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由治水之道悟协调发展
人民日报· 2025-10-22 11:05
治水,贵在摸清水势、河势、地势,因势利导。黄河调水调沙,找准水库迎汛腾库等时机,塑造可 控"人工洪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借助地势自流,节省建设运行成本。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事半功 倍。 近期,两则关于治水的报道引发关注:2025年黄河汛期调水调沙结束,从2002年至今的31次调水调沙, 把超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黄河"地上悬河"态势有效缓解;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830 亿立方米,为沿线48座大中型城市1.95亿人送来"放心水"。 一个"调"字,气象非凡。黄河调水调沙,水库群以大流量水流冲刷河道,让水沙关系更协调。南水北 调,一张水网循环畅通,助力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不同的治水实践,回答相同命题 ——如何将不平衡调整至平衡。 近年来,从江河间织水网,到一根"红线"管用水,再到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我们不断调整水资 源投入与产出、需求与供给、保护与利用等关系,努力配平"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不等式,致力于实 现相对平衡。 总结治水之道,更能理解"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治理之道。处理好经济和社 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实现从 ...
由治水之道悟协调发展(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45
治水工程成就与影响 -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自2002年至今已实施31次,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输送入海,有效缓解黄河“地上悬河”态势 [1]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超过830亿立方米,为沿线48座大中型城市的1.95亿人口提供可靠水源 [1] - 黄河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群释放大流量水流冲刷河道,以协调水沙关系 [1] -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构建畅通水网,优化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 [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抬高大运河水位,促使山东济宁梁山港由水洼地转变为通江达海的水运枢纽 [3] - 河南漯河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作为招商引资优势,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模超过2500亿元 [3] - 江苏南通将传统纺织车间升级为智能工厂,浙江绍兴将丝线原料应用于新一代人造血管和特种缆绳制造,实现传统产业发“新枝” [2] - 安徽利用战略叠加优势定位为长三角“超级接口”,新疆依托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建设国际通道,使西北内陆成为开放高地 [3] 发展战略与协调机制 - 通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共抓大保护,推动一江碧水向东流,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4] - 京津冀地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核心举措,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4] -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4] - 协调被视为发展的手段和目标,通过系统化运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5]
以理念之变引领发展之变 ——从发展实践看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3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十四五”前四年GDP平均增速为5.5%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1]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 新能源汽车行业 - 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第1000万辆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千万辆的国家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4] - 岚图汽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新车生产准备周期缩短20%,工艺设计成本下降15%以上,新品质量提升10%以上 [4] - 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一分钟可下线两台新能源汽车 [4] - 中国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的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4] - 中国锂离子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一 [4] 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5] - 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5] - “十四五”前四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1.6% [5] 区域发展与城乡协调 - 广州市白云区通过“百千万工程”筹集帮扶资金2.2亿元,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增速在广州市排名第一 [8] - 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消除 [9] - 广东有102个建制镇入围“2025镇域经济500强” [9] 对外开放与外商投资 - 浙江义乌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于10月14日开业运营 [13]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雷克萨斯在沪设立独资电动汽车工厂 [13] - 国际医药巨头阿斯利康5年投入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13] - 德国汉高粘合剂技术上海创新体验中心总投资约5亿元,汇聚500多名科学家 [13] - 中国单方面免签和过境免签国家已分别扩大到47个和55个 [14] - 中国分7批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14] - 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14]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 激活经济新动能
央视网· 2025-10-20 20:36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 河北承接京津研发项目,形成以半导体、现代通信、新型显示为主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3] - 天津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等领域举办京津冀产业对接活动20多场,促成合作超80项 [3] - 广东粤北、粤东、粤西地区建设“反向飞地”超110个,15个产业转移主平台累计新承接1620个产业转移项目 [6] 区域一体化与基础设施 - 长三角城市群印发包含30项具体任务举措的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放大6个都市圈的协同联动效应 [4] - 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与高效聚合 [4] - 浙江启动87条省级发展轴建设,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载体推进发展 [6] 城乡融合与民生服务 - 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划分为四个片区,实施覆盖产业、教育、医疗领域的民生项目 [6] - 福建整合农村运力,建成311个村级客货邮融合站点,将进村快递派件时间缩短至2天 [6] - 浙江通过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6]
“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对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经济日报· 2025-10-15 06:25
发展成就:规模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3] - “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大于2008年经济总量,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 [3] - “十四五”前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左右,若2025年实现5%预期目标,五年年均增速将达5.4%左右 [3] 发展成就:质量提升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2.40%提高至2024年2.69%,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14位上升到第10位 [4] -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024年约17.4万元/人 [4]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 [4] 发展成就:结构优化 -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7.5:36.9:55.5调整为2024年6.8:36.5:56.7,服务业占比提高 [5]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86.8%,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达59.9%,比“十三五”提高11.1个百分点 [5] 新发展理念:创新成效 - 2024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8]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建成全球最大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8][15]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8] 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63.89%上升到2024年6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56:1降至2.34:1 [5][9] -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9] -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9] 新发展理念:绿色进展 -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10] - 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20%目标 [10]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10] 新发展理念:开放深化 - 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以上,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2024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 [11] - “十四五”以来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稳居世界前三 [11]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已全部“清零” [11] 动力变革:科技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强度达2.69%,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以上,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 [14]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14] 动力变革:产业体系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15]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15]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取得标志性成果 [15] 动力变革:绿色转型 - 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6]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16]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16] 比较优势升级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摊薄制造业研发、投资、物流等环节成本,形成强大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成本优势 [17]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更多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17][18]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18] 未来展望:国际环境 - 新一轮科技革命进入加速期,以人工智能为主导,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25]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从以成本、效率为主导转向以安全、稳定为主导,增大全球经济“碎片化”风险 [25] - 大国战略博弈进入关键期,美国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打压 [25] 未来展望:国内发展 -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凸显,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将明显加快 [26]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26] - 绿色发展进入关键攻坚期,各类污染物排放陆续达峰后进入高位平台期,绿色低碳转型任务更加艰巨 [26]
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 四川需要更大更强的成都
四川日报· 2025-09-25 08:22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明确提出将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高规格出台文件,折射成都之重。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一直以来,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 三分之一的成都,为四川之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锁定路线目标,更见四川担当。在外界看来,《意见》出台是四川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 任,以四川发展之进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坚定举措。未来,四川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成都?从《意 见》首先聚焦支持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不难看出:四川需要一个经济体量更大更强的成都,为全 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 面对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这一目标,成都如何主动而为?如何破题?观察成都近段时间的动作,"协 调发展"成为其解题的关键思路。这种协调既体现在内部,包括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23个区(市)县 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延伸至外部,与省内其他20个市(州)的协调发展。 西部经济中心的家底 根据国务院批复同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