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碳中和

搜索文档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面对“双碳”目标,如何推动技术驱动的工业碳中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7:57
碳中和目标与技术挑战 - 我国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 技术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大障碍之一 50%技术尚未进入应用阶段 低碳燃料和负碳技术成熟度最低 [1] 工业减碳路径与碳价机制 - 工业碳中和技术70%处于示范或实验阶段 工业用电占比较大 钢铁水泥等产品全球占比高 [2] - 技术驱动减碳量到2060年将达40.5% 需持续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化 [2] - 我国70%炼钢产能采用长流程技术 氢能炼钢需解决成本问题 碳价当前10美元 国际达100美元 [4]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至钢铁水泥铝行业 需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 [4] 新能源格局与"一带一路"机遇 - 2040年新能源矿产资源开采量将接近2020年煤炭总量 铜镍等资源分布集中于南美和东南亚 [5] - 风光资源分布均匀但需新技术支撑 能源格局将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5] - 中国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 "新三样"产业成熟且成本低 "一带一路"国家风光资源充足 [6] - "十五五"和"十六五"是解决电网稳定性关键期 中国突破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中小电网 [6]
最新报告:206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将比今年下降约95%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8:17
中国工业碳中和目标与技术路径 - 2060年中国工业碳排放预计降至4.5亿吨,较2025年下降95% [1] - 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氢能替代、CCUS四类技术贡献工业减排近80% [1] - 工业部门2022年碳排放含间接排放接近8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70% [2] 工业碳中和分阶段技术路径 - 2025-2035年:低碳流程技术大规模应用期,聚焦原料替代、废物回收和能效提升 [2] - 2035-2050年:工艺颠覆性技术爆发期,氢能、电气化耦合、清洁电力替代及CCUS技术重构工业体系 [2] - 2050-2060年:碳移除托底技术深度应用期,CCUS技术贡献度达24% [2] 重点行业技术应用与减排目标 钢铁行业 - 2060年粗钢产量预计降至7亿吨,短流程电炉钢、氢冶金、CCUS技术贡献度分别为50%、20%、24% [3] 水泥行业 - 2060年水泥熟料产量降至5亿吨,CCUS技术贡献超50%减排量 [3] 有色行业 - 2060年铝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废铝再生耦合清洁电力贡献50%减排量 [3] 石化与煤化工行业 - 石化行业CCUS技术2060年贡献23%减排量,煤化工行业CCUS普及度达50%-60% [3] 工业数字化与政策支持 - 工业数字化技术2030年渗透率提升至45%以上,2060年减排贡献达7% [3] - 2025-2060年工业碳中和累计投资预计达42万亿元 [5] - 碳市场扩围预计带动2500亿-3500亿元减排投资,2027年覆盖主要工业排放行业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60%-70%低碳技术处于示范或实验阶段,氢能冶金和CCUS面临成本与技术成熟度挑战 [2][4] - 建议通过科技专项加速氢能、电气化、CCUS等技术研发,构建"研发-示范-推广"机制 [4]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灿:工业碳中和攻坚或需50%以上的技术创新,AI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5 18:07
工业碳中和现状与挑战 - 工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阵地,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40%,其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排放的80% [5] - 工业碳中和呈现"先易后难"推进节奏:短期因人口增长放缓、城市化趋稳及技术革新,高耗能产品需求进入下行周期,但长期面临高难度工艺革新与高成本约束 [5] - 破解工业碳中和还需要50%以上的技术创新,传统"单点突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场景,需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8] 工业碳中和四大技术支撑路径 - 全方位推进节能,降低能源强度与需求形成减排合力 [6] - 加快用能结构低碳转型,以电气化、生物燃料等替代化石能源 [6] - 推动工艺流程创新,针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推广生物质工艺与清洁改造等颠覆性技术 [6] - 依托负排放技术兜底,若2050-2060年代仍有残留排放需削减,负排放技术可作为最终解决方案 [6][7] 工业碳中和面临的三大挑战 -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工业技术应用场景差异大(如绿氢成熟度低),需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降低研发成本 [8] - 区域协同不足:新兴产业缺乏协调易引发地方同质化竞争,需强化央地协同形成差异化转型格局 [9][10] - 全链条碳监管缺失:当前监管聚焦生产端,需从产品研发至废旧回收全周期跟踪碳排放 [11]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碳中和的潜力与困境 - 人工智能可推动低碳技术要素升级变革,强化数据要素作用,促进要素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 [14] - 技术落地复杂:低成本减排机会未充分应用,高成本新技术难以落地,需挖掘通用场景与针对性创新 [15] - 公平性问题:AI应用可能加剧马太效应,冲击就业、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需通过转移支付、反垄断监管等机制保障公平 [15] 实践案例与平台建设 - 清华环境学院联合40余家机构打造"天工计划"碳排放数据库,实现知识产权自主可控并接入联合国环境署平台 [15] - 平台通过AI技术对接国际标准,借助大语言模型降低操作门槛,已在北京经开区等园区落地应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