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转型升级
icon
搜索文档
从丰收节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23:11
丰收节平台意义 - 丰收节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促进产销对接、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契机 [2] - 活动吸引新农人、农业合作社、相关企业及电商平台参与,旨在推广新品种、拓宽渠道、展示智慧农业技术 [2] - “丰收”概念超越产量,涵盖种子根基、深加工附加值、品牌溢价和渠道赋能,核心是农业向“价值型”发展转型 [3] 种业新根基 - 中国梨育种技术升级,通过传统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不断涌现,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比低 [6] - “广明2号”白羽肉鸡实现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突破,商品肉鸡42天体重达3公斤,父母代产蛋性能优于进口品种,胸肉木质化程度低约42% [7] - 高青黑牛填补国内高端肉牛市场空白,一头黑牛分割近50部位,等级A1-A5,整牛售价达10多万元,最高20万元 [8]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华西牛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8] 产业链新价值 - 博士达集团通过苹果深加工(脆片、醋、面膜)消化30%加工果,减轻果农“卖果难”,并融合电商、文旅、文创以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10] - 玉环文旦鲜果加工成果汁、果酒,果皮提炼精油、制成皮糖,综合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以上,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6亿元,核心产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出省均3万元 [11] - 花田玑密品牌深度合作平阴县农户,实现6万多亩玫瑰“应收尽收”,深加工后玫瑰收购价从2.5-5.5元/斤提升至5-8.5元/斤,带动农户每亩地增收15%-20% [12] - 全国农产品深加工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山东、河南、四川等形成超千亿级加工集群,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15.8% [12] 智农新赛道 - 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在北方平原日喷洒作业面积达6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具备85公斤吊运能力,在西部果园每亩节约农药500-700克 [14] - 大疆T100配套D14000IE充电站采用电喷技术省油15%,每天省15%油钱 [15] - 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双眼”识别成熟度并精准定位,四指欠驱动机械手实现无损采摘,具备动态路径调整能力 [16] - 智能蜂箱使2名蜂农管理蜂群从100群提升至300-500群,劳动力效率提升3-5倍,实现远程管理、精准预警 [17] - 农业智能装备普及推动行业从“靠经验、拼人力”向“靠数据、靠智能”转型,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劳动强度 [17]
从丰收节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丰收新图景
经济观察网· 2025-09-24 20:12
秋分时节,中国大地五谷丰登。 如今的丰收节,已然成为展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 种业新根基 种子是农业的起点,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在丰收节的种业振兴成果展区,一场关乎自主可控的"芯片"之战成果初显。 记者在展区看到,华蜜、中梨玉翠、中矮红梨、五九香等不同品种的中国梨整齐摆放。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赵德英对记者介绍,通过传统杂交 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中国梨育种技术不断升级,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不断涌现。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自主育成的华蜜梨为例,其母本为八月红、父本为红香酥,不仅树势较强、树姿半直立,成枝力与萌芽率也处于适中水平,且 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同时具备抗梨黑星病、耐寒冷的特性。 赵德英指出,目前,中国梨的种质资源利用从"依赖引进"转向"本土创新+引进改良"并行,遗传基础持续拓宽。然而,中国梨产业虽然规模庞大,但主栽品 种结构较为单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占比较低,市场选择有限。突破的关键在于高效育种理论、关键技术创新和种质资源的深度保护与利用。 2025年9月23日,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山东省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举行。时值"十四五"规 ...
从丰收节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网· 2025-09-24 19:52
文章核心观点 - 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展示了中国农业从“规模型”增长向“价值型”发展的转型升级,核心是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实现附加值、溢价能力和渠道赋能的丰收 [1][2][3] 种业振兴 - 中国梨育种技术通过传统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不断升级,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不断涌现,例如自主育成的华蜜梨具备抗梨黑星病、耐寒冷特性 [4] - “广明2号”白羽肉鸡实现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的突破,商品肉鸡42天体重达3公斤,父母代产蛋性能优于进口品种,胸肉木质化程度低约42%,并于2025年实现中国祖代种鸡首次出口 [5][6] - 高青黑牛填补国内高端肉牛市场空白,一头黑牛经分割后能卖10多万元,最高卖价达20万元 [6] - 中国种业进入自主创新加速期,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 [7] 产业链价值提升 - 博士达集团通过苹果深加工生产苹果脆片、苹果醋、苹果面膜,每年可消化30%的加工果,减轻果农“卖果难”问题,并通过与电商、文旅融合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8] - 浙江省玉环市文旦综合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以上,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6亿元,核心产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出省均3万元 [9] - 花田玑密品牌通过玫瑰深加工将收购价从2.5元/斤—5.5元/斤提升至5元/斤—8.5元/斤,带动农户每亩地增收15%—20% [9] - 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15.8%,山东、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已形成超千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 [10] 智慧农业应用 - 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在北方平原日喷洒作业面积达6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具备85公斤吊运载重,在西部果园每亩节约农药500克—700克 [11] -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实现无损采摘,具备动态路径调整能力,有效应对果园遮挡物 [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蜂箱使单名蜂农管理蜂群数量从50群提升至150-250群,劳动力效率提升3—5倍,可通过手机远程管理 [13]
零售价曾一度过百,如今几块钱一斤,阳光玫瑰因何跌成“地板价”?
齐鲁晚报网· 2025-09-17 08:10
价格走势 - 阳光玫瑰葡萄零售价跌至历史新低 济南市场主流价格低于5元/斤 部分低至2.99元/斤[1] - 高端渠道价格仍维持7-25元/斤 商超及精品店价格显著高于普通市场[1] - 种植端地头价大幅下滑 福建地区品相一般果品价格跌至0.7元/斤[2] - 历史价格对比显示 该品种零售价曾达300元/斤峰值 当前价格已低于巨峰等其他葡萄品种[1][2] 供需分析 - 全国种植面积急剧扩张 从2016年十余万亩增至2023年约200万亩[2] - 山东产区成为第二大种植区 主要集中于胶东和鲁西南 种植面积仅次于巨峰品种[6] - 部分种植户开始弃种 山东某村种植面积从1000余亩缩减至600亩[5] - 预计2025年价格可能企稳 因种植面积减少及上市季结束后供应收缩[2] 品质与种植技术 - 品种属技术密集型 标准种植要求单穗50粒 亩产约3000斤[4] - 部分种植户为追求产量将亩产提升至5000-8000斤 导致果品质量下降[4] - 滥用催熟剂与膨大剂现象存在 进一步加速品质劣化和价格下跌[4] - 胶东产区因气候优势及技术体系 精品果价格可达其他产区两倍[6][7] 行业影响与转型 - 推动葡萄产业生态理念革新 引入精品化种植和管理标准[7] - 种植户采取差异化策略 包括延伸产业链至葡萄酒加工 创新高端礼盒与采摘体验模式[5] - 产区通过时间差策略获取溢价 云南4月上市 山东胶东9月底错峰上市[6] - 行业启示需避免无序扩张 建立系统化种植体系以实现品牌高端化[8][9]
金融滋养的麦浪乐章
金融时报· 2025-08-08 10:29
农业现代化转型 - 河南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 粮食单产比散户提高15%以上 [2] - 农机服务站配备联合收割机 精密播种机 智能灌溉设备 无人机飞防系统等现代化装备 [2] -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 包括粉碎还田和集中供热等循环农业模式 [2] -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 提高农民收入 [8] 金融支持农业 - 农发行每年投放约500亿元收购贷款支持夏粮收购 [4] - 采用"封闭运行"等创新举措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4] - 2016年投放369亿元信贷资金解决小麦品质下滑问题 支持收购293亿斤小麦 [4][5] - 信贷管理方式革新 从钢钎测容发展到系统联网远程监控 [3] 区域农业特色 - 豫东地区呈现规模化收购场景 售粮车队排队长达1公里 [6] - 豫北滑县以优质强筋小麦著称 按绿色有机标准种植 供应知名酒厂 [6][7] - 豫北因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 农民更倾向卖给民营企业或观望 [6] 粮食收购体系 - 质检员 会计人员 装卸工人各司其职保障收购流程 [3] - 国有收储企业与民营企业并存 形成市场化收购格局 [6] - 政策金融支持土地流转 整治和生产 促进标准化生产 [2]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定位 -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包含农业农村现代化,否则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全面[1] -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总要求推进[1] 改革驱动发展逻辑 - 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2]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性解放生产力,党的十八大后改革助力14亿人粮食安全与脱贫[2] - 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激活要素活力[2] 当前发展瓶颈 - 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1/4,城乡居民收入比达2.34[3] - 乡村产业存在规模小、链条短、同质化问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3] - 城乡二元体制未破除,农村社保和环保保障水平偏低[3] 重点改革领域 粮食安全 -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玉米紧平衡、大豆对外依存度高[8] - 改革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8] 农业转型升级 - 农业需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休闲/生态/文化农业新形态[9] - 深化土地承包延包试点,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三产融合[9] 脱贫攻坚衔接 - 设立过渡期推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动态监测返贫风险[10] - 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11] 城镇化进程 - 2023年常住/户籍城镇化率差距达17.9个百分点[12] - 需破除户籍壁垒,推动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12] 系统改革方法论 - 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促进要素双向流动[5] - 重点突破粮食安全、产业转型等关键领域[6] - 因地制宜解决农民最迫切问题,避免"面子工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