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社科院魏后凯:详解2.5亿农业转移人口如何真正融入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21:2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增速换挡、质量提升的攻坚时期。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有9.4亿人生活在城市,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仍有近18个百分点的差 距,这意味着有约2.5亿人在城市常住和生活但仍是农村户口,无法完全享受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另外,大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两极化"倾向。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将逐步减少,村庄 空心化问题日渐凸显。 对此,"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展开系列部署。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魏后凯进行专访,深入解读"十五五"推进新型城镇 化的关键问题、针对性对策与实施建议。魏后凯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 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魏后凯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是共建共享,根本途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 公共服务。在此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进一 ...
城镇化增速放缓之后,“十五五”城市发展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20:32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进入城市发展中后期,城镇化增速放缓成趋势 [1] - 1996年城镇化率越过30%拐点后进程显著加速,“九五”至“十三五”期间经历大规模高速城镇化,各时期年均增幅在1.31至1.48个百分点之间 [2] - “十四五”前4年受疫情影响,年均城镇化率增速降至0.78个百分点 [2]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长约0.7个百分点,到203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71.5% [2] “十五五”时期城镇化发展路径 - 推进新型城镇化以“融合”为重要抓手,重点包括区域、城乡、产城、数智、绿色、文化和安全等7方面深度融合 [1] - 需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关系,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线,核心是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 [3] - 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过程,需以一体融合为指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2012至2024年农民工数量从2.6亿人增至近3亿人,2014年以来超1.7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4]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其摆在首位 [4] -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就地、就近趋势,外出农民工占比、跨省比重等均下降 [4] - 县城或县级市中心城区成为进城农民工落户意向首选地,县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重要载体 [7] 城乡融合与县域发展 - 关键推动两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吸引城市资源进入农村 [9] - 县域是城乡融合关键纽带和就近城镇化主要空间,应建立“主导产业短名单”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领域,并分类施策开展差别化考核 [9] - 调动县级政府动力需将人口市民化等任务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并提升政府能力避免投入动作变形 [9] - 建议通过增发国债置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并增发“新型城镇化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县级政府,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0] 城市体系优化与协同发展 - 当前城市规模结构存在“两极化”倾向,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膨胀与中小城市、小城镇活力不足现象并存 [11] - 2010至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由8个增至23个,小城市从489个减至469个 [11] - 同期超大特大城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区总人口比重从22.3%提高到40.2%,小城市人口比重从28.3%下降到18.6% [11] - 建成区面积方面,超大城市增长1.92倍占比从16.8%增至30.7%,小城市仅增长19.3%占比下降8.2个百分点 [11] - 需以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中心城市体系为主骨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2] - 优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需做好基础设施互联和基本公共服务互联,并体现特色发展、有机衔接和合作共建 [12] 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更新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主题 [13] - 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估维度包括发展力、愉悦度、安全性,需着力形成特色成长性产业结构、构建精准安全管理体系、创造主动作为发展氛围 [13] - 城市更新是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需关注民生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并政府搭平台吸引投资拉动内需 [13] - 城市更新、“好房子”政策与房地产去库存应统筹推进,城市更新首要任务是加快去库存,用存量房源对冲增量需求推动品质提升 [14]
专家热议:“十五五”时期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闻网· 2025-11-15 11:1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城镇化进入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十五五"时期需锚定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统筹规划未来发展道路 [1] -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十五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支撑 需把握发展规律 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 以"融合"为核心抓手 [1][2] 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特征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1] - "十五五"时期城镇化速度预计将保持在年均0.7个百分点左右 发展主线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4] 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 - 以"融合"为重要抓手 推进城镇在区域、城乡、产城、数智、绿色、文化和安全等七方面的深度融合 [1] - 关键任务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核心问题是"共建而未完全共享" 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 以协同联动为指向优化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 做好"联"和"分"两篇文章 [2] - "联"的重点是新老基础设施互联且同质同标 基本公共服务互联 "分"的重点是体现特色错位发展 有机衔接协作共建产业链供应链 合作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城市高质量发展 - 以务实精细为指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发展力、愉悦度、安全性"三个维度评估城市发展水平 [2] - 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成长性产业结构 务实构建精准管理快速反应的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塑造主动作为的发展氛围 [2] 城乡融合与制度改革 - 以一体融合为指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通过改革推进农民进城与城市资源下乡双向流动 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3] - 关键推动两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进城农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为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3] 城镇化与内需提振 - 新型城镇化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 通过制度设计和公共投入促使农村人口融入现代化经济生活 提升经济总需求 [3] - 实施重点在于调动地方政府动力 将国家规划目标分解为可量化考核的KPI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同时提升政府能力 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避免投入动作变形 [3]
杨伟民:研究设置市民化率指标,解决3亿人融入城市问题
新浪财经· 2025-11-14 15:12
城镇化与消费模式转型 -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形成消费拉动发展模式最有潜力的关键 3亿农业转移人口常年在城市就业但未融入城市[1] -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是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就业地常住地的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1] - 建议研究设置市民化率指标以在就业地享受公共服务的人口为准而非户籍所在地争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基本解决3亿人融入城市的问题[1]
杨伟民:满足老百姓急难愁盼就是在扩消费 “十五五”时期应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
证券时报网· 2025-11-14 13:31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期间将推动经济模式向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变 以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 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 - 未来5年GDP需年均增长4.17%以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若按年均4.5%增速测算 到2030年GDP总量将达175万亿元 比2025年增加约35万亿元 [1] - 35万亿元的总需求增长将主要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 而非外需或资本形成 [1][2]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远景目标 考虑总人口年均减少0.20% “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年均增长4.17% [1] - “十五五”时期若年均GDP增速按4.5%测算 2030年GDP总量将达175万亿元 比2025年增加35万亿元 总供给与总需求需相应增加近35万亿元 [1] -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难维持近两年30%左右的高位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很难恢复到过去峰值期水平 [1][2] 扩大居民消费的具体建议 - 转变发展观念 发展不等于扩大投资和增加产能 实际增长取决于需求 地方政府推动发展应考虑需求所在 满足当地居民急难愁盼以扩大消费 [2] - 发挥目标指挥棒作用 建议“十五五”规划纲要设置居民消费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等具体提高指标 [2]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经济政策应聚焦收入分配问题 通过实施具体可操作的城乡居民增收计划 实实在在增加居民收入 [3] - 支持消费产业发展 产业政策需调整以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 并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监管来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3] -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率 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是形成消费拉动模式最有潜力群体 应让其享受就业地、居住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建议研究设置城市民化率指标 争取2035年基本解决其融入城市问题 [3]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7:35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对应9.4亿城市和城镇人口 [1] - 城镇化进程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 [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任务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其核心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而非仅解决户籍问题 [1][8][9] - 当前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未能平等享有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关键公共服务 [8] - 判断公共服务供给对象可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并应更聚焦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9]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战略 - 都市圈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其辐射半径通常在100至150公里,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 [13] - 城市群由若干经济联系密切的都市圈构成,其数量至多15个,范围不能无限扩大 [13] -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推进已批复的18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2][15] 区域协调与空间结构优化 -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持续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6] - 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适宜发展地区会因产业集聚吸引人口,导致部分大城市规模持续扩大,而不适宜地区城市规模可能稳定或缩小 [7] - 通过培育一两百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城和小城镇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 [14] 城市内部更新与高质量发展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包括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17] - 城市更新是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城市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重要途径 [17] - “十五五”期间推进城市更新需重点做好编制专项规划和破解资金难题两项工作 [17] 产业协同与城乡融合 - 在都市圈范围内可实现产业协同,核心城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周边城市发展现代制造业 [12] - 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的主体,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乡村振兴 [17] -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可布局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业态,助力农民增收 [12]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7:15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对应9.4亿城市和城镇人口[1] - 城镇化进程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重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持续缩小区域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6]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6] - 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7] 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 - 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7]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任务,重点解决公共服务无差别供给而非户籍问题[8][9] - 建议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判断标准[9] - 应更关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而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9]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 - 都市圈范围以核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半径通常为100至150公里[14] - 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城市群至多15个[14] - 需重点推进已批复的18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落地实施[16] - 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是都市圈建设的关键,需突破行政分割壁垒[12][16] 城市体系优化布局 - 通过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2][14] - 全国可布局一两百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城和小城镇发展[14][15] - 推动核心城市产业链向周边延伸,形成服务业、制造业、零部件产业的分工协作[13] - 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产业转移和人口合理分布[12] 城市高质量发展方向 - 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重点推进城市更新[17] - 城市更新包括城中村改造、老旧管线升级等,既能改善居住条件又能扩大消费需求[17][18] - 城乡融合属于"城市之外"重点,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主体,带动乡村振兴[17]
21专访|肖金成: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0:25
新型城镇化战略首要任务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仍需作为重点攻坚内容 [3] - 城镇化的核心是提升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其生存状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4] - 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未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及权益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路径 - 推进市民化的核心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而非解决户籍问题 [3][7] - 城市政府应对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无条件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7] - 判断服务对象可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因其已包含养老、医疗等保障内容 [7] - 应理性看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聚焦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7]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 -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应根据城市联系和辐射能力确定 [3][9] - 都市圈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半径通常在100至150公里左右 [9] - 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城市群至多15个 [9] -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推进已批复的18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 [11]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构建 - 破解“核心虹吸”与“周边塌陷”矛盾的关键是推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 [8] - 规划建设都市圈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路径,要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8] - 推动核心城市产业链条向周边延伸,实现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8] - 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需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分割 [9][11] 土地制度改革 - “十四五”期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绝对数量很大 [12] - 存在经营权流转价格较高的问题,推高了土地经营成本 [12]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东部地区效果较好,中西部地区难度较大 [12] -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应放在小城镇,将其土地转为国有 [14] “十五五”城市与区域发展展望 - 在“城市之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 [15] - 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的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15] - 在“城市之内”,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升级 [16] - 城市更新既能改善居民条件、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也能扩大消费需求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新华社· 2025-08-29 00:18
城市发展策略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与公共服务供给 [1] -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1] - 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的管理权限 [1] 特定城市类型发展 - 推动人口持续流出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1] - 支持边境城镇增强稳边固边、人口集聚及安全发展能力 [1] 城乡融合与人口市民化 - 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 - 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
国家发改委: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财经· 2025-07-31 19:21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 全面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 -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