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治疗
搜索文档
别数羊了,到底怎样才能睡个好觉?
虎嗅· 2025-10-13 19:04
睡眠的核心功能 - 睡眠是维持生命延续的基石,对生存至关重要[1][7] - 促进儿童神经发育和生长素分泌,对长智商和身高特别重要[2] - 帮助恢复日间消耗的体力[3] - 清除白天细胞间隙的代谢废物[4] - 通过整理记忆碎片巩固记忆,对认知功能维持非常重要[4] - 对免疫功能非常重要,睡眠不足易导致感冒生病[5] 睡眠需求与个体差异 - 存在清晨型、夜晚型和中间型等不同睡眠类型,年轻人倾向于晚睡晚起[13] - 判断睡眠是否充足需根据自然醒后的白天精力状况、情绪稳定性和大脑反应速度[11] - 年轻人相对健康的睡眠时间为晚上11点左右到早上7点左右[14] - 不推荐模仿企业家建议的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间歇式睡眠,会打断睡眠连续性导致认知功能减退[8] - 大数据显示睡得太多和太少都会增加全因死亡率,睡太多增加痴呆和脑血管意外风险[19] 失眠的定义与诊断 - 失眠症状指有条件有机会但睡不着、睡得浅或没有恢复感,慢性失眠障碍需每周超过三天、持续超过三个月并带来功能损害[12] - 采用"三三"原则诊断,躺下超过30分钟未睡着为入睡困难,夜间醒来超过30分钟不能再次入睡或醒来3次及以上为睡眠维持困难[12] - 睡眠能力反映机体衰老程度,上了年纪的人因睡眠能力下降就诊最多[16] 睡眠结构与质量 - 睡眠由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和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组成,非快速眼动睡眠又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29][30] - 深睡眠占整夜睡眠15%左右,对恢复体力非常重要,成人7小时睡眠中深睡眠在60分钟到90分钟之间可接受,低于60分钟则太少[30][33] - 睡眠呈周期性,成人每个周期约90分钟,正常由上半夜深睡眠多过渡到下半夜REM睡眠多[33] - 睡够8小时仍觉疲劳的主要原因是睡眠质量不好,睡眠结构不正常,缺乏深睡眠或REM睡眠[29][31] 睡眠障碍与相关疾病 - 嗜睡障碍如发作性睡病属于罕见病,是觉醒系统出问题,患者不能抵抗睡意,在开车走路时可能突然发作,非常危险[17] - 睡眠呼吸问题需关注打呼噜时突然停顿达一分钟以上或出现憋气,尤其肥胖、高血压、脖子短的中年男性及老年人风险较大[34][35] 助眠方法与误区 -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法,推荐等级在药物之前,其中刺激控制原则建议睡不着时离开床,直到有睡意再回床[44] - 酒精作为中枢神经抑制剂会降低睡眠质量,长期饮酒引起顽固性失眠,甚至产生幻觉或痴呆,不主张用于助眠[39][41] - 牛奶因γ-氨基丁酸含量低,需喝两升才可能达到助眠效果,更多是心理暗示和安慰剂效应,适当进食缓解饥饿感有助于睡眠[37] - 白噪音对部分人有用,但声音敏感者可能难以忍受,数羊效果有限,放松训练如呼吸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正念更有帮助[42][47][48] 特殊人群与睡眠习惯 - 学龄前孩子需要午睡,成年人原则上不需要午睡,但午睡20分钟左右比较理想,过长会导致大脑处理信息能力需两三个小时恢复[20][21] - 失眠者应限制午睡,白天保持活跃以积累睡眠动力,活动量减少如因病卧床会导致失眠持续[21][22] - 年轻人失眠多与作息习惯相关,如下班后过度娱乐压缩睡眠时间,或行业特性如媒体、医疗导致作息不规律[51] - 创造性工作者大脑活跃度高,存在"关机"困难,即使身体疲劳也难以入睡[52] 健康睡眠建议 -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包括睡觉、起床和饮食规律,每周4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对睡眠非常有益[53] - 不推荐周末过度补觉,以免打乱昼夜节律导致周一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强调吃早饭与健康睡眠相关[54] - 改善睡眠需减少对失眠的恐惧,了解科普知识,睡眠像钟摆有自我恢复倾向,若效果不佳应及早就医[55]
近5成中国成人受失眠困扰,DORA新药能否引领百亿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2:35
睡眠障碍问题现状 -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平均睡眠时长在7.06-7.18小时 [1] - 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高于男性的45.9%,65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最高达73.7% [1] - 失眠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并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降低工作效率 [1] 失眠的临床定义与影响 - 失眠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症状包括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夜间觉醒2次以上、早醒30分钟以上等 [2] - 失眠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且持续3个月以上建议就医,会直接影响日间觉醒状态、诱发疲劳并导致情绪波动与认知记忆受损 [2] 失眠干预与治疗趋势 - 失眠治疗目标已从单纯追求“睡得着”转向“睡得好+白天精神好” [3] -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首选,人工智能远程CBT-I等创新形式正被推动 [3] - 临床用药目标转向追求接近自然睡眠的质量,非药物手段如物理治疗、中医中药可作为补充 [3] 睡眠经济与失眠药物市场规模 - 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达5349.3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长至6586.8亿元 [4] - 中国失眠药物市场规模2021年为122.8亿元,预计2025年达151.2亿元,2030年将达到211.9亿元 [5] 失眠药物研发进展 - 传统抗失眠药物存在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药物依赖等长期风险 [5] -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通过调节食欲素系统实现夜间睡眠改善与日间功能提升的双重突破 [5] - 两款DORA类药物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并进入了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 [6] 行业竞争与市场渠道 - 从传统抗失眠药切换至DORA类药物已成为临床共识,扬子江药业、翰森制药等均已布局DORA类药物研发 [6] - DORA类药物未被列入精神管制药品名单,相关企业正着手布局互联网电商和零售渠道以提升患者获取便利性 [6]
先声药业:未来三年拟投入3000万元 用于睡眠药物的进一步研究
证券日报· 2025-09-22 22:07
药物研发与上市 - 达利雷生由先声药业与瑞士Idorsia公司合作开发 于2025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用于治疗成人失眠症且未被列为精神药品管制[1] - 临床研究显示该药物在改善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时间、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方面表现优异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1] 市场背景与需求 -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 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和早醒[1] - 失眠症状需满足每周出现3次以上且持续3个月以上才建议就医 具体表现为卧床超30分钟无法入睡、夜间觉醒2次以上难再入睡、早醒30分钟以上等[1] 药物特性与优势 - 传统失眠治疗药物如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存在日间嗜睡、认知损伤和药物依赖等副作用[2] - 达利雷生作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代表 半衰期约8小时 可实现夜间安眠且无次日残留效应[2] 研发投入与研究方向 - 先声药业计划三年投入3000万元(每年1000万元)用于达利雷生上市后研究[2][4] - 开放课题包括失眠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亚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2] - 研究涵盖真实世界长期应用、药物桥接切换以及特殊人群(如OSA患者、卒中患者)的临床验证[2][4]
失眠患者迎来新一代创新药,但只有新药还不够
第一财经· 2025-09-15 17:53
药物市场表现与产品定位 - 新型抗失眠药物莱博雷生(商品名:达卫可)在电商平台首发首日售出超过8000盒,远超公司预期 [1] - 该药物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3.7亿美元,居同类产品之首 [1] - 莱博雷生作为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属于全新靶点的创新药,打破了国内失眠治疗领域十多年无创新药上市的局面 [1] - 在日本市场,莱博雷生在助眠药物处方市场的份额已达到40% [3] 药物特性与监管优势 - 莱博雷生属于非镇静类药物,通过抑制食欲素的促觉醒作用诱导睡眠,更趋近生理自然状态,且副作用较少 [3] - 该药是目前唯一未被纳入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管理的主流助眠药,患者获取渠道更多、限制更少 [3] - 药物获批适应症为治疗成人失眠症,特别是针对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 [12] 目标患者群体与临床需求 - 职场精英是目前中国三大主要失眠群体之一,另两大群体分别是老年/慢病人群和青少年 [6] - 临床需求最迫切的患者是已经使用过多种药物、不堪困扰的老患者,他们需要一种具备长期安全性的新药 [10] - 临床用药经验表明,莱博雷生对初诊失眠患者效果最好,但对老患者同样有显著需求 [10] 用药规范与市场教育挑战 - 长期使用传统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药物的患者,突然停药可能引发严重戒断反应和反跳失眠,换用莱博雷生需要逐步替换 [12] - 部分患者存在不遵医嘱、自行换药、随意加减用量或不按疗程服药的问题,易导致耐药、成瘾或其他不良后果 [13] - 长期失眠需要规范管理,建议以三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每月定期复诊并根据症状调整用药剂量 [14] 睡眠健康诊疗体系发展 - 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提出,到2027年,精神专科医院及规模较大的相关医疗机构需普遍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 [15] - 当前睡眠门诊建设面临挑战,包括由哪个科室主导、资源如何整合以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等难题 [15] - 失眠诊疗涉及多学科协同,现有睡眠中心建制形态各异,分属神经内科、精神科、呼吸科或耳鼻喉科等不同科室 [15] 公司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将睡眠健康作为未来业务重点,除已上市的治疗"睡不着"的药物外,还有针对"睡不醒"的新药正在研发中 [17] - 公司计划推动莱博雷生进入医保以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并持续拓展线上线下、院内外市场渠道以提升产品可及性 [18] - 公司欢迎相关企业、协会、科研机构和睡眠门诊开展合作,以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并加强科普宣教 [18]
失眠患者迎来新一代创新药 但只有新药还不够
第一财经· 2025-09-15 08:09
药物市场表现与产品定位 - 新型抗失眠药物莱博雷生(商品名:达卫可)在电商平台首发首日售出超过8000盒,超出公司预期 [1] - 该药物于2024年5月底在中国获批,是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属于全新靶点的创新药 [1] - 2024年莱博雷生全球销售额达3.7亿美元,居同类产品之首 [1] - 在已上市的20多个国家及地区市场反响良好,其中在日本助眠药物处方市场份额达到40% [1] - 国内失眠治疗领域自2007年后长达十多年无创新药上市,2023年上市的一款药物仍属传统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类别 [1] 产品特性与监管优势 - 作为非镇静类药物,莱博雷生通过抑制食欲素的促觉醒作用诱导睡眠,更趋近生理自然状态且副作用较少 [2] - 该药是当前主流助眠药中唯一未被纳入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管理的药物,患者获取渠道更多、限制更少 [2] - 获批适应症为治疗成人失眠症,特别针对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 [10] 目标患者群体与市场需求 - 当前中国存在睡眠困扰的人群数以亿计,意味着十分庞大的潜在市场 [2] - 职场精英是我国三大主要失眠群体之一,另两大群体分别是老年/慢病人群和青少年 [6] - 临床用药经验表明,莱博雷生对初诊失眠患者效果最好,但目前需求最迫切的却是已用过多种药物的老患者 [8] - 该产品一大特点是可长期使用,几乎没有成瘾性,满足了患者对长期安全性新药的需求 [8] 市场推广与未来战略 - 睡眠健康将是公司今后的业务重点,除已上市的治疗"睡不着"的药物,还有针对"睡不醒"的新药正在研发中 [15] - 公司希望推动莱博雷生进入医保以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并持续拓展线上线下、院内外市场渠道以提升产品可及性 [15] - 公司欢迎相关企业、协会、科研机构和睡眠门诊合作,以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并加强科普宣教 [15] 行业诊疗体系现状 - 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通知,提出到2027年精神专科医院及规模较大医疗机构普遍开设睡眠门诊 [14] - 失眠具有多种复杂诱因,睡眠门诊建设需多学科协同,目前各医院睡眠中心建制形态各异 [14] - 完善睡眠障碍诊疗体系面临主导科室确定、资源整合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等诸多挑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