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中心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一块钱的AI,开始审判人类
虎嗅· 2025-08-07 13: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苏子华,编辑:靖宇,题图来自:AI生成 过去,对于普通人来说,考试几乎决定一切。"优绩主义"的单一评判体系在无形中将社会分层。而今天,AI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有用了,当AI用一元钱 的成本,完成一个人类博士的工作时,曾经代表"自我价值"的学历、职位、履历……正开始失效。 面对冲击,这几年,关于AI的讨论多集中在"怎么办"——工作被取代了怎么办、该学什么新技能、隐私要怎么保护等等。 里面也有不少颠覆性的观点,比如,"1%的人怎么对待99%的人,AI未来就会怎么对待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鸿沟可能瞬间拉大到'物种级'""我们这代 人是玩游戏、聊QQ长大的,我的孩子可能一生要和五六个AI谈恋爱"。 今年6月,我们围绕这本书与他做了次访谈。聊了聊如果我们不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该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当社会结构被彻底重塑,曾经追求的意 义,是否仍然值得坚持?试图以新的视角,重新理解自身的处境,理解社会的走向。 以下内容基于张笑宇的讲述整理而成: 社会结构,正被全方位改变 而在学者张笑宇看来,重要的不是"怎么办",而是"怎么看"。 "就像蒸汽机刚出现时,人们关 ...
为什么人们喜欢鉴定AI?
虎嗅· 2025-05-29 13:16
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的融合 - AI生成内容在文字生产速度上已与短视频相当,80%的文章内容可由AI生成[2][3] - AI能够精准模仿创作者风格,甚至比创作者本人更符合其历史风格特征[8][9] - 创作者手工修改部分反而被误判为"AI味重",显示人类创作与AI生成界限模糊[7] 内容价值评判标准转变 - 内容价值取决于信息可靠性而非生产方式,AI辅助生成的新闻稿可能比人工编造的更真实[19][20] - 学术论文价值核心在于实验可重复性和理论创新性,AI撰写工具不影响研究成果实质价值[22][23] - 文科研究价值体现在观点新颖性和启发性,AI工具使用与否不改变内容质量[24] AI内容的社会接受度矛盾 - 用户对AI生成内容存在系统性偏见,相同内容标注AI来源后评价显著降低[31][32] - 实验显示人们实际偏好AI画作,但公开场合会表演性否定AI作品[34][36] - "AI鉴定"行为演变为社交攀比手段,通过展示辨别能力获取社交认同[38][39] AI鉴定技术的发展悖论 - AI鉴定技术依赖AI自身,导致"以AI对抗AI"的循环将随技术发展失效[42][43] - 未来内容评判将回归信息质量、情感共鸣等本质维度,而非生产方式[44] - 实质性AI鉴定可能消失,但作为社交表演的鉴定行为将持续存在[45][47] AIGC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 - "外国山海经"类AI怪物短视频在抖音/TikTok获数百亿播放量,验证娱乐性内容无需完美拟真[27][28] - 用户审美迁移可能导致更偏好AI生成内容,尤其在满足"图一乐"需求的场景[29]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18:34
安妮卡?易的艺术实践大胆挑战了智能与个体能动性的固有边界。她将机械装置、真菌、藻类等非人类 实体融入创作,不仅有力质疑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更促使艺术家本人反思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 性与掌控力。其作品深深扎根于跨学科研究,跨越科技、生物学与哲学等多个领域,并通过与科学、建 筑、香氛等领域专家的深度合作得以呈现。此外,她的创作还敏锐触及了诸多现代社会的敏感议题,例 如因机器智能快速发展而引发的集体焦虑。这些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与她对生态学和宇宙学的 持续关注紧密交织,成为贯穿其艺术实践的核心脉络。 在过去二十年间,出生于首尔(1971 年)的安妮卡?易,以极具先锋性的艺术实践,将科技与生物学巧 妙融合,创作出一系列既充满挑衅意味又引发深刻共鸣的作品。她打破传统视觉艺术的边界,将触觉、 味觉与嗅觉纳入创作维度,通过多感官的艺术表达,揭示所有生命形式间脆弱却坚韧的共生关系,以及 深藏其中的共同命运。在其创作中,安妮卡?易不断探索多元智能形态,深入剖析生物圈与技术圈之间 错综复杂的关联,引导观众在广袤而互联的地球生态系统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位置与意义。 (原标题: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本次展览精心遴选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