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兰花
icon
搜索文档
南农晨读 | 海天一色
南方农村报· 2025-11-12 11:31
三农行业动态 - 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广东以狮头鹅等土特产展示物产丰饶 [7][8][9] - 肇庆高要蚬岗镇有广东省最大鹅类养殖基地,年产出鹅苗超过5000万羽,肉鹅出栏量占全省70%以上,即广东每出栏10只鹅有7只来自高要 [10][11][12] - 河源市龙川县黄石镇108万亩山茶林丰收,推动山茶油品牌化并销往大湾区 [14][15][16][17] 农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 - 封开县杏花镇举办"百千万"成果展暨粤桂农文旅体融合系列活动,以"体育+文化+旅游"模式推动杏花鸡特色产业升级 [19][20][21][22] - 广东兰花产业通过结合文化内涵与节庆经济进行创新,成为连接情感与乡村振兴的纽带 [24][25][26][27] - 清远市农业投资集团举办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推广"丽两优香油占"稻种,助力打造清远百亿丝苗米产业 [37][38][39][40][41][42][43][44][45] 行业会议与监管关注 - 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1日在广东肇庆召开,由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主办 [29][30] - 市面部分标榜"全面营养"的中老年营养餐实为执行普通食品标准的米粉,存在误导消费者将其作为特殊医学配方食品使用的风险 [2][3][4][5][6]
“兰父”入湾遇“父兰”,科技“硬实力”激发更浓郁“致富香”
南方农村报· 2025-11-11 19:01
广东兰花产业创新实践 - 首创“父爱如兰”品牌主张,将兰花定位为父亲节专属之花,实现淡季热销,使小特产升级为“国民节礼” [21][22][23][24][25] - 挖掘岭南文化内涵,通过“媒体+”赋能和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品牌突围”的创新之路 [18][19][31][32] - 四会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兰花种植基地,产业基础扎实,下游市场消费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 [18][36][37][38] 科研合作与产业赋能 - “兰花之父”兰思仁教授团队入湾调研,旨在将兰科研究成果与广东产业优势深度融合,为产业赋能 [13][14][28][29][30] - 团队已自主研发含功能成分的药品、保健食品等系列新产品100多个,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多元高值产品的跨越 [45][46][47] - 揭示了关键花香成分二甲基辛烯类化合物的抗抑郁功效,为功能食品、药品开发提供科学基础 [49][50][51] 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 - 当前产业面临品种创新不足、深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协同性不强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39][40] - 专家认为,通过精准对接大湾区领先的消费能力与科研成果,广东兰花产业有潜力突破千亿规模 [42][43] - 科研团队希望借助广东的工业基础与消费市场,推动兰花深加工产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47][48][51]
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馆长郑鹏建:从一块海南沉香踏上寻香之路
海南日报· 2025-11-04 09:01
行业与个人背景 - 深圳市沉香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馆长郑鹏建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曾组建汕头市沉香收藏协会并连续五年率队参加中国(东莞)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 [2] - 郑鹏建在收藏领域建树广泛,涵盖古陶瓷、古家具、书画、印石、奇石、金银玉器、墨砚等,其关于唐代水车窑青瓷的研究论文荣获国家优秀奖 [4] - 基于对行业发展的贡献,郑鹏建被海南省沉香收藏协会聘为名誉会长,被海南省降真香协会聘为永远名誉会长 [3] 产品特性与文化内涵 - 海南沉香气味清雅微带甜香,含油量十足,香气幽远耐久,古代文人评价为“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 [3] - 沉香形成过程富有哲理,沉香树遭外伤后分泌树脂,经数年沉淀与真菌作用形成沉香,其“受伤、恢复、结香”的过程被赋予人文气息 [3] - 海南黄花梨纹理优美气味幽雅,与沉香并称为“天香国色”,两者融入了历代文人雅士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美德,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4] 行业推广与学术研究 - 郑鹏建多次走进海南海口、东方等市县寻香交友,致力于推广海南沉香文化,在重要展会上重点对外推介海南沉香 [3] - 2015年撰写《南国之国色天香——略谈海南黄花梨及沉香之历史文化内涵》一文,在海南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4] - 著有《晶华苑藏品集》《晶华苑沉香》等著作,被视为研习香学知识的全面工具书 [4] 行业平台与活动 - “天香国色·第二届海南沉香黄花梨国际交易会”为海南沉香与黄花梨搭建了国际化展示平台 [4] - 郑鹏建期待在交易会期间与全球藏家深入交流,共同推动行业繁荣发展 [4]
皖台共耕新沃土:一株兰花里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新华网· 2025-11-02 11:01
安徽庐江台湾农民创业园概况 - 园区于2010年经国家批准设立,依托合肥涉台人文资源和农业发展特色 [1] - 累计吸引利用台资总额达7500万美元,现有13家农业台企 [2] - 企业业务涵盖生物科技、食品研发加工、农业技术研发、现代农业及休闲旅游观光等领域 [2] 核心企业与业务发展 - 台企代表王金堂专注于兰花种植,其兰花库已汇聚4000余种兰花,年产量最高达80万盆 [2] - 园区内台企种植的有机果蔬、特色稻米等农产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2] - 企业正从单一兰花种植模式向以高端兰花观赏为核心,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的农文旅融合新场景转型 [4] 战略转型与未来规划 - 园区突破原有单一的皖台农业合作与种植示范功能,加速向农业高新技术研发、高端食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平台迈进 [5] - 转型发展源于对大陆乡村振兴蕴含的农业农村发展机遇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农文旅融合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5] - 具体规划包括打造集观光、休闲与体验于一体的复合业态,一个关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长远规划正逐步落地 [4] 两岸交流与合作平台 - 园区成立了安徽对台交流中心、合肥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庐江分会,成功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5] - 积极组织台胞及当地涉农企业赴四川、福建、江苏等地参与两岸农业特色交流活动,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与互动 [5] - 台胞为园区员工开展培训,分享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当地也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赴台企参观交流,促进两岸农业互学互鉴 [4]
小花盆里长出“大生意” 看单一品类花卉产区如何破局
央视网· 2025-10-07 07:52
行业转型趋势 - 花卉产业玩法不断翻新,从青州的多品类热植到沭阳的全产业链生态 [1] - 传统兰花产业为迎合年轻消费群体,转向种植体型小巧、养护简便的懒人盆栽 [1] - 与过去追求高大上不同,小型兰花更受欢迎,成为年轻人装点生活的软装新品 [3] 销售模式变革 - 为贴近年轻消费群体,形成以线上销售为主、线下体验为辅的新模式,将直播间直接搬进兰圃 [5] - 通过线上直播,消费者可直观看到兰花品相,实现从兰园到客厅的无缝对接 [5] - 南靖兰花电商年均增长率超过13%,线上销售占比已突破总销售额的53% [5] 产业链与规模 - 当地通过将兰花种源开发、高效种植、仓储物流融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设,让产业发展更健康、更具活力 [7] - 从赏花经济到兰花电商,是南靖兰花产业的蜕变 [7] - 全县兰花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年产量达1亿多株,年产值超18.5亿元 [7]
(乡村行·看振兴)“红色文旅+庭院经济” 福建屏南老区村迈出振兴新步伐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7:31
核心观点 - 三万里村通过“红色文旅+庭院经济”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实现村集体与农民收入双增长 [1][2][4][6] 红色文旅发展 - 三万里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 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 曾是中共闽东北特委和闽东北军分区重要战斗地 [1][2] - 2020年建成屏南红色记忆馆 由青砖房改造而成 集历史展示与党建教育于一体 每年吸引近千人参观学习 [2] - 配套建设红色文化广场 “军号吹响三万里”雕塑 红色革命壁画 红色书屋 红军亭等系列红色景观工程 [2][7] - 依托仙山牧场自然风光与红色文化 打造屏南南部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串联万安桥至罗沙洋等景点 融入以“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为龙头的全域旅游规划 [4] 庭院经济与收入成效 - 引导村民利用院落空间种植兰花 多肉 “金珠伞”等特色花卉和猕猴桃等果树 明码标价向游客销售 [6] - 将庭院“方寸地”变成“致富园” 充分挖掘经济潜力 改善人居环境 [6] - 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6.81万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86元 [6]
广州畅通转型升级路 助“小个体”飞得更高
广州日报· 2025-09-24 09:54
政策支持 - 广州市实施"个转企"新政 个体工商户可免注销直接升级为企业 保留原有字号和客户资源[2] - 市场监管部门开辟"个转企绿色通道" 将流程升级为"直接变更登记、续用原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实现"一码延续、无缝衔接"[2] - 政策实现"零成本、零断档" 为个体工商户省去转型后顾之忧[2] 金融支持 - 金融部门提供精准滴灌 农业银行向兰花种植户提供300万元"惠农e贷·专业大户贷"支持技术升级与规模扩张[3] - 金融支持助力个体户加快传统大棚升级改造 引进先进种植设备和技术[3] 业务扩张与转型案例 - 黄埔区肉禽供应个体户计划将单一猪肉供应点升级为区域农产品供应公司 覆盖周边居民区食堂、餐厅及商超[2] - 从化兰花种植户在金融支持下基地规模扩展至200亩 年培育优质兰花90万盆 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3] 市场拓展 - 广州市商务局支持个体工商户开拓海外市场 加快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实现拓区、扩品类[3] - 试点范围已拓展至全市16个专业批发市场 通过引入外贸综合服务支持商户阳光出海[3] 行业影响 - 多部门协同发力为个体工商户畅通转型升级通道 使其成为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3] - 政策与金融服务助力个体户从"小买卖"转向"大产业" 完成华丽转身[2][3]
夜读丨古人对20种植物的雅称,每个都美到不行
央视新闻· 2025-09-19 06:3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通过介绍20种植物的中式雅称,展现中文语言的动人与唯美,以及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 这些雅称凝结了唯美而充满哲思的意趣,体现了草木皆有风骨、万物各有其风姿的意境 [19] 植物的中式雅称 - 月季被称为四季花,因其四季开花 [4] - 油菜花被称为芸薹,其中"芸"指黄色,"薹"指抽出的嫩芯 [4] - 兰花被称为幽客或香祖,因其馥郁袭人,弥旬不歇 [4] - 白杨被称为独摇,因其性甚劲直,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4] - 梨花被称为瀛洲玉雨,指降于仙山瀛洲的雨 [6] - 茉莉被称为萼绿君 [7] - 红山茶被称为都胜,白山茶被称为玉茗 [7] - 木槿花被称为舜华,源自《诗经》 [7] - 猕猴桃被称为苌楚,源自《诗经》 [10] - 金银花被称为忍冬,因其凌冬不凋 [10] - 石榴花被称为榴锦 [10] - 银杏被称为平仲 [10] - 桂花被称为广寒仙 [12] - 竹子被称为抱节君,因其劲直有节 [12] - 水仙被称为凌波,源自凌波仙子的神话 [12] - 芭蕉被称为扇仙 [12] - 芍药被称为将离,因其有惜别之意,古人分别时互赠 [15] - 菊花被称为九华,因其在农历九月开放,意为重九之花 [16] - 芙蓉花被称为绮帐,因其花貌似绮丽的帷帐 [16] - 荷花被称为芙蕖,其花苞称为菡萏 [16]
巧用“媒体+”打造农业“聚宝盆”,韶关拓展“好风物”出山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3:20
核心观点 - 韶关市通过"媒体+"策略深度赋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旨在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1][2][3] 农业产业基础 - 建成1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省级产业园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1] - 建成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15个 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1种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3个居全省第一 [1] - 25个品类优质农产品出口欧美 东南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 [1] 品牌建设策略 - 围绕茶叶 仁化贡柑等农特产品策划"韶州好风物"专场活动提升曝光度和美誉度 [2] - 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文艺宣传 以文化赋能推动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 [2] - 建立"媒体+"工作室和电商联盟 实现媒体与农文旅产业同频共振 [2] 传播渠道拓展 - 利用电商平台和网络红人资源使农产品在各大平台"多露脸 混熟脸" [2] - 组织各级媒体 省内外网络大V 本土乡村网红及文旅达人协同传播 [2][3] - 通过外宣渠道加大投放促进农特产品走出去 [2] 平台体系建设 - 建立"韶州好风物"平台渠道 强化与中央省市级媒体及自媒体队伍的协调联动 [3] - 举办短视频大赛鼓励生产传播系列精品内容 [3] - 构建跨地域 多平台的传播矩阵 [3] 人才队伍建设 - 打造懂传播 善传播的网络推广队伍 建强"善美韶关网络推荐官"队伍 [3] - 开展网络推荐官评选聘任 推进"网络名人进村联建"并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3] - 组织专题学习培训推动"乡土网红"个性化IP打造 [3] 资源转化策略 - 借力外地媒体及网络达人在直播带货 明星流量 渠道优势三方面协同发力 [3] - 将优质文旅资源转化为明星网红的镜头语言 为农文旅走向世界注入传媒动能 [3]
经济日报:端牢家门口的“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8-21 16:19
就业政策与制度保障 - 白沙县构建覆盖广泛、针对性强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2] -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2601人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3] - 实施就业见习基地和就业帮扶车间激励政策 11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84个岗位 24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974人就业[3] 就业数据与成果表现 -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343人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62人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0人 各项核心指标完成率均突破100%[2] -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保持在3.8万人以上 截至7月底外出务工37210人[2][3] - 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1825人 588名2024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2] 就业创新与特色模式 - 创新推出"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并重策略 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共436支 带动就业8226人[4] - 打造5个县级劳务品牌 "打安兰匠"带动9万人次就业 "白沙菌师傅"带动7万人次就业 累计总带动17.74万人次[4] - 重点推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 组织370名村民开展灵芝种植、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4] 就业服务与技术赋能 - 通过"白沙双业"农业和就业大数据管理平台 与11个就业驿站联动 实现人岗高效对接[6] - 举办22场招聘会 覆盖企业220余家 解决1550余个岗位缺口[6] - 就业驿站为虎乳灵芝基地培训101名技术工人 组织47人参加托育行业技能展示会[6] 未来发展规划 - 不断提高城镇就业比重 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7] - 实现年度创建劳务品牌"白沙南药师"[7] - 通过职业技能比赛等途径培育100名高技能人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