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能为成都带来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24 21:20
▲"投成都"未来产业投资联盟正式成立 首只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 是什么? "选择成都,就是投资未来。" "未来产业基金所形成的强大'引力场',将形成跨区域辐射效应,链接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重点支持'硬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 用,推动颠覆性创新项目在成都形成示范产业集群。"…… 7月24日,一场以"到成都·投未来"为主题的成都未来产业基金发布及产业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现场重磅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 金,标志着成都政府投资基金2.0时代全面开启。 这只锚定"硬科技"赛道的未来产业基金,究竟因何而设立?它将为成都带来什么?其运作模式又该如何理解? 现场,成都正式发布首只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规模2600亿元。据介绍,该基金将通过财政资金与专项债券的引导,带动金融资本、社会 资本共同形成"千亿级基金集群"。 换言之,这只未来产业基金涵盖"天使+创投"基金集群,其依托成都产投集团"产业性基金"、交子金控集团"功能性基金"定位,由成都科创投集团、成都金 控产业引导基金公司进行管理。 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分设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重点瞄准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 ...
广州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流会成功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7-18 19:33
政策支持与实施 - 广州市推出《广州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简称"并购重组十条"),旨在激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并支持其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1] - 广州市委金融办加强与广东证监局、证券交易所、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联动,举办政策宣讲会、培训交流会及路演活动,并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沟通争取并购支持 [1] - 相关部门梳理市属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情况及11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的龙头企业名单,对拟上市、并购重组意向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1] 并购重组进展 - 广州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38家,总市值约3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完成10笔产业并购竞买项目,金额超57亿元 [2] - 去年以来超50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产业整合类并购重组事项 [2] - 广州市推动组建总规模达130亿元的产业发展并购基金及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为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服务 [1] 未来规划 - 广州市委金融办将联合国资及产业部门、各区政府、广东证监局及市场服务机构,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并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 [2] - 以"产业导入+资本增值"双轮驱动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重点支持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融合创新15条”出台 最高支持2亿元
苏州日报· 2025-07-11 08:16
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 争取建设牵头类全国、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2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深化校地联动发展机制 [2] - 对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市基础研究(学科)项目、市基础研究试点单位给予最高500万元、6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2] - 组织实施全球"揭榜挂帅",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 对新获批的苏州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3000万元支持 [2] - 对"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2] - 建立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给予50万元支持并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 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 - 对制造业企业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增资扩产或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5%给予奖励 [3] - 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制造业培育体系,对新获评的服务业领军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3] - 坚持"核心产业+"理念,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强化与国家、省联动,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新联合基金 [3] - 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融合发展,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3] - 对高新园区新纳入国家级新赛道培育库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3]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 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并给予集成支持,对其新建的全球研发中心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4] -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攻关任务,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4] - 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4] - 实施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创新专项,对新获批的外资研究院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4] - 每年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的市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数不低于总立项数的90% [4] - 实施"科创指数惠",集成惠企政策给予最高3000万元政策性奖补 [4]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 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建设,打造高校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引育孵化集成式转移转化平台 [5]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5] - 建设"苏创荟"智能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天候一键式实现信息畅通 [5] - 布局建设苏州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并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5] - 鼓励"校企双聘",支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兼职"产业教授" [5]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先使用后付费"苏转保"专项保险产品,对企业投保费用给予最高30万元支持 [5] - 推广S-Lake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模式,鼓励优质企业、创投机构与政府共设专项"资金池" [5] 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生态 - 推出"科创指数"投、贷、保、担联动融资新模式,对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所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 [6] - 支持企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每项给予50万元支持 [6] - 加强PCT国际专利布局,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最高250万元一次性奖励 [6] - 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计划项目,每项给予100万元支持 [6] - 对新获批国家、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万元支持 [6] - 加快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建设支持 [6][7] - 支持建设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7]
16家“川字号”中试平台入选
四川日报· 2025-06-29 04:57
中试平台入选情况 - 四川16家平台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数量居全国第五 西部第一 [1] - 入选平台主要分布在原材料工业 消费品工业 装备制造 信息技术 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 [1][3] - 平台建设总投资超过43亿元 [1] 平台服务功能 - 服务功能涵盖技术验证与工艺开发 产品性能测试与改进 工程化服务 合规性与认证支持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及其他增值服务 [1] - 成都菲斯特科技中试平台提供微细结构光学材料及器件产品的概念验证服务 中试熟化等服务 [1] - 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中试平台实现氢电互融绿色能源多级供应及核心装备验证 [1] 技术优势 - 成都菲斯特科技是全球少数掌握超大尺寸菲涅尔透镜制造技术的企业 [1] - 该平台基于超精密微纳工艺核心技术进行光学投影屏幕类 光学膜材类等中试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 [1] 未来规划 - 将紧扣六大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 [2][3] - 完善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机制 [2][3]
科技日报:第二届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6-21 15:39
大赛概况 - 第二届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于6月1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启动 [1] - 主题为"支点聚势突破 创新引领未来",旨在挖掘培育前瞻性未来产业项目 [3] - 首次与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合作,聚焦硬核科技水平 [3] 赛事领域与目标 - 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领域征集项目 [3] - 推动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 [3] 支持措施 - 成立"未来Π"创业项目成长加速营,提供专业培训和导师指导 [4] - 设立人才培育基地,首期训练营以首届大赛选手为主 [4] - 在首届10亿元大赛基金基础上,新增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支持 [4] 参与方式 - 参赛项目不限地域,需具备相关专利或技术成果 [5] - 通过大赛官网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中旬 [5] 主办单位 - 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工商联、科技创新局、经信局及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联合主办 [5] - 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多家单位协同参与 [5] 活动亮点 -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强调未来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3] - 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唐明教授作《当"未来"遇见未来》主旨演讲 [3] - 首届银奖得主周颖分享参赛经验,学生团队展示前沿技术成果 [3]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6-17 16:20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超80% [2] - 会议将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列为2025年国企改革核心任务 [2] - 招商局集团、中国电科等6家单位现场交流,中国石油等17家单位书面交流 [2] 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部署 - 要求国资国企完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制,避免"内卷式"竞争和盲目多元化 [4] - 强调规划引领,衔接国家战略制定"十五五"规划,强化产业优势布局 [4] - 加大增量投入,规范发展天使/风险/股权投资,引导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 [4] - 重视重组并购后的整合融合,建立适应战新产业特点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 [6] - 给予新技术成长包容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6]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应用AI、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 [8] - 边远地区需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用好国家"两重""两新"政策 [8] - 利用AI改造苦脏险累岗位,消除安全隐患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8] - 注重产业链韧性安全,突出国内大循环,开放高价值应用场景促进技术落地 [8] 创新激励机制改革 - 推行分类评价和长周期激励机制,建立场景化合规免责机制 [10] - 薪酬分配向科研人员倾斜,关键岗位采用市场化薪酬体系 [10] - 中长期激励以增量为主,建立回溯机制并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10] - 细化免责条款强化与纪检监察等机构协调,保障科研人员创新预期 [10]
多部门加力部署,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第一财经· 2025-06-16 19:56
政策部署与高层表态 - 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 强调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破解转化瓶颈 [1] - 工信部 国资委等部门密集部署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旨在统筹创新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1] - 李强总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需经历技术研发 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环节 需聚焦关键着力打通堵点断点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转化源头需优化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增强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契合度 [2] - 转化对接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产学研合作 [2] - 转化应用需用好首台套政策 推动自主技术产品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2] - 国资委提出优化科技成果披露 评价 交易机制 畅通企业内部转化通道 实施应用拓展工程 [2] 中试平台建设与布局 - 工信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涵盖原材料工业(79家) 消费品工业(62家) 装备制造(60家)等六大领域 [3] -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 计划到2027年培育省部级平台 认定国家级平台 推动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 [3] - 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 强化技术熟化 工程化放大功能 为高校院所 中小企业提供验证服务 [3] 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措施 - 工信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 聚焦先进制造 新材料领域 通过中试熟化等途径加快转化 [4] - 发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将孵化器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 推动从量增向质提转变 [5] - 全国现有孵化机构1.6万家 培育大量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 管理办法旨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5]
上海:加大重点行业中试服务供给
快讯· 2025-06-11 14:24
上海市中试平台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在重点产业领域建成20家左右市级中试平台 [1] - 争创3家国家级中试平台 [1] - 中试服务体系综合性和专业化水平提升 [1] - 中试产业生态更加健全 [1] - 中试对产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1] 重点行业中试服务供给方向 - 集成电路、大飞机、燃气轮机、工业母机等领域提升测试评价、适配验证等服务供给能力 [1] - 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模型训练、评估验证、应用赋能中试平台 [1] - 新材料、生物制造领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工艺包和成套设备 [1] - 发展合同研发外包等模式 [1] 未来产业领域发展措施 - 促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 [1] - 缩短中试熟化周期 [1] - 补齐工程化到产业化的缺失环节 [1]
人民时评: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快讯· 2025-06-11 08:00
未来产业发展 - 资本需要耐心陪伴科创企业成长,共同成为"长跑搭档",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助力未来产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1] - 2025中国科幻大会展示了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外骨骼穿戴设备等未来科技场景,体现未来产业的无限潜力 [1] -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的同时,布局未来产业是塑造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 [1] 科技创新应用 - 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交互、外骨骼穿戴技术等创新应用已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1]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人民时评) ——从展会感受中国经济脉动①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1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展示应用潜力,具身智能成为未来产业新赛道[2] - 飞轮储能系统、朱雀二号火箭、生物制造等技术突破推动储能、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0到1发展[3] - 安徽合肥聚集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4]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 前沿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代表国际竞争制高点[2] - 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化应用是形成全球竞争护城河的关键,决定产品话语权与产业定义权[3] - 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外骨骼等科幻场景正在加速商业化落地[5] 产业生态与要素支持 - 政府引导基金、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及金融机构支持为未来产业提供资金活水[5] - 技术转化需搭建平台促进"书架"与"货架"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向新产品新产业的转化[4] - 协同攻关机制帮助解决卡脖子难题,加速技术路线验证与产业化进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