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定价效率
搜索文档
9月债市新增11家境外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07:41
境外机构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8万亿元,约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2% [1] - 从券种看,持有国债2.00万亿元、占比52.9%,同业存单0.86万亿元、占比22.8%,政策性金融债0.77万亿元、占比20.4% [1] - 2025年三季度,境外机构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规模基本持平,但持有同业存单明显下降,从7月的0.98万亿元降至9月的0.86万亿元 [3] 境外机构市场参与动态 - 2025年9月新增11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使三季度新增机构总数达15家,其中9月新增数量占比73.33% [1][3] - 截至9月末,共有1176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612家通过结算代理渠道入市,837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1] - 境外机构9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0.96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417亿元 [1] 银行间市场机构行为比较 - 2025年9月,境外机构现券交易规模约为0.83万亿元,较8月的0.87万亿元小幅下降 [3] - 商业银行9月现券交易规模为24.46万亿元,较8月小幅增长0.24万亿元,参与度保持稳定 [3] - 证券公司9月现券交易规模为14.98万亿元,较8月的15.52万亿元下降0.54万亿元,参与度有所回落 [3] 债券回购业务新规及影响 - 2025年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公告,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4] - 新业务采用国际市场通行的"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模式,提升交易便利性,并通过多项措施保障安全 [6] - 新规允许境外机构在不减持现券的情况下获取短期资金,减少被动抛售行为,间接增强现券持有意愿 [7] 新规落地初期市场响应 - 政策出台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作为首批跨境回购做市商,于9月29日落地多笔首日交易 [5] - 9月29日,新机制下1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与多家银行及券商达成"债券通"北向通买断式回购交易共计44笔、39.5亿元 [5] - 参与主体类型全面扩围,涵盖各类金融机构及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无论通过直接入市或"债券通"渠道均可参与 [6] 新规对市场的预期影响 - 业界预计新规将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流动性改善,并推动参与主体多元化,增强市场韧性和价格发现效率 [6] - 新规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流入国内现券市场,推动交易规模扩大,提升人民币债券资产的使用效率 [7] - 参与主体多元化将带来更多交易策略,如回购业务与利率互换结合,催生更多组合策略以对冲利率风险 [7]
详解债券增值税政策调整
2025-08-05 11:1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债券市场(国债、地方债、金融债、信用债)[1][2][3] - 公司:公募基金[6][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调整背景与目的** - 国债增值税恢复征收旨在解决市场扭曲问题,此前免税政策导致机构短期交易频繁,加剧市场波动[1][3] - 央行指出债券市场定价效率不足,税收制度影响价格形成和国债利率基准作用[3] - 财政压力并非主要考量,新增增值税收入规模有限[4] **政策具体内容** - 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已发行债券(含续发部分)利息收入仍免税至到期[2][3] - 自营账户适用6%增值税率,资管产品(含公募基金)适用3%简易计税[1][5][6] **估值与利差影响** - 10年期国债新老券利差预计受影响5-10个基点(3%对应5BP,6%对应10BP)[1][5] - 实际利差可能低于理论值3-5BP,因买卖双方共同承担税负[7] - 新券利率上升,老券利率下降[7] - 信用债与国债/地方债/政金债利差缩小,因后者收益率上升[8] **市场行为与配置影响** - 新增税收可能降低市场对新券追捧,因交税增加成本,但新券票息较高需权衡[9] - 国债期货:近月合约影响小,远月合约因新老券交割导致估值上行,短期偏多长期偏空[10] - 债券资产性价比下降,资金或转向红利股,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但幅度有限[11] **公募基金风险** - 公募基金适用3%税率,与自营账户税收差距缩小,但所得税优惠存在取消风险[6][12] - 取消所得税优惠可能逐步推进,行业冲击较大[12] 其他重要内容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消息发布后经历上行、下行和小幅回升[2] - 近期市场表现:10年国债下跌约1BP,10年以内品种下跌约2BP[7]
信用债ETF“狂飙”:突破2000亿,市场风向变了?
36氪· 2025-06-25 11:39
信用债ETF规模突破 - 截至6月23日信用债ETF总规模达2046.8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年初540亿元增长超2.5倍[1] - 2025年1月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立总规模217亿元推动债券ETF规模在2月7日突破2000亿元[1] - 信用债ETF占债券ETF市场57%成为主力军[1] 政策支持与市场响应 - 2025年1月证监会发布《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拓展债券ETF并推动信用债ETF纳入质押库[3] - 1月7日首批8只信用债ETF同日发售1月27日上市募集总规模218亿元[3] - 3月21日中证登允许信用债ETF试点质押式回购5月末多只产品正式实施质押交易刺激5月申购量提升8只沪深公司债ETF流通市值从391亿元增至649亿元环比增长66%[4] 产品优势分析 - **收益稳定性**:信用债ETF净值平均回撤0.73%优于利率债ETF(平均回撤2%)和30年国债ETF(回撤近7%)[6] - **成本优势**:管理费率均值0.165%托管费率0.055%合计0.22%低于普通纯债基金(0.30%+0.10%)[7][8] - **流动性表现**:沪做市公司债ETF与深做市信用债ETF滚动5日平均换手率接近50%短融ETF保持20-30%其他信用债ETF维持3-4%[9] 市场影响 - **投资者层面**:个人投资者可通过证券账户百元起投机构利用T+0和质押融资优化资金效率[11][12] - **债券市场**:信用债ETF提升个券流动性做市商机制改善定价效率并可能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13][14] - **金融生态**:资金流向信用债市场改变资产配置格局促进多元化投资[15] 未来展望 -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信用债ETF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尤其在机构投资者中渗透率提升[16] - 需关注利率风险(久期敏感)和信用风险(评级下调或违约)对净值的影响[17][18] - 建议投资者根据风险偏好选择久期和信用等级匹配的产品并分散配置[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