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儒学
icon
搜索文档
古老儒学在文明对话中闪耀当代
新华社· 2025-07-11 09:24
儒学在当代文明对话中的应用 - 克罗地亚计算机科学专家布兰科·巴隆在孔子故里研修儒学,认为儒学能为全球性问题提供整合性解决方案 [1][2] - 巴隆在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分享基于儒学思想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研究成果 [3] - 论坛汇聚70余国560余名嘉宾,探讨儒学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3] 儒学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 阿根廷学者罗西奥·苏珊娜·里乌斯指出儒学"和而不同"理念体现在中国全球倡议中,倡导共同发展道路 [4] - 阿根廷研究员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认为儒学"和谐"概念可丰富国际体系理论 [5] - 同济大学教授孙磊提出现代国际法应借鉴儒学智慧,实现多元文明主体书写 [5] 儒学对全球治理的启示 - 伦敦大学教授戴雨果创办中英双语小学,融合儒学伦理思想以应对全球性问题 [6] - 罗马第二大学教授里卡多·波佐主张用"天人合一"思想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6] - 山东大学教授杨朝明建议从儒学"家道""孝道"角度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 [6] 儒学在数智时代的价值 -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颜炳罡认为儒学"生生不息"理念可为数智文明提供均衡、和谐的价值支撑 [7] 儒学与全球化合作实践 - 乌干达智库代表阿拉维·塞曼达以中乌共建工程为例,说明儒学"相互成就"理念在双边合作中的体现 [9][10] - 复旦大学学者柴啸森分析儒家"成人之美"精神推动全球包容性现代化 [10] - 希腊学者马利亚·马内利提出儒学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可指引人类解决现实困境 [10][11] 论坛成果与共识 - 第十一届尼山论坛发布共识,呼吁通过文明对话夯实全球现代化思想基础 [11]
倾听尼山2025|温海明:用儒学思想为技术狂奔的AI注入文明基因
经济观察报· 2025-07-02 18:42
文章核心观点 - 儒学可以为AI设置伦理围栏 在科技文明社会发展目标下重建"以人为本"的伦理坐标系 比技术迭代更紧迫 [1][7] - AI发展如"双刃剑" 需确保科技进步不背离人类社会初衷 开发者应具备儒家主义心态 [6][7] - 人机共生已成趋势 人类意识与AI深度绑定 需通过儒学引导AI理解人类情感和价值观 [19][21][22] AI儒家化的必要性 - 儒家倡导仁爱之学 AI作为工具需趋向"把人当人" 避免技术霸权 [10] - AI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需引导其理解儒家"忠恕"之道 具备推己及人能力 [10][11] - AI可能超越人类 需通过儒学减少其破坏性 利用有利面 [12][15] - 开发者缺乏儒家情怀 需在技术狂飙中注入共情能力 [17] 人机共生趋势 - 人类意识与AI深度绑定 形成量子纠缠式共生关系 [22] - AI数字人文应用活化经典 但对哲学义理理解仍有限 [24][25][27] - AI基于算法和理性 能否达到人类直觉或开悟状态尚待观察 [31][32] - AI若具备情感 需驯化其具有恻隐之心 避免反人类倾向 [33] AI伦理与治理 - AI决策非人化 医疗和驾驶领域需明确责任主体 [35][36] - AI容错率应低于人类 开发者不能逃避责任 [39][40] - AI伦理需与技术发展同步 避免沦为技术附庸 [41][43] - 技术演进需循序渐进 避免制造替代焦虑 [47] 技术普惠与公平 - 算法控制可能导致社会不公 需通过儒家化避免非人化手段 [48][49] - AI普惠需耐心 发展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51][52] - 顶尖科学家需掌控AI发展方向 儒学可注入文明基因 [53]
倾听尼山2025|彭国翔:精神性传统之间亟须对话与交融
经济观察报· 2025-07-02 14:24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背景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设置多项分议题 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1] - 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 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儒学当代价值与特质 - 儒学具有"内在超越"的精神特质 通过"终极关怀"的独特回应 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2][3] - 儒学发展遵循"因革损益"原则 历史上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 吸收西方文化形成现代新儒学 [6][7] - 儒学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是"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 [8][10] 儒学与多元文化共存 - 儒家传统对多元信仰表现出高度宽容与开放 历史例证如冯炳南邀请五教代表撰写《五教入门》 [9][10] - 儒学防范封闭极端的机制在于"和而不同"原则和"中庸"思想 [11] - 儒学应避免以排斥他者方式复兴 而应持续拓展对话边界实现"日日新" [3][11] 儒学精神性维度 - 儒家对"生老病死"等终极关怀提供独特解决方案 与佛教、基督教等形成互补 [13] - 儒家"内在超越"表现为"老天爷"与"良心"的一体关系 满足中国人精神需求 [16][17] - 王阳明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造先天未画前"体现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气质 [3][17] 跨文明对话与实践 - 有效文明交流需基于对彼此传统的深入了解 人文学科承担核心角色 [18][19] - 推动文明对话需在"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间觅取中道 需要长期耕耘 [19] - "重建斯文"需在文明平等对话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分 [18]
倾听尼山2025|杨朝明: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才能奠定文明交流的基础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19:10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题解读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强调文明多元价值与协同发展[7] - "各美其美"主张尊重各文明独特价值,如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西方文明的科技创新特质[7] - "美美与共"倡导文明互鉴,通过尼山论坛等平台推动全球现代化问题的协同解决[5][7] 儒学现代价值与发展 - 儒学核心思想"仁""礼"可指导青年品格塑造与社会行为规范[13]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助力现代人才培养[13] - "义利观"平衡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和为贵"思想促进社会治理和谐[16] 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 - 利用新媒体短视频、VR/AR技术创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14][21] - 将儒学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博物馆实践教学增强文化认同[15][19] - 中外学者共译《论语》等典籍,推动经典跨文化传播[23] 儒学国际影响力 - "一带一路"倡议将文明互鉴拓展为经济文化深度合作[9] - 中国通过抗疫援助、基建承诺兑现展现"信"文化的大国担当[22] -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22][28] 儒学当代转型 - "学以致用"从经典研习发展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科技创新应用[29] - "和谐"思想从人伦秩序升华为生态伦理与多元文化共生的系统思维[29] - "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契合[29]
倾听尼山2025 | 杨朝明: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才能奠定文明交流的基础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15:15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题解读 - 论坛主题为"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强调各文明独特价值与相互借鉴的必要性 [2] - "各美其美"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 中华文明以包容性著称 西方文明在科技创新方面领先 [2] - "美美与共"倡导文明平等对话 尼山论坛作为平台促进全球现代化问题探讨 [3] 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 企业管理中运用儒家"义利观"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8] - 社会治理借鉴"和为贵"思想构建和谐关系 [8] - 个人发展层面通过"自省""慎独"应对现代生活压力 [8] 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策略 - 基础教育阶段增加书法 国画 古典文学等传统文化课程 [10] - 利用博物馆 文化馆开展实践教学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 [10] - 高校开设考古学 非遗保护等专业培养传统文化人才 [10] 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方式 - 结合VR 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 [11] - 通过短视频 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儒学经典 [11] - 制作传统文化题材动漫游戏吸引年轻群体 [11] 儒学核心思想的现代转化 - "学以致用"从经典义理拓展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科研成果转化 [15] - "和谐"思想发展为多元主体共生共荣的系统思维 [15] - "天人合一"理念升华为生态伦理 支持可持续发展 [15] 国际交流中的文化实践 - "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中国对基础设施承诺的诚信 [11] - 中外学者共译《论语》等典籍促进文明互鉴 [12] - 通过良渚古城 四大发明等实证讲好中国故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