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县中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县中振兴:让县中“找回底气”
新华社· 2025-10-10 14:36
县中振兴的战略意义与背景 - 县域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2922.2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近六成,是连接城乡教育的关键节点 [2] -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县中振兴,从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到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振兴行动,显示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 [1][2] - 城镇化率超过66%导致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部分县中面临优质生源被"超级中学"虹吸、学位紧张、师资短缺等挑战,陷入生源流失与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2] 县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人口趋势 - 预计到2032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将达到4032.60万人的峰值,随后将逐渐减少,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供给过剩问题 [3] - 当前县中需动态回应社会需求,短期需高效利用资源保障学位充足,长期可借助在校生减少的契机推行小班化教学以提升质量 [3] - 县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经费供给高度依赖县级财政、硬件设施陈旧、师资队伍结构老化及动力不足 [7] 已实施的振兴举措与初步成效 - 规范招生秩序是关键一步,多地严禁高中跨区域"抢生源",如福建省要求到2024年全面实现属地招生并建立统一招生管理平台 [4] - 教育部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覆盖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5] - 中央财政持续投入支持县中硬件设施改善,各地通过提升教师待遇、实行"县管校聘"等机制缓解师资短缺,初步遏制下滑态势 [5] 未来政策方向与改革重点 - 2025年将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政策强调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并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 [7] - 专家建议建立以中央财政专项为牵引的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县级以上教育投入占比,资金重点投向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待遇 [7] - 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需更新教学模式、开设特色课程,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并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8]
淮安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科学保障学位供给
新华日报· 2025-10-08 07:36
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8月29日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 [1] - 淮安市委将县中振兴列为全市重点抓好的四件大事之一和市政府民生实事头版头条 [2] - 会议出台《关于推进县中振兴的意见》并推出十条改革举措 明确将县中振兴作为县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 [2] - 淮安市连续5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 并带动所属8个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低于500万元 市县每年投入县中振兴专项资金达7400万元 [2] - 省教育厅厅长点赞淮安将县中振兴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枢纽 走在前列且成效明显 [3] 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 - 盱眙县建立教育系统编制周转池和县中振兴周转池名额共计375个 通过名校优生招录高中教师62人 公开招聘49人 [4] - 累计拨付教学质量奖241.8万元 设立县中振兴专项资金600万元 圆梦教育基金2000万元 [4] - 教师收入比几年前上涨至少30% 县中教师整体收入水平略高于当地公务员 [4] - 市县区分别设立不少于100人的教师岗位周转池 县中增核不少于9%的教师编制 并根据需要给予各县中5至10个竞赛类教练特殊人才岗位 [4] - 全市累计为近5000名优秀教师发放江淮尊师卡 [4] - 对校级班子成员提出两个80%要求 即80%以上工作时间在校园 80%以上时间在课堂和师生身边 [5] 教学质量提升与成果 - 教师对县中振兴成效评价满意度达84.8% 较2023年提升23.33个百分点 家长和学生满意度达96.58% [1] - 淮安有近88%的高中生就读于县域中学 [1] - 三年来县域高中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学位供给科学高效保障 办学质量大幅攀升 [1] - 盱眙中学一本达线人数连年攀升 两年就实现了三年目标 [4] - 统筹优秀师资开展市带县、强带弱双带行动 发挥淮阴中学高峰引领作用 构建多层级、全覆盖、高质量的教研共同体 [6] - 全市42所高中确定74所省内外对标赶超对象 [6] 多元化发展与品牌建设 - 淮安推动县域高中拔尖、整体、特色提升 累计启动建设高中学科教研基地校14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7] - 先后组织高考摆渡计划、苔花行动 为学科特长生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贯通培养实践路径 [7] - 坚持县中振兴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水涨船高 坚定构筑高峰高原矩阵 形成淮中示范引领、县中全面振兴、全中特色发展的新格局 [6] - 淮安市市长表示将以县中振兴为引领 将其经验拓展到义务教育 全面推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重塑学在淮安品牌 [7]
留住优秀师生,让县中重焕生机
中国青年报· 2025-09-28 06:28
县域中学现状与挑战 - 县域中学承载超过1670万学生,占全国高中生的近60% [1] - 城市化进程导致部分县域中学发展停滞,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变化 [1] - 县域中学不振将增加学生通勤成本与家庭负担,并可能造成县域人口流失 [1] - 少数“超级中学”对县域中学形成虹吸效应,导致优质师资和尖子生流失 [2] 政策支持与振兴计划 -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从教育资源、办学条件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行动 [1] - 行动计划将学生身心健康、高中教育普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作为评价重点 [1] - 政策严禁省属及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并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方面支持县中教师 [2] - 政策旨在杜绝一味刷题、补课等短视行为,为县中振兴提供清晰路径 [2] 县域中学的社会文化价值 - 县域中学是地区文脉传承的象征,不少校园保留县学、孔庙等历史设施 [2] - 学生在县中学习能增强对故乡的文化认同,未来成为连接城乡、反哺基层的力量 [2] - 振兴县中是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键抓手,旨在留住一方水土的教育尊严与文化底气 [3]
“县中振兴”有了行动方案
中国青年报· 2025-09-27 06:31
行业核心观点 -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旨在系统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1] - 县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学 [1] - 未来一段时期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峰值,普通高中发展面临学龄人口增长和普及水平提升的双重挑战 [2] 行业发展任务 - 扩资源: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 [2] - 提质量: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2] - 强保障: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大省、市两级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县中的投入,优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按标准足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2] - 优生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整治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禁止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2] - 促融通:推动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持续优化职普结构,推进职普协调发展 [2] 行业具体行动 - 教育资源扩容行动:建立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现有高中挖潜扩容,新建一批普通高中 [3] - 办学条件改善行动:完善国家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有序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重点补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短板 [3] - 课程教学提质行动:严格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强化选修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完善选课走班,加强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教学 [3] - 教师队伍提升行动:及时补充县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鼓励城区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优师计划等项目向县中倾斜,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 - 教育数字化赋能行动:支持县中建设智慧教室,用好国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鼓励城市高中向县中开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县中教师数字素养 [3] - 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加大市级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开展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探索登记入学、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多元化录取改革 [4] - 办学规范化行动:以省为单位明确高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和寒暑假时间,不得利用周末节假日集中上课补课或组织测评,严禁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 [4] - 对口帮扶行动:实施新一轮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深化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将县中托管帮扶纳入东西部协作规划,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向薄弱地区倾斜 [4] 行业规范要求 - 要求各地以省为单位明确高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寒暑假时间,确保学生作息合理合规 [5] - 保障学生课间休息、午休、晚间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集中上课补课或组织测评 [5] - 要求寄宿制县中统筹安排好学生起床就寝、早操早读、晚自习和课外活动,防止超长时间学习和挤占正常休息时间 [5]
县中振兴,这次不一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2:42
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与政策导向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今年8月底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县中振兴行动计划”[1] - 政策核心目标是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配合中考改革探索,淡化竞争、减少焦虑[1] -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保证学生运动和休息时间[8] “云班”模式的实施现状与问题 - “云班”模式指县中学生通过网络直播接入合作中学课堂学习,但实践中出现异化[4] - 部分“云班”强调与知名中学的“八个同步”和“八个统一”,弱化了本校的教学与管理,淡化了本校师生互动[4] - 该模式覆盖学生范围极小,如河北省某县中“云班”仅54人,黑龙江省某县中“云班”只面向各区县中考前100名招生,形成“云上的重点班”[4] - 具体高考成绩表现突出,有班级平均分达600分,强基上线率100%,另有班级全班总平均分高达623分,600分以上占比达96.3%[2] 小初高贯通培养与奥赛功利化倾向 - 存在高中参照大学举办少年班的方式面向小学招生,进行初高中一体化培养,选拔标准主要为数学考试或竞赛成绩[5] - 县中高薪招聘竞赛教练,有的年薪高达30万元,是普通教师工资的2倍多,目标是通过奥赛成绩争取名校强基计划破格录取资格[5] - 今年部分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已取消竞赛生破格录取政策,反映出对功利化竞赛倾向的纠偏[5] 符合政策导向的实践探索 - 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通过“1+N”数字教育组团帮扶项目,定点帮扶贵州省长顺县,使县域内所有中小学生均可通过“班班通”享受线上互动课程[7] - 北京市怀柔区成立四个由高中校牵头、覆盖所有中小学的教育集团,打破中小学界限,探索依托集团直升等项目实现贯通培养[7] - 这些实践有利于县中均衡发展,并带动小学、初中高质量发展,与向少数尖子生集中资源的模式形成对比[7]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方向 - 对县中的评价需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从入学到高考的成绩和位次提升幅度[9][10] - 评价重点应是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设课程的情况及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9] - 应鼓励县中多样特色发展,举办综合、科技、人文、艺术、体育、技术等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8]
县中振兴,这次不一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0:31
政策发布与核心目标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今年8月底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了“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1] - 政策核心目标是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淡化竞争、减少焦虑,并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2][12][14] 当前存在的偏差现象:“云班”模式 - 部分县中通过“云班”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尖子生,例如某河北县中“云班”仅54人,某黑龙江县中“云班”仅面向各区县中考前100名招生 [7] - “云班”实行与合作知名中学的“八个同步”和“八个统一”,弱化了本校自身的教学与管理 [6][7] - 此类班级高考成绩突出,有班级平均分达600分且强基上线率100%,另有班级全班总平均分高达623分,600分以上学生占比96.3% [3][4] 当前存在的偏差现象:小初高贯通培养与奥赛功利化 - 部分高中以“特色高级体验营”等形式开展小初高一体化贯通教育,选拔标准侧重奥赛成绩,消解了“小升初”减负政策 [8][9][11] - 县中高薪招聘竞赛教练,年薪高达30万元,是普通教师工资的2倍多,瞄准通过奥赛成绩获得名校强基计划破格录取的路径 [11] - 今年部分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已取消竞赛生破格录取政策,反映出对功利化倾向的纠偏 [11] 政策倡导的正确发展方向 - 推广普惠式教育数字化应用,如高校通过“1+N”数字教育组团帮扶项目,让县域内所有中小学生都能享受线上互动课程 [12] - 探索建立覆盖所有中小学的教育集团,打破学段界限,实现贯通培养和长链条育人 [12] - 推动县中向多样特色发展,鼓励举办综合、科技、人文、艺术等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并加强体育、美育、劳育 [14][15][16] - 对县中的评价应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关注课程开设质量及学生成绩相对于入学起点的提升 [16]
“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取得新突破
中国青年报· 2025-09-24 15:46
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举措 - 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两小时并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1] - 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以增加体育课、体育课后服务和大课间 开展班级联赛并改进体育中考[2] - 强化五育并举 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及心理健康问题 实施“近视防控光明行动”聚焦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电子产品使用及学校采光照明[1] 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进展 - 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至92%[2] - “学前一年免费”政策惠及1200多万儿童[2] - 将“县中振兴”作为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的重点 因县域普通高中占普通高中半壁江山并承担重要使命[2] 教育人才培养与输送 - “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2] - 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提供70%以上的新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 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 - 基础教育方面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配合中考改革并淡化竞争 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3] - 高等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允许研究生以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学位 突破“唯学位论文”限制[3] - 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 每年更新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3] 国际教育合作与影响力 - 已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3] - 建立与东盟、中亚等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合作机制 打造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等项目品牌[3]
教育部: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
南方都市报· 2025-09-24 00:33
县中振兴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 县中振兴被视为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的重点和突破点,关乎教育公平的底线和温度[3] - 县域普通高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承担着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等重要使命[3] - 县中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乡村孩子们的成长成才[3] “十四五”期间的政策支持与进展 - 国家通过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项目及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等举措加大政策供给[3]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今年8月底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了“县中振兴行动计划”[3] - 中央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县中建设,引导地方探索“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4] 提升县中办学水平的具体举措 - 在扩充资源方面,将持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以提升农村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4] - 在提高质量方面,将优化课程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数字赋能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4] - 在优化生态方面,将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并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1][4] - 在促进融通方面,将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加强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4]
教育部回应校园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19:11
教育发展核心成就 - 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 [3]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4.5%提升至92%,提高了27.5个百分点 [3]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达到60.8%,提高一倍多,进入普及化阶段 [3] - 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累计录取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123.5万人 [3] 学生身心健康举措 - 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推动课间活动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 [6] - 联合多部门实施"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抓牢幼儿园和小学关键阶段及电子产品使用关键因素 [6] - 开展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 [6] - 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健全学校工作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 [6] 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 国家在扩充资源、提高质量、加强保障、优化生态、促进融通五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8][9] - 中央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县中建设,引导地方探索"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 [8] -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下大气力整治超时学习和违规补课 [8] - 加强综合高中建设和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 [9] 特殊教育保障提升 - 通过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方式,截至2024年底全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 [11] -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升至7000元 [12] - 成立全国首个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孤独症儿童纳入特殊教育 [12] 学生资助体系 -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6.3亿人次,年资助约1.5亿人次 [14] - 累计资助金额超1.2万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8482亿元,占70% [14] - 财政年均投入金额较"十三五"期间增长32% [14] - 形成"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 [14]
教育部:全面提升县中办学水平,下大气力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
新京报· 2025-09-23 15:49
政策举措 - 国家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项目及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以加大政策与资源供给 [1] - 中央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县中建设 引导地方探索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并加大省市两级支持力度 [2] - 积极发展综合高中 加强职普融通 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 [3] 战略定位与目标 - 将县中振兴作为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的重点和突破点 因县域普通高中占据普通高中半壁江山 [1] - 计划适应学龄人口变化 持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提升农村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1] - 目标为深化教研指导 强化数字赋能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以全面提升县中办学水平 [1] 生态优化与保障 -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 [2] - 深化落实身心健康理念 大力整治超时学习与违规补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 强化教师工资待遇等各方面保障 不断完善县中发展保障机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