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反政策

搜索文档
日本米价翻倍,农民却不想种了
虎嗅· 2025-07-07 20:57
大米价格飙升现象 - 日本大米价格自2023年夏季持续上涨,1.4公斤糯米价格从800日元涨至1400日元(涨幅75%)[3] - 2024年11月稻米价格同比上涨60%,5公斤越光米含税价达5072日元(同比翻倍)[6][9] - 政府释放储备米并进口美国大米后,5公斤米价仍维持在3920-5000日元区间[8][18] 供需矛盾根源 - 2023年高温导致食用米减产至661万吨,2024年小幅回升至683万吨(较60年代1300万吨峰值腰斩)[4][17] - 入境游客激增推高消费需求,超市采购量达往年1.5倍[4][5] - 实际大米自给率保持100%,人均年消费量从1962年118.3公斤降至2020年50.8公斤[13][15] 农业政策影响 - "减反政策"长期限制水稻种植面积,2024年仍通过补贴引导转种小麦/大豆[16] - 政策导致水稻田面积从235.2万公顷持续缩减,年均流失超1万公顷[40][39] - 稻米生产成本15000日元/60公斤,收购价仅12000日元需政府补贴3000日元[17] 产业链结构问题 - 农协垄断95%大米流通渠道,收取15-20%销售手续费并严控品相标准[21][26] - 精品农户尝试直销模式,新潟县农家米售价达1600日元/公斤(超市价2倍)[31][32] - 70%农户年龄超65岁,70%经营主体无继任者,全职稻农年均收入仅250-300万日元[34][35][37] 行业长期挑战 - 农村人口外流导致7000个聚落消失,山地梯田率先弃耕加剧减产[41][42] - 2023年稻农平均时薪63日元,大规模农场全职者时薪仅达最低工资标准[38] - 耕地面积年减0.6%,水稻田占比持续下降[40]
日本大米为什么越来越贵? |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6-24 13:01
日本大米危机核心观点 - 日本大米价格飙升至一年前两倍,政府投放30万吨储备粮未能抑制价格[1] - 危机根源在于长期"减反政策"导致产量弹性不足,过去60年产量减少37%[2][4] - 日本农协控制50%大米流通渠道,3月拍卖的储备米仅20%进入消费市场[7] - 政府政策受农村选民政治影响,农村选民投票价值是城市2-3倍[6] - 农业结构性问题包括耕地破碎化、农民老龄化(平均69岁)、劳动力减少50%[8] 供需失衡原因 - 2023年罕见高温导致秋季收成减少且质量较差[2] - 疫情后国际游客激增推高大米需求[2] - 日本大米年消费量约1000万吨,但仅允许进口10万吨免关税大米(占比1%)[1] - 超额进口需缴纳700%关税,导致60年来基本依赖国产[1] 政策演变与影响 - 1942年食品管理法:政府高价收购低价销售,导致财政负担[4] - 1970年代减反政策:限制60%水田种稻,其余改种或休耕[4] - 2018年取消面积限制但保留转种补贴,实质延续减产逻辑[6] - 政府每年发布需求预测引导产量,但连续两年出现误判[6] 产业结构问题 - 日本农协控制产业链:收购50%大米、提供金融服务、维持高关税[7] - 供应链冗长导致囤积行为,批发环节形成价格瓶颈[7] - 3月储备米拍卖90%由农协中标,但两个月仅释放20%[7] - 零售商难以直接对接农协,大型批发商控制流通[7] 潜在解决方案 - 考虑放松进口限制并增加直接国际采购[9] - 尝试绕过农协体系,直接与大型零售商签约[9] - 调整补贴制度但需平衡农民生计稳定性[9] 行业数据对比 - 1961-2023年全球主要产米国产量增长300%达2亿吨,日本反降37%[2] - 过去二十年日本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0%[2] - 日本农业人口比20年前减少一半,年轻劳动力严重不足[8]
成功让日本人吃不起米的“农协”,到底是什么?
虎嗅· 2025-06-18 12:12
日本农协的组织与业务 - 日本农协全称"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是由农家自发组成的互助组织,历史可追溯到1947年《农业协同组合法》颁布后[3] - 农协最初目的是帮助农家销售农产品、采购生产资料并提供金融服务,现已发展成"农业综合服务平台"[3] - 截至2025年4月,日本全国有496个农协组织,雇佣约16.7万名员工,业务覆盖农业生产物资供应、农产品收购销售、金融服务等[6] - 农协银行存款规模达100万亿日元,农协共济运营资金56万亿日元,是日本农村的"金融巨无霸"[6] - 农协在农村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金融、保险、生产资料采购、生活用品零售、婚丧服务、旅游等[4][5] 农协的市场影响力与争议 - 农协控制着日本大米的流通渠道,政府投放的21万吨储备米中95%被农协买走,零售市场仅获2%[11] - 农协与农林中央金库合作的农业经济业务常年亏损,2025年资产运作出现1.8兆日元赤字(约900亿元人民币)[10] - 农协被质疑通过控制流通渠道哄抬米价,5公斤装大米零售价达三四千日元[13] - 农协与政治圈关系密切,前农林水产大臣野村哲郎曾收受农协相关团体7000万日元政治献金[11] 农协与日本农业政策 - 农协与自民党农林族议员、农林水产省形成"农政三角"利益共同体,共同维护"减反政策"[12] - "减反政策"通过限制水稻种植面积人为抬高米价,农协负责监督减产和分配补贴[13] - 该政策导致日本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农村老龄化严重[13][15] - 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推行"备蓄米"政策试图绕过农协直接向市场投放大米[16] 农协面临的改革挑战 - 农户对农协形成高度依赖,许多小农户缺乏自主销售能力[8][9] - 农协体系庞大且深入农村社会,改革可能影响农村经济稳定[17][18] - 农协存在管理效率低下问题,生产资料售价高于市场价,中间环节成本转嫁给消费者[18] - 全农(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与中国、东南亚企业合作以缓解国内压力[20] 农协的社会角色与未来 - 农协既是日本农村的"万能管家",也是"效率低下"和"利权象征"的代表[21] - 农协改革需平衡保护农户与满足消费者需求,可能涉及简化中间环节、提高透明度等措施[20][22] - 小泉进次郎的改革面临农协和农水族的强烈反弹,效果尚待观察[16][23]
日本大米还是“吃不起”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1
大米价格现状 - 日本超市5公斤袋装大米平均售价为4223日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一度达到历史最高价 [1] - 当前日本米价仍维持在每5公斤4000日元以上的高位,民众面临"吃不起"状况,部分转向面条、面包等替代食品 [1] - 6月份预计有1932种食品涨价,数量约为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将有逾100种涨价 [1] 价格上涨原因 - 日本政府长期推行"减反政策"抑制产量,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人口老龄化带来农业劳动力不足 [2] - 2023年酷暑天气造成大米品质下降,批发商为保证精磨成品率加大采购量 [2] - 自然灾害预警引发民众囤积大米,导致需求骤增 [2] - 政府投放的储备米中仅7.1%流入零售渠道,95%被农协通过竞标收购,形成"买方垄断" [2] 政府应对措施 - 计划进一步投放20万吨储备米,此前已3次累计投放31.2万吨,为1995年以来首次动用储备 [2] - 取消竞标制,改为直接向大型超市等零售商供货,目标最快6月上旬以每5公斤2000日元价格上架 [3] - 新措施将更换经销商,由国家承担运输费用,投放2021和2022年产的储备米 [3] 市场预期与影响 - 专家认为临时性储备投放效果有限,价格稳定最终取决于整体供需平衡 [3] - 米价问题可能影响7月参议院选举,选举后价格可能再次上涨 [3] - 需要构建更合理的生产调控政策与可持续农业体系以维持长期稳定供应 [3]
【环球财经】为何日本政府平抑米价努力难见成效
新华社· 2025-06-01 19:53
新华财经东京6月1日电 (记者钱铮)近一年来,日本大米价格屡创新高。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最新 数据显示,5月12日至18日这一周,日本超市5公斤装大米平均售价为4285日元(1美元约合144日元), 再创新高,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大米是日本核心食材。面对一年间米价翻番,日本百姓苦不堪言,直呼消费不起。日本政府自3月起数 次向市场投放储备米,试图平抑米价,但目前看来收效甚微。此间专家指出,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 矛盾,政府储备米不过是杯水车薪。 供应能力下降与需求结构变化叠加,导致日本大米短缺成为长期且深刻的社会难题。日生基础研究所综 合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小前田大介说,从供应面来看,日本政府长期推行旨在抑制大米产量过剩 的"减反政策"、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等都严重影响大米产 量。与此同时。2023年酷暑天气造成大米品质下降,批发商为保证精磨成品率而加大采购量,加之去年 南海海槽地震预警以及台风灾害引发民众囤积大米,导致需求骤增、米价急涨。 真壁表示,小泉与市场的博弈恐难轻易见分晓。若业界无法形成"米价将趋稳"的普遍预期,经销商势必 延缓库存释放节奏。这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 ...
日本米价连续6个月创新高,超市限购飞去邻国“背米”?21记者实地调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20:24
日本大米价格暴涨现状 - 5公斤装大米均价达4220日元(约214.12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超两倍[1][2] - 米价已连续16周创新高,同比暴涨92.1%,创1971年以来最大涨幅[2][11] - 多家超市实施限购措施(每家1-2袋),部分门店货架出现"空空如也"现象[1][2] - 2公斤装大米价格达2080-2480日元(约107.72-128.44元人民币),单价较5公斤装更高[3] 政府干预措施及效果 - 3月投放21万吨储备米,4月启动第三批10万吨投放,计划7月前每月持续投放[6] - 截至3月30日零售商储备米流通量仅426吨,占首批投放量的0.3%[7] - 农林水产省承认投放效果不佳,称流通环节存在销售合同、包装、物流等瓶颈[7] - 专家认为21万吨储备米规模不足以覆盖供需缺口,零售终端铺货不足[7] 价格上涨根本原因 - 2023年实际产量661万吨,需求705万吨,出现44万吨供需缺口[8] - 政府设定669万吨生产目标低于实际需求,且未预见餐饮复苏和游客增加带来的25万吨额外需求[8] - "减反政策"导致产量逐年减少,稻米品种培育停滞加剧供应脆弱性[8] - 市场投机行为存在但影响有限,核心矛盾仍在供需基本面[7]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转向韩国、印度、泰国等海外市场"海淘"大米[4] - 韩国20公斤大米均价约285元人民币,仅为日本价格1/3[4] - 韩国3月大米出口检疫量达1250公斤,同比激增78倍[5] - 日本机场加强检疫提醒,要求携带大米入境需许可[5] 经济影响 - 大米作为必需品价格暴涨抑制消费恢复,影响经济复苏[11] - 餐饮业成本压力可能抑制人力成本提升,削弱加薪势头[11] - 核心CPI同比上升3.2%,连续43个月上涨[11] - 实际工资同比下降1.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11]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食品价格对通胀影响加大,可能促使央行继续加息[12] - 市场分析认为大米涨价是推高通胀主因,但美国关税政策使加息路径复杂化[12] - 野村证券将2024-2027年加息预期从两次下调至一次,预计2026年1月加息[12] - 美国关税可能导致2025年Q3日本GDP环比增长"接近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