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育并举
icon
搜索文档
让学校“好玩”,让学生“好学”(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1
教育理念与实践 - 杨昌盛校长在新州二小推行"让学生喜欢上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和举办多样化活动如烹饪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1] - 学校倡导课间活动,2000多名学生中仅10多人戴眼镜,超重学生很少,体现身体素质优势 [2] - 新州二小连续9年在黔东南州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最近两年位居第一,数学平均分比全县第二名高十几分,证明玩学结合的有效性 [2] 教育模式创新 - 上海中小学与体校、体育场馆合作打造"15分钟运动圈",浙江桐乡引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郑州开展种植烹饪实践,体现教育形式多元化 [3] - 新州二小在经费紧张情况下,通过众筹几百个轮胎和家长参与制作运动器材,实现场地高效利用 [3] - 教育创新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拓展社会"大课堂" [4] 教育发展方向 - 五育并举是教育必答题,需要根据不同学段设计教学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4] - 学校应成为培养多样性的成长园地,而非单纯备考空间,通过减少压抑天性和增加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 [4] - 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实现像小树苗一样的茁壮成长 [4]
家校协同发力 共推体育“2小时”政策落实
新华日报· 2025-07-18 04:20
教育政策演变 -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强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习惯养成 [1] - 政策演变从2007年"每天锻炼1小时"到2020年"校内、校外各1小时",再到2024年"不低于2小时"的总时长要求,体现持续优化 [2] - 新政策通过"综合"概念提升可操作性,解决寄宿生等特殊群体落实难题 [2] 学校实施路径 - 学校作为主阵地需以"贯通性"理念落实政策,涵盖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竞赛及家庭体育作业等多形式 [3] - 部分学校已调整大课间安排:频次从每天1次增至2次,时长从30分钟延长至40-60分钟 [3] - 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理念形成教学闭环,三者相互促进并有助于提升体育中考成绩 [4] 家庭协同机制 - 家长需从监督者转变为运动同行者,通过陪伴打破屏幕依赖并培养孩子运动习惯 [6] - 有效指导取决于家长意愿与能力,需掌握个性化定制技能并充实体育知识储备 [6] - 家庭体育作业成为校内外联动的重要载体,强化校内所学体育技能 [3][6] 政策战略意义 - "2小时"政策是建设健康中国和深化"五育并举"方针的关键举措 [7] - 要求构建家校协同体系:学校主导"教-练-赛"一体化,家庭营造"亲子共练"环境 [7]
五育并举护航孩子成长(社会杂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明确严禁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时,相关要求从2024年负面清单第九条上调至第二条 [1] - 长期以来体育、劳动、美术、音乐等课程被贴上"副课"标签,常被语数英等考试科目挤占或流于形式 [1] - 基础教育阶段若只重智育偏废其他,将导致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单翅小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课程边缘化原因 - 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学生学业和学校质量的单一维度,忽视人格、健康等素养培养 [1] - 与考试成绩关联度低的科目易被边缘化,部分教师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并对调课持默许态度 [1] 改革实施路径 - 需破除"主副课"二元对立观念,树立五育并举的科学教育观 [2] - 创新教学方法:德育结合社会热点辩论,体育引入传统民间项目,美育联系生活实际,劳动教育设计实践任务 [2] -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课程质量纳入学校督导与教师考核,形成制度保障 [2] 系统性改革要求 - 需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使"副课"回归教育本位 [3] - 教育是系统工程,需通过多元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北京房山三所乡村小学建立共同体 给孩子提供“家门口好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4:55
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中心小学举办"龙湖市集",通过模拟商业场景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市集包含手工编织、非遗柳编、面塑花馍等30多门课程成果,并使用校园币进行交易,最高摊位收入达620校园币 [1][3][5] - 活动联合房山区葫芦垡中心小学和琉璃河镇窑上中心小学共同参与,形成三校资源共享的乡村小学探索共同体 [1][7] - 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涵盖环保方案设计、艺术与科学结合等8节跨学科实践课,例如通过儿歌游戏教授防溺水知识 [3][5] 教学模式转型 - 青龙湖中心小学采用项目式和主题式课程,将课堂搬进真实场域,例如市集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应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5] - 教研员尹春彦指出该模式实现"五育并举",通过真实场景任务反哺课堂教学,形成"原色育人、生态发展"的新范式 [5] 乡村教育协同发展 - 三校校长基于农村教育经验自发组建共同体,旨在利用乡土优势弥补资源短板,为农村儿童提供"家门口好的教育" [7] - 房山区教委提出未来城乡小学"手拉手"活动需转向双向资源互补,重新挖掘乡村教育价值以服务乡村振兴 [9]
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常州以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市”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11 08:32
教育政策与改革 - 常州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设区市 [1] - 常州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2] - 印发《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中心任务:全面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教育资源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幼儿园434所,在园幼儿12.19万人;义务教育学校373所,在校学生50.61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8.09万人 [3] - 2021—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90所,竣工164所,新增学位12.15万个,总投资超250亿元 [3] -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成常州市"1+1+N"智慧教育云平台 [3] 教育质量提升 - 常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8.4%、94.6%、48.8% [5] - 全市建成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74所,占比46.6%,覆盖各个区域、兼顾城乡学校 [5] -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1.1万余名义务教育教师参加交流轮岗 [5] 教育创新与实践 - 解放路小学创新构建"百米资源圈",连接周边30余个单位,开发近60门课程和活动,累计覆盖师生近3000人次 [4] - 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系列课程,构建"1+N"学科融合模式 [4] - 常州建立"双减"市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出"三四三"作业管理模式和"5+2+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100%覆盖 [5] 德育与素质教育 - 建成467个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化、系列化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6] - 全域推进"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形成"党建领航、区域协同、五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常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路径 [6] - 持续建构完善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种类的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 [6] 劳动教育 - 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2023年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 [7] - 实施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优质示范基地,打造200门精品劳动课程,推行100项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任务 [7] - 创新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7]
浙大版“荒野求生”:学生“硬核”课堂收获成长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6:05
课程设置与参与情况 - 浙江大学开设素质拓展课·野外实践课,涵盖"素质拓展1"至"素质拓展4",难度逐级递增,每学期仅24名学生可选,选课后台有几百人竞争 [1] - 课程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授课,教授攀岩、溯溪、丛林穿越等野外生存技巧,旨在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心理承受力 [1] - 学生需完成前期课程(如攀岩初级班)才能选修高阶课程(如"素质拓展4"),未达标者会被劝退 [2] 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式 - 课程包括日常训练(每周一次校内岩墙训练)和户外实践(如天石滩攀岩、溯溪),学生可自主练习基本技能和体能 [2] - 天石滩攀岩路段800米,耗时1小时40分钟,主要考验体能和团队协作而非攀岩技能 [1][3] - 溯溪环节挑战性更高,水下石头湿滑且形状各异,需谨慎探索,学生需穿戴救生衣并接受安全防护 [3][4] 学生体验与收获 - 学生从恐惧(如首次攀岩时的后悔)逐渐转变为热爱,并主动挑战高阶课程 [2] - 课程促进团队合作(如互相保护、游戏设计),学生收获友谊并提升默契度 [5] - 学生心态从追求难度转向自我探索,认为课程帮助突破舒适区,对个人成长帮助显著 [5][6] 教育理念与社会价值 - 课程回应大学生突破舒适区、寻求真实挑战的需求,体现"五育并举"育人理念 [6] - 学生认为大学应多开设此类课程,弥补高中运动能力发展的不足,提供多样化探索机会 [6] - 课程设计注重安全(如保险、救生衣、医疗支持),确保实践风险可控 [4]
人工智能时代 育人如何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5-31 06:4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 [1] - 优化教师备课授课及课后辅导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 [1] - 作为家庭教育助手改善亲子关系体验 [1]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挑战 - 需解决青少年精神养分来源与保持现实成长感知的问题 [1] - 需防范独立思考能力因AI简化学习任务而弱化 [1] - 亟待建立新规则并重申育人常识锚定发展方向 [1]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培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思想道德资源可帮助青少年树立三观 [2] - "修身齐家""天人合一"等思想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力量 [2] - 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构筑抵御竞争焦虑的心灵堤坝 [2] 人机协同与实践教育 - AI应作为知识工具而非思维替代品保持实践不可替代性 [3] - 需引导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劳动能力 [3] - 技术赋能需坚守育人温度避免越位 [3] 心理健康与成长规律 - 需应对信息爆炸导致的心理焦虑抑郁等挑战 [3]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打开青少年心扉 [3] - "五育并举"体系可提升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 [4] 教育本质与发展方向 - 需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健全心理健康体系 [4] - 技术人文融合需立足教育本真培养报国志向 [4] - 传统文化与人机协同需平衡以坚守人的尺度 [4]
一封信的温暖力量——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回信一周年之际
四川日报· 2025-05-30 08:29
教育政策与活动 - 四川省坚持立德树人,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3][5] - 围绕"感恩立大志 奋发做栋梁"主题,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举办"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大思政主题互动分享活动 [6] - 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36讲资源包,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6] 五育并举实施 - 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8] - 乐山市井研县举办青少年航模大赛,比赛项目较去年更加多样丰富 [8] - 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涵盖4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艺术实践工作坊,打造美育浸润大课堂 [9] - 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多所中小学延长课间活动时间 [11] - 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如泸州市合江县大桥初级中学校开展农耕食俗活动,巴中市通江县广纳中学组织夏收助农实践活动 [11] 社会支持与资源整合 - 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5] - 团省委、省少工委利用1000多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文化活动、日常劳动 [15] - 甘孜州甘孜县罗布林第一中学引入AI老师,依托组团式帮扶和浙川东西部协作实现精准教学 [16] - 加快建设全省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施网链共享计划,构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体系 [16]
打造“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5-27 05:51
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转型 - 心理健康教育正从单一矫治转向全面发展范式 更强调教育和发展功能而非仅关注心理障碍个案[1] - "五育并举"框架重塑积极心理理念 将德智体美劳转化为心理资本开发核心维度[1] - 德育培育道德品质 智育提升创新思维 体育塑造健康体魄 美育促进情绪表达 劳育增强自我效能感[1] 多维育人平台构建 - 需构建虚实交融的育人载体 结合网络社交媒体虚拟社会化与现实社会化[2] - 技术赋能方面建立"云端+地面"双轨平台 利用大数据生成"学习画像"精准识别需求[2]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场景 将抽象心理概念具象化以监测动态变化[2] 系统化干预实践路径 - 建立"预防-发展-矫治"三级干预模型 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化体系[3] - 预防层级强化心理韧性 发展层级提升情感管理 矫治层级重建自我效能[3] - 德育增强共情能力 智育优化认知结构 体育调节神经递质 美育浸润情感认知 劳育磨炼意志品质[3] 心理发展动力机制重构 - 通过价值观引领 认知升级 身心调节 情感净化 意志强化五维度协同构建心理资本网络[4] - 教育范式革新本质是对育人规律的把握 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4]
武汉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
长江日报· 2025-05-12 08:33
教育改革成效 - 武汉市义务教育段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在百万学生基数下意味着数千孩子视力得到改善[1] - 2024年上半年在100所中小学试点"素质教育职责评价考核",取消考试分数和升学指标,重点考核学生体质健康和近视等身心指标[1] - 2024年秋季学期改革全面推开后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试点40分钟大课间活动获得社会好评[1] 家校社协同机制 - 长江心育基地采用"政府主导+媒体主创+专家主讲+家长主推"模式,构建家校社"新式合伙"关系[2] - 基地已推出13季家庭教育公益直播课堂(共52堂课),制作354期视频节目,记录普通家庭教育故事[2] - 正在为汉铁初级中学242教联体开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体系化课程,并为武昌区4所示范校启动"星舟护航"全程心理守护项目[2] 心理健康资源 - 未来5天将通过"聊愈丨37度心理"平台持续开放线上公益课堂,邀请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师、临床心理科主任、教育学部教授等专家授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