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GIS)

搜索文档
超图软件股价涨5.34%,金鹰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497.09万股浮盈赚取427.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2 10:48
股价表现 - 9月22日股价上涨5.34%至16.95元/股 成交额1.52亿元 换手率2.10% 总市值83.52亿元 [1] 公司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为地理信息基础平台软件(GIS平台软件)研发销售 占比98.83% [1] - 业务覆盖资源资产 智慧城市 生态环保 水利气象 空间规划等应用领域 [1] 机构持仓变动 - 金鹰科技创新股票A(001167)二季度减持2.9万股 当前持股497.09万股 占流通股比例1.13% [2] - 该基金当日浮盈约427.5万元 最新规模31.9亿元 [2] 基金业绩表现 - 金鹰科技创新股票A今年以来收益40.86% 近一年收益101.62% 成立以来收益153.42% [2] - 基金经理陈颖管理规模86.62亿元 任职期间最佳回报263.92% [3]
超图软件9月17日获融资买入1731.38万元,融资余额6.43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8 09:27
股价与交易表现 - 9月17日股价下跌0.12% 成交额达1.57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1731.38万元 融资偿还1877.79万元 融资净流出146.41万元 [1] - 融资余额6.43亿元 占流通市值7.89% 处于近一年20%分位低位水平 [1] - 融券余量11.56万股 融券余额191.32万元 处于近一年10%分位低位水平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18日 2009年12月25日上市 [2] - 主营业务为地理信息基础平台软件研发销售及相关解决方案 收入构成中GIS软件占比98.83% [2] - 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甲10号院电子城IT产业园 [2]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9月10日股东户数4.40万户 较上期无变化 [2] - 人均流通股9965股 较上期无变化 [2] - 金鹰科技创新股票A持股497.09万股 较上期减少2.90万股 [3] - 南方中证1000ETF新进成为第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454.29万股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03亿元 同比下降5.30%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196.61万元 同比下降64.70% [2] 分红历史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2.98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4927.67万元 [3] 融资融券状况 - 截至9月17日融资融券余额合计6.45亿元 [1] - 9月17日融券偿还1.21万股 融券卖出1000股 卖出金额1.66万元 [1]
超图软件20250826
2025-08-26 23:02
公司概况与行业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为超图软件 专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核心行业包括自然资源、水利、城市规划等[1] 核心观点与论据: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国际合同增长135% 企业业务保持30%以上增长[3] * 公司投标中标市场份额已回升至2023年水平[8] * 二季度收入利润反弹得益于交付进度加快 人员优化及控费政策实施 毛利率有所上升[21] 核心观点与论据:发展战略 * 公司战略聚焦第一曲线业务(国内平台软件和自然资源信息化) 目标是提升市场份额和组织能力 在自然资源领域领先第二名4到5倍[2][4] * 公司全面推进解决方案业务出海 国际化战略取得初步突破 例如在东北签署数据城市空间数据共享平台项目[2][6] * 公司提出"all in AI"策略 所有产品线深度融合AI技术[5] * 预计2026年和2027年是信息系统国产替代的重要年份 将带来重要机会[4] 核心观点与论据:组织变革与运营效率 * 公司通过整合五个子公司为一个集团公司 进行产品线和研发部门对接 以提高整体组织能力和运营效率[7] * 进行了研发整合及人员优化 增强了区域订单销售竞争力[7] * 2024年和2025年是变革年 从2026年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8] 核心观点与论据:AI战略与进展 * 公司AI战略核心能力集中在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 以及软件使用模式的赋能 而非地图生产[15] * 已推出多模态空间AI技术底座AIF和地理空间智能体 能实现任务意图理解 逻辑推理 任务规划及决策执行[11] * AI赋能体现在提高处理分析精度 加快处理速度 改善易用性 加强泛化性[12] * 2025年AI订单增速预估至少200%以上 上半年合同订单已超2024年全年[17] * 预计未来几年公司总收入中20%以上将来自于AI相关业务[17] * AI应用已落地自然资源 水利等行业 具体场景包括空间规划 政务服务 智慧问答与决策 水情研判 灾害事件推演等[14] 核心观点与论据:AI技术方向与未来重点 * AI技术应用具体方向包括提升数据生产方式(如3D自动建模) 增强空间计算能力 改变软件使用方式(通过空间智能体)[20] * 公司在AI领域的核心能力集中于视觉模型(用于二维摇杆解译 3D空间建模等)和自然语言大模型(用于自然语言认知和自动调用)[24][25] * 未来将重点在自然资源 水利 电力 石油 城管 防火以及教育等细分领域结合AI技术[18] 其他重要内容:业务层级划分 * 公司将业务划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基础盘 占比超80%)包括基础软件产品及自然资源 城市规划业务 第二级别包括水利 气象 住建 ToB及To小B方向 第三级别涵盖数据要素及低空领域[22] * 对不同级别业务采取不同策略 第一类要求提升人效出利润 第二类加大投入以快速铺开市场 第三类给予更长发展周期并持续投入[22]
对话世卫官员:气候变化加剧病媒疾病扩散,但全球应对资金不足
第一财经· 2025-07-26 08:53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 据世卫估计2030年至2050年期间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每年额外增加25万人死亡[1] - 西太平洋区域由于高度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原因公共卫生体系尤为脆弱[1] - 气候变化正在迅速重塑西太平洋区域的疾病模式加剧了病媒传播疾病的扩散同时高温和空气污染让非传染性疾病形势更加严峻[1] 病媒传播疾病的扩散 - 基孔肯雅热病毒已在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约4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1] - 亚洲、欧洲多地已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中国广东、北京等地疾控已相继报告输入病例[2] - 气候变化、环境、城市化和人群流动等因素导致基孔肯雅热病例数在非热带地区上升明显[2] - 需要引起重视的病媒传播疾病还包括登革热和疟疾等[2] 疫苗和治疗手段的不足 - 全球有两种基孔肯雅热疫苗面世其中一种因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已暂停对60岁及以上人群使用另一种在中国目前暂无供应[2] - 已获批上市的疟疾疫苗12个月内的保护效力均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注射加强针来维持免疫力[2] 监测和预警体系的挑战 - 加强预警和响应能力对于预测疾病模式变化、保护弱势群体以及指导有效的政策行动至关重要[3] - 从气象、疾病监测、昆虫学等多个来源获取可靠数据是获得更准确预警预测的关键[3] - 如何及时获取并以易于使用的形式来呈现这些数据仍是一个挑战[3] - 需要确保各系统所使用的术语和语义的标准统一[3] 科技在监测体系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为气候与健康相关监测体系完善提供机遇[3] -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平台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决策[3] 中国的进展 - 中国即将实施的新《传染病防治法》对改进传染病预防监测预警报告制度进行了系统规定[4] - 中国已开发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并投资于绿色卫生基础设施[5] - 中国发布的《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为多部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平台[5] 全球卫生筹资和气候融资 - 多边气候融资中用于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资金比例不足1%[6] - 全球气候融资中的更多资金应支持四个健康领域包括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开发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卫生人才能力建设和加速清洁能源转型[6]
小流域治理也不能忘了防洪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4:42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汛期防洪工作 当前存在的问题 - 个别地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忽视汛期防洪工作 不认真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修复 不建设防范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 [1] - 随意改变河道形状及水流状态 在河道上、急流处建设影响泄洪的旅游设施 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1] 汛期防洪的重要性 - 汛期防洪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治理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1] - 必须将汛期防洪纳入整体规划 并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 [1] 综合治理措施 - 汛期防洪应与水利执法、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有机结合 [1] - 依法打击破坏河道稳定的行为 确保流域行洪通畅安全 [1] - 营造护坡林带稳固山体 减缓地表径流 修建蓄水池和小型水库调节洪峰 储存雨水资源 [1] - 结合植被恢复、土地整治等手段 降低洪水风险 增强流域调蓄能力和生态韧性 [1] 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 小流域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不均 降雨后汇流速度快 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 应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水文资料 因地制宜布设排水沟渠、拦洪堤坝、导流渠等设施 [2] - 在城镇等沿岸重要保护目标附近修建淤地坝、沉沙塘 拦截山洪泥沙 稳固河床 [2] 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 - 加快建立和完善雨情、水情、灾情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提高信息采集、传输与分析时效性 [2] - 加强应急演练和公众防灾意识教育 提升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2] 制度与科技支撑 - 建立健全小流域管理的法规体系和责任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主体的防洪职责 [3] -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提升防洪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3] - 对重点区域、关键节点进行动态监控和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并整治潜在隐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