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业务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地产开发已成业绩“拖油瓶”,又有上市公司宣布“退房”
第一财经· 2025-10-28 20:24
文章核心观点 - 企业剥离或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已成为显著趋势,旨在规避业绩拖累、优化财务结构并寻求估值重塑 [3] - 市场深度调整导致房地产业务普遍亏损,促使非地产主业的公司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或轻资产运营模式 [3] - 自2020年以来,至少有12家企业已退出或计划退出房地产业务,转型方向包括免税、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各类轻资产业务 [3][12] 珠免集团案例 - 珠免集团由“格力地产”更名而来,通过转让格力房产100%股权推进“全面去地产化”,以聚焦免税为核心的大消费业务 [4][5] - 公司地产业务持续拖累业绩,2023年归母净利润合计亏损超27亿元,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为-15.15亿元,营收同比减少24.59% [6] - 2025年上半年,作为转让标的的格力房产亏损3.36亿元,公司存货中房地产相关账面价值约78亿元,正全力推进5年内退出承诺 [7][9] 香港中旅案例 - 香港中旅计划分拆旅游地产业务,因该业务于2025年上半年持续表现欠佳,导致公司归母净亏损0.87亿港元,同比由盈转亏 [10] - 2023年至2025上半年间,其5个核心地产项目分别净亏损4.61亿港元、2.39亿港元、1.92亿港元 [10] - 剥离该资本密集型业务旨在降低债务水平、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并将资源集中投向旅游景区业务以提升盈利能力及估值 [11] 其他企业退出案例 - 紫江企业虽凭借上海晶园别墅项目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预增70%到90%,并曾在2024年带动地产业务营收剧增3451.71%,但仍计划在项目完成后退出房地产行业 [13] - 中指院统计的12家退出企业包括广宇发展转型新能源、鲁商发展聚焦生物医药、华远地产转向代建等轻资产业务,模式多为资产置换或转让予控股股东 [12] 行业动因分析 - 房地产行业规模收缩、库存压力上升、核心城市拿地难度及资金需求高企,使得非主业公司选择退出 [14] - 剥离地产业务可帮助上市公司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信用风险,并因应资本市场对地产板块低估值现状,吸引青睐稳定现金流和轻资产模式的投资者 [3]
地产开发已成业绩“拖油瓶”,又有上市公司宣布“退房”
第一财经· 2025-10-28 14:49
企业剥离地产业务趋势 - 2020年至今共有12家企业退出或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 [1] - 企业剥离地产业务主要原因为市场深度调整导致业务亏损拖累业绩、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负债、以及资本市场对地产板块估值较低 [1] - 各类型企业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因行业规模收缩、库存压力上升、核心城市优质地块资金需求高且产品打造难度大 [9] 珠免集团案例 - 珠免集团拟转让珠海格力房产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加快完成全面去地产化,更加聚焦以免税业务为核心的大消费主业 [2] - 公司由格力地产更名而来,2024年12月31日完成重大资产置换,置入珠海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51%股权 [2] - 格力地产销售额2020年达81亿元以上,2023年跌至67亿元,行业排名常年处于百名开外 [3] - 地产业务毛利率从2018-2023年的40%以上一路走低至21%,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合计亏损超27亿元 [3]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52.77亿元同比减少24.59%,归母净利润-15.15亿元,免税业务贡献超24亿元营收 [3] -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务持续亏损,转让标的珠海格力房产亏损3.36亿元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房地产相关存货账面价值约78亿元,正全力履行5年内完成存量房地产有序退出的承诺 [5] 香港中旅案例 - 香港中旅拟剥离旅游地产业务,包括珠海海泉湾、咸阳海泉湾等5个核心项目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收入19.74亿港元同比减少8%,归母净亏损0.87亿港元,由盈转亏主因投资性物业公允价值下降及项目计提减值 [6] - 2023-2025上半年间,拟剥离的五个项目分别实现净亏损4.61亿港元、2.39亿港元、1.92亿港元 [6] - 剥离地产业务可降低整体债务水平,规避周期性风险,并将资源集中投向旅游景区及相关业务以实现更佳盈利能力 [6] 紫江企业案例 - 紫江企业2025年前三季度预计归母净利润8.97亿元-10亿元,同比增长70%到90%,主要因上海晶园项目14套别墅交付确认收入 [8] - 2024年公司房地产业务营收同比剧增3451.71%至14.26亿元,带动整体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5%至8.09亿元 [8] - 公司旗下仅上海晶园一个开发项目,并拟于该项目完成后即退出房地产行业 [9] 其他企业剥离案例 - 云南城投2025年7月完成资产重组,转让10家涉房公司股权,转向商业管理、物业服务和康养等轻资产运营 [7] - 广宇发展2022年1月完成资产置换,主营业务由房地产开发销售转型至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 [7] - 鲁商发展2023年3月完成重组,将房地产开发业务资产及负债转让至控股股东,集中资源发展生物医药板块 [7] - 山子股份2024年3月公告拟转让房地产业务相关股权和债权资产,交易后将全面退出房地产业务 [7] - 华远地产2025年1月完成业务转让,转型代建、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轻资产业务 [7] - 美的置业2024年10月完成内部重组,将房地产开发及销售业务转让至控股股东,专注物业管理、商业物业投资与运营 [7] - 冠城大通2024年7月公告拟将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至控股股东 [7] - 中交地产2025年1月公告将剥离部分重资产及高负债业务,聚焦于物业管理、资产管理与运营等轻资产业务 [7] - 津投城开2025年9月公告置入供热工资资产,置出房地产业务,保留物业管理、租赁业务 [7] - 南国置业2025年10月公告将全面剥离持续亏损的房地产开发业务,聚焦商业运营、产业运营等轻资产业务 [7]
为什么只有李彦宏的「私人飞机」,“开上”了热搜?
搜狐财经· 2025-06-05 17:40
公司高管私人飞机使用情况 - 百度在2022至2024年间向董事长李彦宏支付其私人飞机业务使用费用,该费用经董事会批准,依据市场租赁同类飞机的收费标准而定 [2][3] - 百度在财报中直接点名披露为李彦宏支付私人飞机费用,这种披露方式在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中较为罕见 [7][8] - 其他科技巨头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公司高管也有私人飞机,但费用披露方式不同,通常记录在非现金福利薪酬科目下,不具体点名高管姓名及金额 [7][9] 行业对比与公众反应 - 全球科技与金融行业顶级企业高管乘坐私人飞机出行已成为标配,如马云、刘强东、王健林等均拥有私人飞机 [6] - 阿里巴巴蔡崇信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私人飞机出行成本,但豁免了费用,京东刘强东也未向公司收取飞机使用费 [9][11] - 百度因直接披露为李彦宏报销私人飞机费用引发争议,公众反应强烈,部分原因是百度近年来的风评不佳 [15][19] 百度业务现状与公众情绪 - 百度传统搜索业务增长趋缓,在线营销收入下滑,关键词竞价广告模式面临压力 [19] - 百度智能云、自动驾驶等第二梯队业务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大模型、百度地图等重点项目仍需大量投入 [20] - 公众对百度业务转型、组织文化建设及社会责任方面的不满情绪积累,李彦宏成为市场情绪的宣泄口 [19][20] 高管行为与企业文化 - 百度高管近年多次引发争议,如前公关副总裁璩静的言论及副总裁谢广军女儿的"开盒"事件,影响公司风评 [16][17][18] - 公众对李彦宏私人飞机费用的关注反映了对百度企业文化的质疑,以及对其个人行为的放大解读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