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联合体
搜索文档
周红波会见贺利氏集团高管一行
南京日报· 2025-10-18 09:57
公司动态 - 贺利氏集团贵金属业务板块执行董事及贵金属集团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梅茨格一行会见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 [1] - 公司近年来深耕南京,持续推动增资扩产和技改升级 [1] - 公司在资源循环利用和开拓新兴市场方面取得新进展 [1] 战略合作 - 双方将围绕新材料和氢能领域打造创新联合体 [1] - 计划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产业生态,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1] - 合作旨在带动更多优质资源、新兴业务和上下游企业布局南京 [1]
粤改粤好!广东基层改革7大领域出实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2:44
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 广州医疗"五通"政策有效破解跨境就医难题 [3] - 深圳"跨境金融"举措显著提升资金流动效率 [3] - 珠海实施"技能互认"制度促进人才更自由就业 [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广州基础研究新模式实现财政资金放大超8.4倍 [6] - 东莞组建"头部企业+中小微"创新联合体推动协同技术攻关 [6] - 揭阳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6] 产业帮扶与区域协同 - 深圳帮扶潮州升级卫浴产业,解决"缺技术、缺市场"核心难题 [10] - 佛山与高州共建产业园,推动高州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 [10] - 结对帮扶机制促进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10] 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整合 - 高州创新"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整合零散耕地和建设用地 [13] - 该模式为村集体带来预期年增收70万元,提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13] - 高州融资16.8亿元投入重点项目,为县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6] - 陆河推出"服装贷"、建设"卫星工厂",新增带动1.4万人就业 [16] - 开平通过整合国资,两年内资产增长超过60% [16] 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 - 荔湾探索无物业小区自治模式改善社区管理 [20] - 花都"强活稳"医改实现"小病不出村"的基层医疗服务目标 [20] - 清远清新构建15分钟养老圈,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20]
【商洛】企业来了“科技副总”
陕西日报· 2025-09-29 06:42
文章核心观点 - 商洛市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 旨在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通道 解决企业研发人才短缺和创新链受阻问题 [1][2][3] 校企合作模式转变 -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为“一个项目、一笔经费、一纸协议”的松散模式 项目结束合作即中断 [2] - “科技副总”机制打破传统 要求博士人才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技术研发和战略规划 推动共建创新联合体 [3] - 商洛市构建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 采取“政策打包+捆绑使用+精准滴灌”模式提供弹性科研经费 并签订四方协议明确职责 [3] 企业技术研发成果 - 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牵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攻克石英砂岩制备高纯石英砂关键工艺 申请专利3项 开发出高纯石英砂、白炭黑等新品 [4] - 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解决电源适配器智能外观检测技术难题 其“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及其充电方法”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5] - 陕西迈思普电气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联合策划的数字电源控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入选2024年省级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 带动周边3家配套企业协同升级 [5] - 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研发板栗脱壳护色、低温锁鲜技术 开发出板栗啤酒、板栗酥等16种新产品 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户增收 [6] 研发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 “科技副总”改变企业研发模式 从过去购买专利和项目合作 转变为围绕需求进行联合研发、设计、生产 使产品更易落地 [8] - 推动校企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例如建立“双导师”机制 本科生在企业开展课题研究 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课堂 [8] - 首批15名“科技副总”已协助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7项 申请专利20件 [6] 区域产业影响 - 借助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 商洛市科技型企业数量年均增长46% [2] - “科技副总”不仅帮助单个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5]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联合体观察|苏大维格:高效协同助推新型显示前沿成果加速涌现
新华财经· 2025-09-26 17:05
创新联合体机制与战略定位 - 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深度融合、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制 深度契合技术创新"跨产业 多领域交叉"特征 显著提升重大研究成果产出效率与创新技术商业化转化效能[1] - 苏州工业园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 引导建设"利益融合 要素融通 能力融汇"的创新联合体 为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支撑[1] - 苏大维格牵头成立新型显示联合体 联合12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 瞄准微纳结构功能化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共建共享创新载体平台 推进成果转移转化[5]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全球首次推出30°视场角虚实融合空间显示装置 无需外部设备即可裸眼观看高分辨率影像并与现实物体实时交互 攻克传统显示技术无法实现真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合的难题[3] - 依托大幅面衍射光波导器件 实现通透自然 虚实融合的空间显示效果[3] - 推出米级幅面超低阻高透柔性电极 单层多功能光电集成膜 落地转化为86吋广视角电容触控sensor(ADW)和防眩光触控一体化模组(OFS)[9] - 平面光子器件在全球笔记本显示屏市场份额达33% 成为华为墨水屏前置光子照明模组独家供应商 并应用于宝马X3系列车型导光装饰系统[13] - 立体图像印材与中华香烟 熊猫 高露洁 花西子等著名产品包装合作[13] 产学研协同模式 - 建立"以联合体为主体 高校人才深度融合"合作模式 结合成员需求开展专题培训课程 对接十余名高层次海外博士 其中9人联合申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6] - 启动2023-2025年本硕生培养实习工作 通过产教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融合[6] - 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学科人才 研发试验条件 分析检测设施和项目管理支持 企业提供运行机制 场地 资金 研发人员和中试条件等研发与应用支撑[5] - 研究生借助企业场地开展微纳原理验证与机理研究 工程化技术处理由企业自研团队负责 双方人员协作 成果共享 专利与论文联合署名[5] 跨机构研发合作与平台建设 - 苏州大学 苏大维格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同针对跨尺度光子制造技术开展深度研究 系统研究超构表面多维矢量光场调控机理和构建方法 成功申请江苏省基础研究项目[7] - 三方分工明确:苏州大学聚焦基础研究 攻克多维矢量结构光场实时生成及调控机制 苏大维格侧重技术转化与制造应用 承担数字化多维矢量结构光场直写光刻技术研制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主攻算法 开发高性能矢量场信息编码算法[7] - 联合共建维格研究院 打造微纳光制造平台 融合算法与智能计算 3D全景光刻技术和纳米压印技术 建立从样品样机研究到工程化验证的全链条流程[8] - 平台为先进材料与功能器件的设计验证 中试及绿色制造提供核心支撑 专注开展先进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前沿探索 技术创新及工程化研究[8] 市场化应用与产业生态 -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落地虚实融合透明空间显示悬空成像打卡装置 实现裸眼3D动态场景呈现 融合北寺塔实景与数字影像[11] - 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研发亚纳米精度光刻技术 开发提升太阳能效率的节能材料 加码空间感知技术实现轻量化无人机镜头等产品突破[13] - 企业提供需求牵引 高校提供人才资源和创新支撑 通过重大科研项目与平台培育推动前期技术向目标产品孵化 改变"先有成果再找转化"路径[13] - 政府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苏州国际科技园持续推进应用场景落地 为企业提供"看得见 摸得着"的应用场景[14] - 园区举办新型显示产业融合对接活动 促进上下游企业精准合作 吸引优质项目与资源落地 助力产业向高端化 集群化发展[14] 区域创新体系发展 - 苏州工业园区共立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1家 江苏省创新联合体4家(占全省16%) 苏州市创新联合体28家(占全市近30%)[15] - 园区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 组建体系化 任务型的创新合作组织与利益共同体[15]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联合体观察|华兴源创:“组团”激发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创新动能
新华财经· 2025-09-19 15:52
创新联合体机制 - 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深度融合、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制 深度契合技术创新"跨产业、多领域交叉"特征 显著提升重大研究成果产出效率与创新技术商业化转化效能 [1] - 苏州工业园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 引导建设"利益融合、要素融通、能力融汇"的创新联合体 为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有力支撑 [1] - 华兴源创牵头成立苏州市超大规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与量产技术创新联合体 联合国内12家集成电路测试领域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高校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共融共舞 加速高端数字和数模混合芯片测试技术突破 [1] 公司发展历程与技术突破 - 华兴源创从成立初期承接维修边缘业务 逐步成长为全球工业自动检测设备与整线检测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 实现从"0"到"1"的自主创新 [2] - 研发纯国产芯片检查机 联合国内37家国产芯片厂商 采用82种共1661颗全国产物料 历经4年攻关实现技术落地 可用于下一代微显示屏幕测试 [2] - 高端半导体检测领域存在技术挑战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级 测试设备规模约80亿美元 SOC芯片测试设备占比达58% 但技术长期被美日企业垄断 [2] 联合体组建与产业链协同 - 华兴源创联合安测半导体、诺存微电子等6家单位成立创新联合体 2024年扩充至12家成员单位 持续完善协同网络 [3] - 联合体重点考量集成电路测试产业链完整性 覆盖原材料供应、芯片设计、制造、测试设备研发到测试服务的全链条协同创新 有效打通创新堵点 [3] - 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超200家芯片领域核心企业 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 以"设备、材料、软件"为支撑的芯片产业链 [3] 协同运行机制与人才培育 - 联合体建立"共享成果、共赢未来"共识 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 大幅减少沟通对接成本 [6] - 成员单位共同搭建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编写教材如《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与测试实践》 培育实战型行业人才 [6] - 组织工程师参加专题培训 如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举办的V93K测试平台使用培训 提升解决验证测试和量产程序导入问题的能力 [6] 政府支持与资本投入 - 苏州工业园区探索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培育库" 通过国有投资基金引导 吸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金融资本投入 提供债权融资和股权投资支持 [7] - 园区定期举办创新联合体开放日、揭榜挂帅、供需对接等活动 方便企业学习先进运行经验并精准匹配资源 [7] - 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创新实践取得成效 通过"设备租赁+技术共享"的IDM模式 研发成本下降40% 器件良品率提升至92% [7] 技术攻关与成果产出 - 联合体构建"需求—攻关—验证"协同闭环 诺存提出DSP芯片测试需求 华兴源创开发专用测试程序并与国外平台比对分析 安测开展验证精准定位问题点 [8] - 在数字、模拟、射频等高速高频高精度信号板卡领域积累多项核心技术 推出基于PXIe架构的Sub-6G射频专用测试机 成为国内率先自主研发Sub-6G射频矢量信号收发板卡的厂商 [8] - 华兴源创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技术支持 如为诺存提供芯片性能测试支持 联合安测打造1.1万平方米半导体中试平台 解决试生产难题 [9] - 联合体累计申请专利36件 授权专利16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件 软件著作权登记2件 企业标准1件 [9]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 苏州工业园区共立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1家 江苏省创新联合体4家(占全省16%) 苏州市创新联合体28家(占全市近30%) [10] - 园区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合作组织与利益共同体 [10]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联合体观察|沛嘉医疗:生态融合助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突围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8 14:38
创新联合体机制 - 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深度融合、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制 深度契合技术创新"跨产业、多领域交叉"特征 显著提升重大研究成果产出效率与创新技术商业化转化效能[1] - 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由沛嘉医疗牵头组建 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创新型企业参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孵化器培育+投资基金支持"运行模式 打造集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引进与临床医学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创新生态[1] 空间集聚与资源整合 - 沛嘉医疗全球总部基地占地约6.7万平方米 集研发、生产、行政办公、医生培训与产品展示于一体 成为区域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突围的重要引擎[2] - 创新联合体统筹技术、设备、空间等核心要素 打造6个高水平创新载体 包括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 - 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 2024年产值达1655亿元 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强劲[6] 企业成长与技术积累 - 沛嘉医疗自2013年扎根园区 已成为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和脑血管介入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是园区培育出的首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3] - 截至今年8月 该公司拥有25款上市产品 10余款在研产品 5款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3] 协同攻关体系 - 创新联合体联合加奇生物、苏州思萃介入医疗技术研究所、智纤科技、沛心科技、复旦大学、独墅湖医院等 围绕生物医用材料、医疗智能诊断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与国产替代[3] - 建立多方协同的需求挖掘机制 面向联合体成员单位征集近2-3年需要外部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并给予资助 首批成功征集到涉及神经介入新产品、静脉瓣及高分子编织材料等方面的7项需求[9] 创新成果与突破 - "用于心脏瓣膜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纳米纤维仿生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成功入选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二批)入围单位名单 采用非生物源、无机高分子材料制造出能完美模拟人体自体瓣叶各层材料功能的瓣膜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且预期使用寿命远高于生物源瓣膜材料[7] - 成立两年多来 创新联合体获批1个新产品 产出2项新材料 制定3个企业标准 获得4项著作权 投资5家创新企业 孵化6个项目 建设6个创新载体平台 引进7名人才 申请专利35项 目前已投入超1亿元[10] 人才集聚与平台建设 - 创新联合体面向全球联合招引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4年9月征集发布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 广泛吸纳生产、数据分析、品控、工艺开发等各环节的行业精英[8] - 组建专家委员会 6名产业界、高校和医院的专家受聘为联合体专家委员会成员 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支持[8] - 通过开展交流对接会、企业标杆游学、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前沿技术共享与产业创新发展 2024年7月举办江苏省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链交流对接暨走进"沛嘉"标杆游学活动 8月举办联合体开放日活动 11月举办第一届人工心脏瓣膜仿真与测试研讨会[9] 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 - 创新联合体采用"产业资本+孵化器+链主赋能"模式 为企业提供涵盖孵化指导、技术支持、投融资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生态体系[12] - 嘉胜基金由沛嘉医疗成立 初始规模6000万元 用于投资早期孵化项目 今年3月沛嘉医疗与园丰资本达成1.5亿元基金募集合作意向 重点投向结构性心脏病、神经介入及高端医疗器械赛道[12] - 苏州思萃介入研究所坚持"市场化+赋能型"投资策略 深度参与被投企业运营 提供技术、管理及产业链资源支持 加速创新项目孵化与商业化进程[13] 区域创新体系发展 - 园区共立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1家 江苏省创新联合体4家(占全省16%) 苏州市创新联合体28家(占全市近30%)[14] - 园区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14]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15: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央企将努力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9-17 14:56
国资央企科技创新战略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通从科技攻关到产业化的卡点堵点,构建"创新-产业-创新"良性循环 [1] 技术突破工作 - 聚焦"从0到1"的技术突破,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材料和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急需紧缺技术,有效弥补产业短板 [1] - 积极参与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推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 [1] - 8家转制院所探索组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以掌握更多产业底层技术和根技术,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底座" [1] 成果转化工作 - 聚焦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开放中试平台134个、服务项目291项以促进资源共享 [2] - 中央企业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在要素共投、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等方面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从"攻出来"到"用起来" [2] 产业化应用工作 - 聚焦从"100到N"的产业化,主动向社会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建立采购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的"绿色通道" [3] -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推动785项成果在6000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落地,合同总额超过2000亿元 [3] - 牵头成立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与高校院所和民营企业深入合作,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3] 未来规划方向 - 国资央企将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以更大力度承接各类创新主体成果,发挥链长企业和应用场景双牵引作用 [3] - 计划在源头供给、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等全链条发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3]
“十四五”以来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3:41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去年达1.1万亿元[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去年接近1000亿元投入基础研究[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1] - 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1] 创新效能与成果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2]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攻关[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2] -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4]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注资[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3] - 对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3] 重大工程与战略成果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4] - 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推动产业安全发展[4]
推出六大方面20项措施,山东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8-28 10:53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山东省14部门联合推出6方面20项措施 旨在通过智能建造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1] - 政策覆盖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拓展、标准体系健全、全流程管理、人才建设及发展环境优化 [1] 产业集群与资金支持 - 将智能建造纳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 对符合条件的链主企业优先授予"齐鲁建造"品牌标识 [3] - 打造数字设计、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等特色集聚区 依托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优质项目 [3] 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 支持建筑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 [4] - 新出让地块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项目需在建设条件中应用智能建造技术 [4] - 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纳入工程评优评奖评价 相关装备软件纳入首台套首版次征集范围 [4] 试点扩展与激励措施 - 在现有试点城市基础上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 鼓励市县企业项目申请省级试点 [4] - 对取得明显成效的试点企业和项目在工程评优评奖及信用评价中给予激励 [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择优给予资金奖励 [5] - 支持设立专家和技能大师工作站 提供平台资金与绩效奖补推动技术攻关 [5] 施工模式与成本优化 - 在高强度高重复性高风险场景推行人机协同施工 实现从"多人一机"向"一人多机"转变 [6] - 支持企业培育新型技术工人 可申请降低意外伤害保险基础费率以降低经营成本 [6] 财税与资金保障 - 将智能建造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 通过技改专项贷贴息、设备更新补贴、股权投资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 [7] - 企业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可抵免企业所得税 [7] 标准体系与行业推广 - 针对机器人施工大型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制定计算规则 加强造价信息供给发布 [7] - 加大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宣传 突出其在提升品质保障安全降低成本和环保方面的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