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深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河南安阳内黄:小辣椒“炼”出亿元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25-10-27 17:21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突破辣椒传统加工技术瓶颈,采用食用酒精提取回收工艺,生产纯度98%以上的天然辣椒素晶体和辣椒油树脂 [1] - 产品具有杂质少、稳定性强、辣味纯正无异味、色泽浅、无溶剂残留等优势,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1] - 公司一期建成2栋标准化厂房,年加工干辣椒5000吨,日产能达天然辣椒素800公斤或10%含量辣椒油树脂10吨 [1] - 采用三级逆流萃取系统,溶剂回收利用率高达97%,生产成本比同行低50% [2] 公司产能与市场前景 - 两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 [2] - 高浓度辣椒素已成为工业辣椒碱的优质替代品,辣椒油树脂是天然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2] - 天然辣椒素用途广泛,可用于军工催泪弹、催泪喷射器制造,以及军舰防污涂料、军用电缆护套等,市场前景可观 [2] 行业背景与政府支持 - 内黄县是"中国辣椒之乡",有30年辣椒种植历史,常年种植尖辣椒20万亩,拥有豫北最大辣椒批发交易市场 [2] - 当地获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 [2] - 政府推出"专班+机制"服务模式,成立3个产业发展专班,建立5个项目工作机制,针对企业融资、用工、技术、营销等难题精准施策 [3] 产业链发展 - 内黄辣椒产业正从"种植端"向"高附加值产品端"转型,沿"种植—加工—高端应用"产业链加速延伸 [3] - 依托原料优势与精深加工技术,小辣椒正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 [3]
(走进中国乡村)河北滦州小花生种出“新天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5:04
行业概况 - 滦州花生种植面积达22.79万亩 其中高油酸品种约12万亩 占52.6% [1] - 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超75% 抗氧化性强且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花生 [2] - 合作社联合30个村建立高质量发展基地 带动农户亩产收益突破2000元 [2] 技术发展与品种创新 - 2014年引进高油酸品种试验 筛选出冀花16号、11号、18号等推广品种 [1] - 合作社建成国家级原种扩繁基地 年供种量800吨 每吨售价比普通花生高1000元 [2] -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研发低温冷榨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2] 产业链与商业化 - 合作社建成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 开展深加工并利用花生壳/秧生产生物质燃料和饲料 [2] - 与美国玛氏、山东鲁花等海内外企业签订长期订单 全链条年收入达1.2亿元 [2] - 高油酸花生品种已推广至河南、辽宁、新疆等地 [2] 市场与贸易 - 高油酸花生作为玛氏公司巧克力豆原料出口海外 [1] - 国内大型食品企业需求量大 过去依赖进口 [2] - 合作社成员种植1500亩高油酸花生 通过出口实现显著增收 [1]
(走进中国乡村)“温饱薯”变“金疙瘩” 马铃薯产业大县深加工引客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1:36
产业转型与升级 - 马铃薯产业正从传统农业向深加工和多元化产品转型,开发出白酒、煎饼、月饼等一系列产品,使马铃薯身价倍增 [3] - 当地通过马铃薯深加工实现全链条产值达35亿元人民币 [3] -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如“漏粉”)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因此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提升了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1] 市场与销售渠道演变 - 销售模式从父辈的沿街叫卖、骑自行车到县城售卖,转变为年轻一代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将产品卖向全国乃至吸引国外客商 [2] - 企业通过直播等形式拓展销售范围,产品覆盖全国市场并吸引国际关注 [2] - 产品研发趋于多元化,在传统粉条基础上开发了不同口味的酸辣粉以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3] 生产规模与区域经济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稳定在70万亩左右,是该产业的重要基地 [3] - 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使其从“温饱薯”转变为“金疙瘩” [3] - 产业传承呈现代际延续,年轻一代返乡创业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产品研发与销售 [2][3]
从丰收节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23:11
丰收节平台意义 - 丰收节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促进产销对接、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契机 [2] - 活动吸引新农人、农业合作社、相关企业及电商平台参与,旨在推广新品种、拓宽渠道、展示智慧农业技术 [2] - “丰收”概念超越产量,涵盖种子根基、深加工附加值、品牌溢价和渠道赋能,核心是农业向“价值型”发展转型 [3] 种业新根基 - 中国梨育种技术升级,通过传统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不断涌现,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比低 [6] - “广明2号”白羽肉鸡实现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突破,商品肉鸡42天体重达3公斤,父母代产蛋性能优于进口品种,胸肉木质化程度低约42% [7] - 高青黑牛填补国内高端肉牛市场空白,一头黑牛分割近50部位,等级A1-A5,整牛售价达10多万元,最高20万元 [8]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华西牛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8] 产业链新价值 - 博士达集团通过苹果深加工(脆片、醋、面膜)消化30%加工果,减轻果农“卖果难”,并融合电商、文旅、文创以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10] - 玉环文旦鲜果加工成果汁、果酒,果皮提炼精油、制成皮糖,综合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以上,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6亿元,核心产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出省均3万元 [11] - 花田玑密品牌深度合作平阴县农户,实现6万多亩玫瑰“应收尽收”,深加工后玫瑰收购价从2.5-5.5元/斤提升至5-8.5元/斤,带动农户每亩地增收15%-20% [12] - 全国农产品深加工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山东、河南、四川等形成超千亿级加工集群,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15.8% [12] 智农新赛道 - 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在北方平原日喷洒作业面积达6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具备85公斤吊运能力,在西部果园每亩节约农药500-700克 [14] - 大疆T100配套D14000IE充电站采用电喷技术省油15%,每天省15%油钱 [15] - 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双眼”识别成熟度并精准定位,四指欠驱动机械手实现无损采摘,具备动态路径调整能力 [16] - 智能蜂箱使2名蜂农管理蜂群从100群提升至300-500群,劳动力效率提升3-5倍,实现远程管理、精准预警 [17] - 农业智能装备普及推动行业从“靠经验、拼人力”向“靠数据、靠智能”转型,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劳动强度 [17]
从丰收节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丰收新图景
经济观察网· 2025-09-24 20:1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实现丰收,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2] - 丰收节不仅是庆祝平台,更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促进产销对接、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契机,标志着农业从“规模型”增长向“价值型”发展的转型升级[2][3] -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体现在种业振兴、产业链价值提升和智能装备应用三大领域,共同助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4][7][10] 种业振兴成果 - 中国梨育种技术升级,通过传统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培育出如华蜜梨等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但主栽品种结构仍较单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占比较低[4] - “广明2号”白羽肉鸡实现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的突破,打破长达40年的种源完全依赖进口局面,商品肉鸡42天体重达3公斤,父母代产蛋性能优于进口品种,胸肉木质化程度低约42%,并于2025年实现中国祖代种鸡首次出口[5] - 高青黑牛填补国内高端肉牛市场空白,一头黑牛分割后最高卖价达20万元,中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6] 产业链价值提升 - 博士达集团通过苹果深加工(如苹果脆片、苹果醋、苹果面膜)消化30%的加工果,减轻果农“卖果难”问题,并通过农业与电商、文旅、文创融合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解决农村老龄化[7] - 玉环市文旦综合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以上,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6亿元,核心产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出省均3万元[8] - 花田玑密品牌将平阴玫瑰加工成玫瑰花苞液、精华油等产品,玫瑰收购价从传统2.5元/斤—5.5元/斤提升至5元/斤—8.5元/斤,带动农户每亩地增收15%—20%[8] - 全国农产品深加工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山东、河南、四川等省形成超千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15.8%[9] 智能农业装备应用 - 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在北方平原日喷洒作业面积达6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具备85公斤吊运载重,在西部山区果园每亩节约农药500克—700克,其智能充电站省油15%[10] - 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成熟度并精准定位,采用四指欠驱动机械结构实现无损采摘,具备动态路径调整能力应对果园遮挡物[11] - 智能蜂箱使蜂农管理蜂群数量从传统100群提升至300—500群,劳动力效率提升3—5倍,通过手机远程管理降低成本和蜂群干扰[12] - 智能装备普及推动农业从“靠经验、拼人力”向“靠数据、靠智能”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12]
从丰收节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网· 2025-09-24 19:52
文章核心观点 - 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展示了中国农业从“规模型”增长向“价值型”发展的转型升级,核心是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实现附加值、溢价能力和渠道赋能的丰收 [1][2][3] 种业振兴 - 中国梨育种技术通过传统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不断升级,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不断涌现,例如自主育成的华蜜梨具备抗梨黑星病、耐寒冷特性 [4] - “广明2号”白羽肉鸡实现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的突破,商品肉鸡42天体重达3公斤,父母代产蛋性能优于进口品种,胸肉木质化程度低约42%,并于2025年实现中国祖代种鸡首次出口 [5][6] - 高青黑牛填补国内高端肉牛市场空白,一头黑牛经分割后能卖10多万元,最高卖价达20万元 [6] - 中国种业进入自主创新加速期,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 [7] 产业链价值提升 - 博士达集团通过苹果深加工生产苹果脆片、苹果醋、苹果面膜,每年可消化30%的加工果,减轻果农“卖果难”问题,并通过与电商、文旅融合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8] - 浙江省玉环市文旦综合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以上,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6亿元,核心产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出省均3万元 [9] - 花田玑密品牌通过玫瑰深加工将收购价从2.5元/斤—5.5元/斤提升至5元/斤—8.5元/斤,带动农户每亩地增收15%—20% [9] - 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15.8%,山东、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已形成超千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 [10] 智慧农业应用 - 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在北方平原日喷洒作业面积达6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具备85公斤吊运载重,在西部果园每亩节约农药500克—700克 [11] -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实现无损采摘,具备动态路径调整能力,有效应对果园遮挡物 [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蜂箱使单名蜂农管理蜂群数量从50群提升至150-250群,劳动力效率提升3—5倍,可通过手机远程管理 [13]
参加《问政山东》直播后,济宁市市长连夜召开整改会议
观察者网· 2025-07-18 15:39
产业链配套问题 - 济宁高端制造企业受本地产业链薄弱制约,核心配套环节依赖外地协作,导致成本高、周期长[3] - 华春新能源若本地配套达60%以上,年成本可节省200多万元[3] - 联诚精密铸造年产量26万吨,若下游客户串联,产能可释放30%以上[3] - 济宁工信局承认新能源产业链规模小、能力弱,将重点补链强链延链[3] 违规驾校问题 - 多家驾校存在非标准路线教学、无证教练带教及私人收费绕开监管等违规行为[3] - 济宁交通局计划强化线下检查、线上监控及线索摸排,高压打击违规行为[4] 农产品加工短板 - 济宁毛木耳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产品以初级形态流出,附加值低[4] - 农业农村局称深加工技术研发和设备成本高,当前规划未落实但有关注[4] - 市政府计划从品质、品牌、价值三方面提升,将食品产业纳入标志性产业链[5] 儿童公园运营问题 - 儿童公园夏季闭园时间早(18:30),设施老旧引发市民不满[7] - 城投集团称原闭园决策基于安全及成本考虑,将成立专班研究延长开放时间[7]
网红助“荔”,东莞荔枝成“顶流”!
南方农村报· 2025-06-21 16:02
东莞荔枝产业概况 - 东莞是"中国荔枝之乡",荔枝为当地种植面积最大、品种特色最鲜明的水果[2][3] - 优质荔枝品种占比超过90%,12个本地选育品种占全国新选品种的六分之一[12][13] - 全省重点推广的10个荔枝新品种中有4个源自东莞[14] 高端品种与技术创新 - "冰荔"特级果进驻北京SKP售价760元/斤,常供不应求[8][9][11] - 观音绿、岭丰糯等品种具有高焦核率等特色,形成高端"种业硅谷"[15][16][21] - 应用水肥一体化系统、重金属检测室等智慧农业设备,产量品质持续提升[18][19][20] 电商与直播销售 - 大隐庄园直播间团购销量突破3000份,多平台同步直播带动转化率[24][25][26] - 农户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百万,部分账号粉丝超10万[28][29] - "互联网+莞荔"模式为国内最早农产品电商案例之一,现直播预售成新趋势[36][37][38] 深加工与文创衍生 - 岭南荔园深加工品销售额占比达50%,推出荔枝醋、曲奇等全年可售产品[44][45][48] - 开发荔枝特饮咖啡、主题书吧等消费场景,延伸钥匙扣等文创IP[50][51][52][53] - 加工产品打入火锅等年轻消费场景,推动从应季特产向日常消费品转型[49] 政府与平台赋能 - 政府组织40+网络大V开展助荔活动,联动京东、顺丰等平台建立产销链路[57][58][63][67][68] - 构建"新农具+新农资+新农活"数字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69][70][71] - 通过国家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速"土特产"向"金招牌"升级[74][75]
三亚芒果“七十二变”
海南日报· 2025-05-23 09:14
三亚芒果深加工产业发展 - 三亚芒果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种植面积达43万亩,产量47.5万吨,稳居海南第一 [2] - 传统以鲜果销售为主,现通过深加工开发出速冻整支芒果、芒果冰淇淋、芒果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显著提升"身价" [2][3] - 速冻整支芒果每公斤售价60-90元(最高达241元),价格远高于鲜销芒果 [2] 速冻整支芒果技术突破与市场表现 - 采用台农芒果为原料,攻克低温锁鲜、微生物控制等技术,保留天然风味且贮运方便 [3] - 次果率10%-30%的芒果通过深加工转化为速冻产品,单个售价6元,改变海南无速冻芒果生产历史 [3] - 已建立意趣芒坊展销中心,产品在重大展会上受青睐,并研发芒果冰皮月饼等衍生品 [3] 芒果果酒赛道增长与技术创新 - 芒果果酒市场规模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超25%,成为水果深加工新增长极 [4] - 海南伽夏公司通过超高压杀菌、低温发酵技术解决色泽和菌群问题,两款产品获2024年中国果酒挑战大奖赛金奖 [4] - 低度芒果果酒借"微醺经济"抢占年轻市场,配套伴手礼"三亚农礼"提升附加值 [4] 产业链延伸与产能规划 - 崖州在建芒果果酒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预计3-4亿元,可带动周边就业 [5] - 同步开发芒果冻干、果冻、甜品及科普研学项目,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5] - 三亚市政府强调通过供应链打造和价值链提升,推动特色农业全链发展 [5]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发布766个项目邀请“揭榜领题”
新京报· 2025-05-14 15:27
大赛概况 -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揭榜领题"赛张榜需求项目榜单 共有766个科技攻关项目 [1] - 该赛事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赛事 "揭榜领题"赛是四大赛事组别之一 采用"企业出题 博士后解题"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 [1] - 大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征集技术难题和"卡脖子"技术瓶颈 [1] 项目领域分布 - 项目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 成功揭榜奖励总金额超过9000万元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项目最多 达143个(占比18.7%)聚焦智能算法、芯片技术、数据处理等 [2] -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140个项目(占比18.3%)集中在创新药研发、精准医疗、智能诊疗方向 [2] - 新材料与石油化工领域135个项目(占比17.6%)涉及高性能材料制备、能源与化工技术 [2] - 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领域131个项目(占比17.1%)侧重精密加工装备和核心部件国产自主化 [2] 其他重点领域 -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93个项目(占比12.1%)覆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治理技术 [2] - 现代农业与食品领域67个项目(占比8.7%)围绕营养健康、种业创新等乡村振兴技术 [2] - 其他行业领域57个项目(占比7.4%) [2] 参赛信息 - 项目榜单通过中国博士后网大赛专区和大赛官网公开发布 [3] - 参赛揭榜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31日 总决赛将于10月中下旬在福建泉州举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