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驱动

搜索文档
记者观察:供给过剩、场景缺失,海量数据如何突破供需脱节困局?|一探
第一财经· 2025-09-03 09:19
行业政策与技术发展 - 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推进 数据产业迎来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双重利好 [1] - 未来场景驱动成为共识 数据将从沉睡资源变为流动价值 真正支撑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 [1] 行业发展瓶颈 - 数据缺场景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1] - 数据本身不是资产 只有融入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转化为真正价值 [1] 解决方案与路径 - 通过打造可复制案例 推动技术业务共创 构建安全可信环境激活存量数据价值 [1] - 解决方案能催生更多新场景新业态 [1]
「中国式方案」点亮AI黄金时代|36氪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核心看点剧透
36氪· 2025-08-22 21:47
中国式AI方案的核心特征 - 中国AI产业以场景化应用为载体 以全域大模型技术迭代为核心支撑 重构全球AI发展格局[2] - 形成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反哺完整闭环 以场景需求驱动技术迭代 用规模化应用赋能千行百业[2] - 实现从底层算法创新到大模型突破 终端应用场景化落地 硬件生态国产化替代的全栈技术突破[13] AI具身化基石构建 - 智能终端与机器人成为硬件革新关键突破口 中国在智能终端市场蓬勃发展 机器人技术全球竞争中崭露头角[4] - 联想百应智能体升级为L3级AI服务智能体 为中小企业提供营销开源 办公增效 IT降本全智能一站式服务[4] - AI+AR眼镜面临显示效果 交互方式 内容生态等技术突破点 需解决商业化难题[5] - 工业机器人通过智能感知与决策保障生产安全 新安全技术相比传统措施更具优势[5]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需跨越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鸿沟 中国推动其商业化进程[5] - 自主机器人需突破零售 工业 服务领域场景壁垒 实现从单一场景走向全域覆盖[5]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 无问芯穹聚焦AI时代基础设施建设 涵盖算力调度到数据底座搭建 为技术落地提供稳定支撑[6] - 圆桌讨论探讨软件与硬件何为未来核心驱动力 涉及底层技术 大模型狂热 垂直场景破局等热点[6] 行业应用落地实践 - AI在人力资源领域重塑招聘全流程 实现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8] - 脑机接口技术改变未来医疗模式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8] - AI重构商业内容创作 传播与营销逻辑 带来精准用户洞察与高商业转化率[8] - AI助理实现办公场景文档创作 数据处理 会议协作智能化[8] - AI Agent 2025大赛激发创新活力 挖掘潜力应用与人才 推动技术发展与落地[9] - AI Agent助力企业精准碳管理 降低碳排放 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9] - AI打破汽车金融传统模式 构建更高效服务生态 解决风控 用户服务 流程优化等痛点[9] 生态平台与行业活动 - 36氪携手70余家企业通过AI Partner大会 具身智能大会等平台探索AI赛道突围路径[11] - 2025年将持续打造AI行业超级影响力阵地 实现技术与场景对接 产业需求与创新资源匹配[11]
“算力+场景”双驱动 郑州将发力AI新赛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7 14:34
郑州人工智能政策核心内容 - 郑州发布《郑州市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场景驱动为核心逻辑,提出两步走目标:到2025年建成10个创新平台、20个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规模分别超350亿元和2000亿元;到2027年建成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1] - 政策重点任务包括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工业、农业、文旅等八大领域的深度应用,并明确推进路径 [1] - 该政策是国内首个以"人工智能+场景"和"场景+人工智能"双向互促为路径的地市级专项政策 [2] 郑州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劣势 - 劣势:在中国人工智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24位,中部六省中落后于武汉、合肥、长沙,企业实力、创新水平、资金支撑较弱 [3] - 优势:依托河南人口及制造业基础,拥有367个工业细分行业和丰富数据资源,可提供多样化应用场景 [3][4] - 郑州通过跨区域合作建设"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5G基站数量达每万人41.34个(全国第六),互联网时延表现居全国前列 [7] 算力与基础设施建设 - 郑州计划加快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探索全市算力调度平台,加强公共数据治理与授权运营 [7] - 政策明确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基础,郑州已布局跨区域算力网络 [5][6] 外部经验借鉴 - 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促进机构,两年服务企业超1000家,挖掘场景需求600个,促成合作70项 [8] - 成都设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组建产业链专项工作小组,整合全市创新资源 [8]
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科技镇长团跑出产学研融合“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6-10 05:35
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成果 - 由6名"双一流"高校专家组成的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余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多名[1] - 创新"人才+项目+产业"三维联动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1] - 科技镇长团入驻以来带动园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2] 技术转化与产业合作 - 吴日铭教授促成新城杭集高新区与中数复兴智能科技公司达成模具智能化升级合作,其智能设计系统可提升行业30%的设计效率[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派20余人走进企业,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良性循环[1] - 电子科技大学与扬州未来产业联合研究院共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预计3年内孵化3-5家高新技术企业[1] - 闵锐教授团队提出的"场景驱动"研发模式可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0%以上[1] 新兴产业培育 - 刘霖教授团队在低空经济领域达成深度合作,优先转化无人机导航系统等专利[1] - 新城已形成"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创新联合体,加速构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生态[2] -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低空经济等领域,创新成果持续转化[2] 人才培养与引进 - 倪中新教授创新"场景化引才"模式,组织新城代表参观上海IC芯片实训中心等重点平台[1] - 推动华东航空谷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定制航空科技专项课程,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1] - 科技镇长团深度参与国网双创科技园、数据产业园等五大专班建设,形成全链条服务机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