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源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机器人行业的“Android时刻”?开源鸿蒙机器人操作系统来了
钛媒体APP· 2025-07-29 14:27
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 - AI大模型时代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具身智能已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2] - 深开鸿CEO王成录预测未来十年内物理世界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 [2] - 机器人产业演进路径分为三个阶段:单体智能→群体智能→自组织智能 [3] - 中国机器人公司已超过80万家,其中核心智能机器人企业占比超50% [8] 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 操作系统是机器人产业的"魂",决定智能化水平、协同能力和生态拓展性 [2] - 目前国内机器人操作系统行业表现不佳,需构建自主可控的国产平台 [2] - 传统操作系统存在实时性与智能性难兼得、生态割裂等问题 [3][4] - 操作系统能力决定机器人产业未来,如同手机和PC行业 [3] M-Robots OS系统特点 - 基于开源鸿蒙构建的分布式异构多机协同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 [6] - 具备多机实时协同、多硬件形态兼容、AI原生等能力 [6] - 目标是让各种形态机器人从底层形成统一整体 [6] - 将构建后天学习能力,使连接的单体成为传感器增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7] 开源生态建设 - M-Robots OS正式宣布开源,已有21家成员单位参与 [3][8] - 开源将解决不同厂商设备间"无法对话"问题 [8] - 计划按"每年两大版本"节奏持续演进 [8] - 开源创新被视为迈向万物智联世界的必由之路 [9] - 需要号召更多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开源生态建设 [9] 行业发展挑战 - 机器人厂商普遍构建私有控制系统导致生态割裂 [4] - 重复造轮子导致研发效率低、产品上市周期长、成本高 [4] - 具身智能模型在规模化落地时基本不可用 [6] - 中国软件开发行业协同效率有待提升 [9] - 开源鸿蒙生态爬坡期痛苦,需达到1000万注册开发者临界点 [10]
北京开源人才及活跃项目领跑全国
快讯· 2025-07-27 07:39
开源生态发展 - 北京聚集3400余家开源共建方,在活跃开源项目数量和开源人才供给方面领跑全国 [1] - 北京、上海活跃开源项目均超过50万个,深圳、杭州均超过20万个 [1] - 核心城市连续三年有超过20%的开源项目活跃一年以上,项目持续性与美国、欧盟相当 [1] 开源创新潜力 - 国内开源创新潜能加速释放,核心城市表现突出 [1] -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布《中国开源发展深度报告(2024)》,显示中国开源生态快速发展 [1]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17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各地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改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科研组织模式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1]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关注原创性不足和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 [1] - 建议加快开发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等重大应用场景,加强开放场景建设促进技术与市场结合 [1] - 建议强化企业在重大科技任务中的地位,增加企业牵头重大项目比例,深化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改革评审模式增加企业发言权 [1]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 - 建议聚焦化学智能、高能物理、生物育种、新药创制、材料科学、量子科技等领域部署科研攻关任务 [3] - 建议推进集成电路、生物科技、未来能源、脑机接口等高价值应用场景落地 [3] - 建议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引育,倡导开源创新降低使用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 [3] - 建议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基础理论突破与产业场景落地 [3] 开源创新发展 - 建议支持中国原生开源项目发展,探索市场化策略机制 [4] - 建议鼓励开源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公益基金会制度机制,开发各类开源创新服务项目 [5] - 建议提升开源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导作用,协作共建共享更高水平开源平台 [5]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聚散协同"模式形成核心技术底座并散发到各行各业,构建"源头创新-核心底座-产业应用"良性循环 [6] - 建议鼓励建设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平台强的科研队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 建议以制度保障长远攻关,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共融体系,带动融通形成新质生产力 [7] 低空经济发展 - 建议持续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优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简化飞行计划申报流程 [11] - 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的低空基础设施 [11] - 建议拓展无人驾驶航空在产业服务、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方面应用,支持低空物流、城市交通和低空文旅业态 [11] - 建议创新安全监管,构建新型智能化监管体系,建设自主可控的低空通信网络 [11] 科技金融创新 - 建议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合同贷等差异化产品,构建多层次产品矩阵 [16] - 建议加速数字化能力建设,构建科技企业专属服务通道和动态风控模型 [16] - 建议强化投资回报与资金退出机制,通过多元路径实现银企价值共生 [16] - 建议加强多方协同与资源整合,搭建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和风险补偿资金池 [17] 新能源汽车发展 - 建议以科技创新提升供应链韧性,巩固国内市场做好内循环,加强区域合作做好外循环 [18] - 建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技术自主可控,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学研融合 [18] - 建议推动汽车与信息产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融合 [18] - 建议推动品牌强国建设,树立中国汽车科技、环保新形象 [19] 6G技术发展 - 建议推进6G标准演进发展,加快6G"黑科技"在5G网络上先试验应用 [14] - 建议打造6G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核心技术,促进"通感算智空天地"交叉创新 [15] - 建议打造"6G+AI"示范区,推动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信息消费普及 [15] - 建议提前谋划基础设施战略布局,合作探索智慧海洋、智慧深空等创新场景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 - 建议推动院校与企业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共享平台,设立政府专项风险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 [14] - 建议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考评激励体系,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技术突破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考核指标 [14] - 建议高校动态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 [23] - 建议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23]
开源的中国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5-06 16:23
开源经济学理论构建 - 开源创新催生新的经济理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转型,需要长期理论制度人才准备[2] - 数字经济生产要素特性变革:知识要素非排他性、协同创新网络效应、AI驱动知识重构改变传统生产函数机制[2] - 开源模式解决数字产品公共物品属性与市场激励矛盾,建立"贡献-声誉"价值循环体系和数字身份协同关系[2] - 中国需突破三重理论困境: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范式差异、开源价值评估框架缺失、传统文化与开源文化融合路径[2] 开源实践三维度融合 - 技术逻辑与经济逻辑融合催生新型商业模式[3] - 组织逻辑与文化逻辑融合重塑创新生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区自治"协同治理范式[3] - 国家战略与全球治理融合重构竞争格局,开源成为数字主权博弈载体[3] 数字文明文化先进性 - 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理念与开源经济"数字公地"属性形成跨时空呼应[6] - 开源社区以代码质量和贡献决定话语权,构建数字化公开量化治理秩序,继承儒家"选贤与能"传统[7] - 数字经济组织形态去中心化网络化,开源社区作为动态共识"孵化器"实现自组织活力与系统稳定性平衡[8] 开源国际合作战略 - 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框架将技术堆栈转化为数字基础设施公共品,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数字鸿沟[10] - 主导建立国际开源科学联盟,推动科研数据算法模型算力跨境流动,设立跨国开源科研基金[11] - 推广模块化开源架构,建立基于贡献度的多边决策机制,避免单一国家主导标准制定[12] - 构建"双循环"人才生态:高校设开源贡献学分,建立数字绿卡制度,发起"数字郑和计划"培养国际开发者[13] 国家创新体系变革 - 开源模式通过"保护种子想法-培育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普惠"路径为国家创新体系注入动力[14] - 开源创新机制打破封闭性,实现知识共享加速、创新成本重构、群体智慧网络效应指数级扩展[15] - AI与开源融合实现知识生产范式转换,AI自动识别技术模式、优化创新路径、促进跨域知识融合[16][17] - 未来创新竞争转向开源生态与AI协同效率较量,中国需构建开源为基AI为翼的创新体系[18]
武汉有了开源开发者专属“大本营”
长江日报· 2025-04-29 08:39
开源创新联盟成立 - 武汉开源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同步举行"开源创新中心"授牌仪式、"武汉市十大优秀开源软件项目"和"武汉市优秀开源社区"证书颁发及专家委员会聘书颁发环节 [1] - 开源软件通过"群智范式"最大化创新可能性,开发者越多、产品生态越丰富、社区发展越蓬勃越容易推动创新和迭代 [1] - 武汉拥有90余所高校,每年输出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还有多个开源生态雏形和众多开发者,具备开源创新的深厚基础 [1] - 联盟理事长表示将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区资源,助力武汉打造全国开源人才聚集高地和行业开源应用示范高地 [1] 政策支持 - 武汉印发《关于促进武汉市开源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是全国城市中首个公开发布的体系化开源建设方案 [2] - 《武汉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首次单列支持"开源生态",对优秀开源软件项目、捐赠优质开源项目、建设有影响力的开源社区给予奖励和补助 [2] 开源领域发展 - 近期武汉在开源领域动作频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汉举办的AI开发者大会上评价武汉"开放包容、高校云集、活力涌动、场景众多",寄语武汉成为"开发者之城" [1]
知识产权治理如何适应开源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4-15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完善与开源创新趋势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流转和商业化,是新时代科技治理关键命题,需应对开源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建立 [1][5] 开源创新发展现状 - 全球开源项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在知识共享、技术扩散、产业赋能等维度催生出“裂变效应” [2] - 开源创新在具身智能、大模型、6G、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急先锋” [1] 开源创新案例 - 宇树科技选择开放兼容电驱动架构,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机器狗整机成本从40万元压缩至万元级,2024年销量达2.37万台,市占率达69.75%,远超依赖封闭生态的美国波士顿动力 [2] - 本源量子将超导量子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模块开源,使高校科研团队无需千万元级设备投入即可开展研究,国内量子计算专利申请量实现年均150%增长 [2] - 中芯国际与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通过共享专利技术和深度协作,在高端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3] - DeepSeek采用“核心算法保密 + 应用层开源”策略,其开源模型在多领域形成垂直解决方案,大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3] - 华为昇腾社区汇聚开发者超50万人,推动研发模式从“封闭式攻关”转向动态循环 [3] 开源创新影响 - 打破技术垄断“黑箱”,加速创新要素流动,为初创企业搭建技术和竞争力跃迁的阶梯 [2] - 颠覆传统技术竞争的零和博弈逻辑,催生多元主体协同进化的创新生态 [3] - 拓展技术迭代的时空边界,加快企业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生态构建者的步伐 [3] 开源创新给知识产权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机遇:丰富知识创新资源,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更多研发素材和灵感,加速技术创新和迭代,企业可借此快速获取新技术并转化为知识产权,多样化治理模式提供新规则和思路 [4] - 挑战:现有知识产权治理体系难以适配开源创新的爆发式增长,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独占性存在冲突,开源软件广泛使用增加侵权风险,传统侵权监测机制无法应对“分布式创新网络” [4] 应对措施 - 制定和完善与开源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明确关键问题,提供法律支撑 [5] - 加快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角色从管理转向服务,推广服务理念 [5] - 构建支持开源创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流转和商业化,推动高质量开源项目涌现 [5] - 企业采取开源、开放策略的同时,加强核心技术的商业秘密保护,探索“算法开源 + 专利保护”混合模式 [5] - 探索知识产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开源社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开源创新全球治理规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