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外循环
icon
搜索文档
多个“新高”“第一”“首次”彰显韧性
搜狐财经· 2025-08-03 07:14
外贸表现 - 江苏上半年进出口规模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5.2% [2]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首次达50%,高端装备出口增长17.6%,"新三样"出口增长3.5% [2] - 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实现79.2%爆发式增长 [2] 外资吸引力 - 实际使用外资115.4亿美元,制造业外资占比38.1% [3] - 日本、德国、卢森堡、瑞士对江苏实际投资增长均超100% [3] - 利润再投资逆势增长5.9%,规模连续6年全国第一,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达12个 [3] 政策与改革 - 推出"外贸稳增长22条""稳外资22条"等政策,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增加5%,91.4亿元稳岗资金直抵企业 [4][5] - 外贸转内销产品强制性认证时间从1个月压缩至最快一周 [5] - 新增103个展会,展位费扶持比例提至70%以上,为首批2406家外贸企业缓缴社保48亿元 [6] 物流与通道 - 全省在飞39条国际客运航线、15条货运航线,新增南通至东京、淮安至大阪等全货机航线 [4] - 2025年计划新增国际海运航线至90条,优化中欧(亚)班列开行布局 [8] - 航空物流瞄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业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 [8] 数字与创新 - 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15家企业、70种物品纳入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 [3] - 中新数字贸易试点在电子提单等领域破冰,计划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试点成果 [3][8] - 苏州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中心聚合50余家机构,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 [6] 区域发展 - 南京深化QFLP试点,吸引外资总部及研发中心落户,扩大离境退税网络 [9] - 苏州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支持企业合规出口并扩大中间品贸易规模 [9] - 南京、无锡等城市参与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8]
内外贸协同需打通经络循环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1
全球贸易环境与内外贸协同发展 - 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 企业经营风险与挑战不断增加 给内外贸协同发展提出新要求 [1] - 今年前5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7.94万亿元 同比增长2.5% 民营企业进出口10.25万亿元 增长7% [1] - 中国企业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 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增长动力 [1] - 外部环境复杂化促使企业转向国内外市场并重 实现内销外贸"两条腿"走路 [1]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障碍 - 标准体系"两张皮"现象突出 部分产品因国内外标准差异难以同步销售 导致资源浪费 [2] - 渠道资源短板明显 外贸企业缺乏内销渠道经验 内贸企业不熟悉海外市场规则 [2] - 金融支持体系不足 企业面临融资渠道不畅 信用体系衔接不紧 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满足率偏低 [2]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 - 推动制度规则深度衔接 加速国内外标准互认 打造透明统一互通的营商环境 [2] - 强化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共建高效物流体系 共享型海外仓及数字化贸易平台 [2] - 创新金融服务 开发适配内外贸需求的金融产品 优化跨境结算服务 [2]
品牌全新升级 2025首届美好生活博览会正式启动
新浪财经· 2025-05-15 09:01
博览会概况 - 2025首届美好生活博览会(好博会)将于2025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2] - 主题为"美好生活新场景,内外循环新动能",整合"产、供、销、服"全链路资源 [2] - 主办方为新浪财经,联合主办方包括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抖音电商 [2] 展会定位与目标 - 开创性构建融合服务展示、交易采购对接与品牌传播赋能的一体化平台 [2] - 推动全民消费升级,助力"中国制造"向全球化品牌战略跃升 [2] - 首创"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模式,搭建优质产品/服务企业与国内流通渠道的直连平台 [2] - 汇聚全球优质供应链资源与国内消费力量,集中展示高端产品与创新技术 [2] 五大特色亮点 - **体验型消费主场**:1.5万平方米展区打造"日常消费+数字娱乐+健康生活"全场景空间 [3] - **品牌直连平台**:线下展会联动头部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贯通、社交直播联动 [3] - **B端采购驱动**:专设采购对接区,汇聚电商平台、商超连锁、品牌买手等专业买家 [3] - **内容营销体系**:依托新浪财经和微博平台优势,联动媒体、KOL、消费者共创内容 [3] - **政企协同机制**:联合政府部门、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共建新消费展示平台 [3] 战略意义 - 通过"产品+品牌+渠道+服务"四维赋能,加速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型 [3] - 树立产业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标杆,开启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3]
兴业证券王涵 | “内”还是“外”?对中国经济中长期逻辑的思考——经济每月谈第八期
王涵论宏观· 2024-12-31 17:41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需同时关注内部改革与外部国际化潜力 [1] - "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三化协同推动历史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全球24.9%,出口占比最高达14.6%,唯一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国家 [7] - 资本存量自2015年起超越美国,2023年城镇化率达66.2%,名义GDP为1978年的350倍 [7] 工业化新阶段 - 工业补空白需求收窄,转向高精尖、环保方向,从"量"到"质"的升级需求凸显 [9][11] - 1996年粗钢产量超日本,2005年实现自给自足,机械设备出口占比2004年超越劳动密集型产品 [3] - 工业创新从"点"到"面",完备产业链支撑新兴市场中高端制造需求开拓 [11] 城镇化新机遇 - 城镇化率66.2%后重点转向消费者角色,户籍城镇化率48.3%存差距,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新增2000亿消费 [13][14] - 城镇居民百户汽车保有量从1997年0.2辆升至2023年55.9辆,服务消费需求上升 [14] - 日韩经验显示城镇化率超70%后消费率企稳回升,中国消费结构向医疗教育娱乐升级 [13] 国际化新方向 - 发达国家市场遇瓶颈,新兴市场50亿人口成新蓝海,2023年对外绿地投资达1400亿美元(东南亚/中东/非洲为主) [10][11] - "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新兴市场工业化需求,中高端产品性价比优势助市占率提升 [11] - 内外循环协同:国际化反哺工业升级,新兴市场成功经验或助力突破发达国家贸易壁垒 [1][11] 短期政策重点 - 关税冲击下需稳住内需,新型城镇化政策聚焦户籍改革释放消费潜力 [12][13] - 1998-202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中84%来自城镇居民消费和出口拉动,当前消费升级延续此逻辑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