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 - 财政 - 社保联动改革

搜索文档
“十五五”时期中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改革方向
华夏时报· 2025-08-25 21:50
国际形势与外部挑战 - 全球经济逆全球化加剧 运行逻辑从效率转向安全 政府干预力度上升 全球分工效率下降 产业链更加支离破碎[2] - 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同时债务高企 财政陷入扩张与重建空间两难 全球债务危机可能发生[2] - 全球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撕裂与价值观对立 地缘政治冲突多发频发 国防军事成本被动上升[2] - 美国作为在位霸权国家对中国打压持续升级 2018年掀起中美贸易摩擦 2025年无理加征关税 反映刻意打压[3] - 特朗普2.0时期对华关税战 贸易战节奏更快烈度更高 关税战升级为科技战 金融战 地缘政治战等全方位博弈是大概率事件[4] - 外部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外需下降 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 供应链重构尤其高科技产品限制出口冲击短期供给[4] 国内经济阶段与需求结构 - 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供给短缺进入需求不足阶段 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5] - 长期支撑经济发展的出口和房地产两大动力同时走弱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吸纳[5] - 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 新能源增速较快但占比偏低 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就业问题凸显[5] - 经济增速可能进入4时代 大概率在4.5%-5%区间 需解决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以及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两个背离问题[6] - 供需失衡导致物价下行 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 影响居民收入 政府收入 企业收入增速[6] - 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产生结构性失业 青年人群失业率高问题需高度重视[6] 三大挑战 - 外部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外需明显下滑 相关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需重构[6] - 内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凸显 老龄化抑制需求 少子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 降低创新活力 影响房地产需求[6] - 地方财政和债务问题事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能力和积极性 土地财政继续下台阶 隐性债务土壤未根本铲除[6] 三大机遇 - 外部贸易摩擦强化非美战略联盟 中国强化与欧洲 日韩 东盟 非洲 拉美政治经济关系 前提是建设世界最大消费市场[7] - 统一大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 需持续清理制度障碍 从行政区划优化和中央考核激励机制调整加速形成[7] - 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80后90后科技人才平视西方的教育成长经历使科技领域突围是大概率事件[7] 供给与需求关系 - 未来主要矛盾是供给大于需求 需扩大内需 但供需失衡是结构性 即低质量供给过剩 高质量供给不足[8] - 需持续优化供给结构 提高标准体系 让更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 让优质供给创造和牵引需求[8] 投资与消费关系 - 投资与消费是经济活动的两大需求 同等重要 不能因重视消费而忽视投资[8] - 投资在十五五期间主要起优化供给结构作用 让投资形成优质供给 满足人的需求[8] 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根基 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 吸纳就业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至关重要[8] - 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制造业强调安全可控和技术含量 服务业强调为制造业服务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要放开市场准入[8][9] - 经济增长动能是高质量供给 有效益的投资 强大的消费 安全可控的制造 开放多元的服务[9] 宏观调控体系转型 - 总目标除关注实际增速外要更加关注名义增速 重视价格因素和预期作用[10] - 推动财政政策转型 从重视赤字率到更加重视支出增速[10] - 推动货币政策转型 更加重视实际利率 降低名义利率同时推动实际利率下行[10] 国民收入分配改革 -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居民尤其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11] - 改革和完善税制 强化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调节职能 探索完善财产税制度 建立调节存量财富税收机制[11]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资金对教育 公共医疗卫生 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投入 促进教育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11] -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 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对种植农户进行收入补贴[11] - 逐步增加劳动者报酬 避免全社会形成降薪减薪氛围[11] - 稳住楼市股市并鼓励分红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避免负向财富效应[11] - 给失业大学生发放失业补贴 逐步提高育儿补贴力度[11] 户籍制度改革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稳定农民工预期 提高边际消费倾向[12] - 放宽落户限制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缩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12] -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财产权益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12] -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缩小城乡差距[12] 财税体制改革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短期解决财政紧平衡和债务问题 中长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13] - 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界定政府职责与规模 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无限扩张[13] - 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重塑对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中央政府上收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 减少并规范共同事权[13] - 完善以共享税为主的地方税收体系 构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13] -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稳定宏观税负 摒弃减税万能论 避免减税降费导致税收制度碎片化[13] - 规范税收优惠 特定重大冲击时期出台的优惠政策到期后谨慎延续 促进构建统一大市场[13] - 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税收征管 减少税收流失 促进线上线下税负公平[13] - 推动税制改革 消费税从烟酒油车主要税目扩大到高端服务业[13] -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加强预算管理统筹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建立规范资本预算 债务预算 提高预算透明度[13] 资本市场改革 - 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14] - 持续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推动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实际投资比例逐步靠近投资上限 增强长期资金投资意愿[14] - 研究储备真正意义上的股市平准基金 明确法律体系 资金来源 操作目标等 资金规模在2万亿元至6万亿元之间[14] - 优化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制度 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增强市场包容性和吸引力[14] - 加大资源整合推动企业并购重组 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 强链补链实施并购重组 优化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14] 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 - 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 加大国资上缴财政比例专项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 划转国资充实社保[15] - 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 尤其提高农村老人群体养老金标准 2023年领取待遇人数17268万人 基金支出4613亿元 人均每月仅223元[15] - 若逐步提升至400元 500元 600元 则每年分别增加支出3668亿元 5740亿元和7812亿元 可从国资上缴解决[15] 服务业发展 - 大力发展文旅 医疗 养老 托育 家政等服务业 增加高质量服务供给[16] - 深化服务业准入制度改革 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鼓励民企进入并推动市场化经营[16] - 强化高质量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16] - 针对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型服务消费业态 健康服务领域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专科医院和康复中心[16] - 文化旅游方面推动景区IP化 主题化 沉浸式改造 支持开发研学游 体验游等特色产品[16] - 家庭服务领域规范发展家政 托育 养老等服务 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提升服务人员专业素质[16]
让养老更有“底”,让消费更有“力”——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四个建议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25 19:44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现状 - 已建成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承担兜底保障责任[6] -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群体稳步扩大,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数达10.7亿,参保率95%,其中城镇职工5.34亿,城乡居民5.38亿[6] -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水平逐年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二十连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十年增长1.6倍[7]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强制参保,名义缴费率24%(单位16%+个人8%),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自愿参保,按年缴费,财政按缴费档次补贴,具有较强福利属性[8][9][11] - 202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支出约4600亿元,其中财政补贴约3800亿元,占比超80%[10] 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主要问题 - 保障水平不足:2024年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仅246元/人,低于全国农村月均低保标准594元/人;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52%,较2018年下降8.7个百分点,低于国际劳工组织55%的最低标准[13][15] - 均等化程度不高: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分别为6243元、3271元和223元,机关事业单位是城乡居民的28倍;财政补贴分配差异明显,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月度养老金中人均享受补贴分别为2265元、537元和183元[16][17] - 区域差异较大:2023年上海和北京城乡居民月养老金分别为1651元和1484元,但26个省份不足300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与人均GDP显著正相关[18] - 可持续性有待增强:2023年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贴1.8万亿,占基本养老保险支出2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16.3%,较名义缴费率低7.7个百分点,较2018年下降4.4个百分点[23][26] - 全国统筹待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实现省级统筹,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部分地区仍为县级或市级统筹;中央调剂制度尚未实现真正全国统筹,人口流出地面临更大养老金收支压力,如2023年黑龙江抚养比1.26:1,接收中央调剂金829亿元[29][30]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议 - 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加大国资收益上缴财政力度,专项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至农村低保水平,按2024年领取待遇人数计算需增加资金规模近8000亿元[33] - 分阶段缩小财政对不同群体养老金补贴标准差异,控制职工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过快增长,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投入[34] - 下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率同时规范企业缴费行为,如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2%(总缴费率20%),做实缴费基数,提高实际征缴效率[35] - 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社保纳入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中央统收统支制度[35]
【粤开宏观】老有所养: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问题与建议
粤开证券· 2025-08-20 22:08
保障水平不足 - 2024年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仅246元,低于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594元/月[7] - 2024年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至52%,较2018年下降8.7个百分点[26] 群体间待遇差距 - 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职工月均养老金分别为6243元和3271元,是城乡居民(223元)的28倍和15倍[7] - 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月均养老金中财政补贴分别为2265元、537元,是城乡居民(183元)的12倍和3倍[7] - 2023年上海和北京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分别为1651元和1484元,26个省份不足300元[7] 财政依赖与可持续性 - 2023年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贴达1.8万亿元,占基金支出比重约26%[8][42] - 202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出中财政补贴占比超80%[23]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仅16.3%,低于24%的名义费率[46] 政策建议 -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至农村低保水平(约600元/月)需年增量资金近8000亿元[9] - 建议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专项补贴城乡居民养老金[9] - 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明确中央统收统支路径[11][61]
粤开宏观:老有所养: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问题与建议
粤开证券· 2025-08-20 20:25
现状与覆盖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参保率为95%[14] - 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双轨并行,职工保险强制参保且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居民保险自愿参保且主要依赖财政补贴[3][17][20] 保障水平问题 - 2024年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仅246元,低于全国农村低保标准594元/月[4][25] -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至52%,低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最低标准[4][25] 群体与区域差异 - 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分别为6243元、3271元和223元,机关养老金是城乡居民的28倍[4][28] - 城乡居民养老金省际差距显著,上海和北京分别为1651元/月和1484元/月,26个省份不足300元/月[4][32] 财政依赖与可持续性 - 2023年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贴达1.8万亿元,占基金支出比例约26%[5][39]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仅16.3%,低于24%的名义缴费率,缴费基数不实且征缴效率低[42][43] 人口与结构挑战 - 202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收支压力[46] - 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制度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人口流出地区基金压力大(如黑龙江抚养比1.26:1)[48][49] 政策建议 - 通过“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提升至农村低保水平(约600元/月),需年增资金近8000亿元[6][51] - 分阶段缩小财政补贴群体差距,控制职工养老保险财政依赖,强化缴费与待遇匹配[52][53] - 下调职工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率(如单位费率从16%降至12%),同时规范缴费基数避免缓缴常态化[7][53] - 加快推进全国统筹,明确中央统收统支时间表,适应人口流动与央地财政协调需求[8][54]
罗志恒:育儿补贴规模每年或可达千亿 “投资于人”信号意义明显
搜狐财经· 2025-08-02 11:45
育儿补贴政策实施方案 -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覆盖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每年发放3600元补贴直至儿童年满3周岁 [1] - 政策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是一项全国性重要民生政策 [1] - 补贴标准符合预期,体现了财政支出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的转变 [1] 政策影响分析 - 补贴政策将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和负担,提升生育意愿,对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激励效应更明显 [2] - 东部发达地区可能在国家基础补贴上增加额度 [2] - 每年补贴规模约1000亿元(3600元×900万新生儿×3个年龄段),通过乘数效应可带动更大规模消费 [2] 消费刺激效应 - 1000亿元补贴将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母婴产品和服务消费 [2] - 消费提升规模预计达上千亿元,形成经济循环 [2] 资金来源方案 - 主要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其他预算调入资金 [4] - 建议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通过国有资产上缴财政专项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 配套政策建议 - 教育领域需增加补贴,缓解学龄前教育、托育等压力 [5] - 住房保障应与子女数量挂钩,提高育儿个税附加扣除标准 [5] - 完善产假和陪产假制度,加强企业落实监督并提供正向激励 [5]
粤开宏观:育儿补贴规模每年或可达千亿“投资于人”信号意义明显
粤开证券· 2025-08-01 13:15
育儿补贴政策背景 - 育儿补贴政策符合预期,已有省级层面先行实施[3] - 国家政策正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的投资方向[3][11] -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未来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3][11] 育儿补贴意义 - 降低育儿成本,提高生育意愿,中西部/低收入群体激励更明显(年补贴3600元)[4][12] - 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提振消费规模预计超千亿[4][5][13] - 释放"投资于人"信号,预示住房/养老/教育等领域财政支出将增加[4][13] 补贴规模测算 - 按年出生人口900万计算,0-3岁覆盖约1000亿元/年(3600元×3年×900万人)[5][13] - 消费乘数效应可使经济影响远超千亿规模[5][13] 资金来源方案 - 主要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及政府其他预算调入[14] - 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利用国有资产补充社保体系[14][15] 配套措施建议 - 教育领域需增加托育/托管等补贴缓解养育压力[7][16] - 按子女数量调整住房保障及个税抵扣政策[7][16] - 完善产假/陪产假制度,通过监察+企业补贴减少职场歧视[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