 法院判令该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3千元 [13] 案例4:网络暴力侵权 - 孟某、高某利用网络账号"挂人"并号召粉丝投诉陈某,导致其遭受网暴,构成名誉权侵权 [15][16] - 法院判令删除侵权信息、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16] 案例5: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徐某、李某非法买卖人脸信息130套,获利共计3.6万元,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18][20] - 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罚金3万元,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罚金6千元 [20] 案例6: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韩某非法控制193个家庭监控摄像头,窥探他人隐私,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22][23] - 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罚金1.3万元 [23] 行业影响与司法导向 - 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对网络和信息技术侵权案件的裁判监督,确保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保护 [4] - 典型案例彰显对人格权益的全面保护,提升行业对AI等技术应用的合规意识 [11][14][17][21][24] - 司法实践明确技术发展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防止技术无序发展和向害发展 [14][24]
以法治精神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财经· 2025-05-30 08:25
民法典实施五周年核心特征 - 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已实施五年 重点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立法目的明确体现在总则第一条[2] - 实施成效显著 全国法院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达80.41万件(2021年1月-2024年4月) 涵盖公民个人及市场主体权益侵害案例[3] - 人格权保护实现历史性突破 从概括性规定转向全面细致规范 明确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名称权、名誉权等保护条款[3] 民法典三大特性体现 针对性 - 对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建立完整保护链条 确立"从出生到死亡"的权利保护逻辑[3] - 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创纪录 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6.4亿元(2024年4月)[4] 严肃性 - 司法实践彰显法律刚性 知识产权判例体现"严格保护促进科技创新"的深层意义[4] - 最高法2022年2月发布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 强化法律适用标准[5] 延展性 - 法律体系持续完善 民营经济促进法(2024年5月施行)与民法典形成互补 明确保护经营自主权等23项民营经济权益[5] - 立法动态反映时代需求 需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 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5] 法治建设深层意义 - 民法典奠定市场经济法律基础 核心原则包括私权保护、平等自愿、诚实守信[6] - 实施效果超越条文本身 推动"法治精神"在民事权益保护领域的实质落地[6]
一财社论:以法治精神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财经· 2025-05-29 22:02
民法典实施五周年成效 - 民法典自2020年5月28日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施行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立法核心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2] - 实施五年间 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达80.41万件 涵盖公民个人及市场主体权益侵害案例 [3] 民法典三大特征 针对性 - 对人身权 财产权 人格权等作出详细规定 确立从出生到死亡的权利保护逻辑 [3] - 人格权保护实现从模糊到全面细致的转变 明确自然人 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名称权 名誉权等保护条款 [3] 严肃性 - 知识产权侵权判例显示法律刚性 2024年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终审判赔6.4亿元 创同类案件赔偿纪录 [4] 延展性 - 推动法律体系完备化 最高法2022年发布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 多部门出台配套措施 [4] - 2024年5月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吸收民法典原则 明确保护民营经济组织经营者的人身权 财产权及人格权益 [4][5] 立法与执行动态 - 民法典作为市场经济基础性法律 为执法提供准则 但需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现实冲突 [5][6] - 法学专家强调私权保护 平等自愿 诚实守信原则 指出法律执行比立法更具挑战性 [6]
聚焦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高法发布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新华社· 2025-05-27 15:52
知识产权保护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典型案例 聚焦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 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等五被告未经许可使用殷某声音 构成侵权 法院判决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2] - 民法典将声音保护写入人格权编 明确声音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 为新业态新技术应用划定界限 [2] 民营企业维权 - 戴某因退换纠纷在网络平台发布恶意评价视频 法院认定构成对瓦罐煨汤店名誉权损害 [3] - 法院判决戴某在网络平台发布道歉视频并留存至少三日 同时赔偿商家损失 [3] 典型案例范围 - 典型案例涵盖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和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等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