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价
icon
搜索文档
碳价下跌约三成 供需博弈持续升级
金融时报· 2025-07-01 11:11
全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启动四周年 行业扩容落地 方法学完善 市场运行逐渐成熟 [1] - 截至6月27日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 较去年11月高点累计下降约三成 [1] - 碳价下降主因包括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 宽松政策叠加 需求放缓 供给预期增加 [1][2] 碳价下跌原因分析 - 需求端:火电发电量下降导致碳配额需求疲弱 1至4月全国总发电量同比仅增0.1% 明显低于去年同期6.1% [2] - 国际能源市场影响:4月上旬原油价格下降约10美元/桶 天然气价格同步下降 碳价与国际清洁能源价格正相关 [2] - 政策端:2025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同比微增3% 改变市场对碳配额稀缺性预期 [2] - 供给端:部分企业因短期资金紧张卖出CEA变现 CCER启动增加碳配额供给 [4] 碳市场中长期展望 - 业内普遍认为中长期碳价稳中有升概率较大 碳价有序上升是高排放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壮大的内在要求 [5] - 全球主要碳市场对我国市场有溢出效应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起实施 可能拉动我国碳价 [6] - 欧盟碳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 尽管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欧盟碳市场运行近20年 机制成熟 [6][7] 碳市场发展建议 - 建议有序引入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加快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交易规则 [8] - 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 产能过剩严重 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的重点行业 [10] - 协调CEA与CCER的作用边界 明确功能定位和衔接规则 建立规范有效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面对“双碳”目标,如何推动技术驱动的工业碳中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7:57
碳中和目标与技术挑战 - 我国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 技术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大障碍之一 50%技术尚未进入应用阶段 低碳燃料和负碳技术成熟度最低 [1] 工业减碳路径与碳价机制 - 工业碳中和技术70%处于示范或实验阶段 工业用电占比较大 钢铁水泥等产品全球占比高 [2] - 技术驱动减碳量到2060年将达40.5% 需持续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化 [2] - 我国70%炼钢产能采用长流程技术 氢能炼钢需解决成本问题 碳价当前10美元 国际达100美元 [4]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至钢铁水泥铝行业 需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 [4] 新能源格局与"一带一路"机遇 - 2040年新能源矿产资源开采量将接近2020年煤炭总量 铜镍等资源分布集中于南美和东南亚 [5] - 风光资源分布均匀但需新技术支撑 能源格局将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5] - 中国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 "新三样"产业成熟且成本低 "一带一路"国家风光资源充足 [6] - "十五五"和"十六五"是解决电网稳定性关键期 中国突破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中小电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