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源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Github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虎嗅· 2025-08-26 07:02
管理层变动与组织架构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于8月11日宣布卸任 且微软未任命继任者[1][11] - Github将完全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结束独立运营状态[2][12]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监督Github营收及工程业务 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转由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管理[13] 历史沿革与平台定位演变 - Github创立于2008年 最初通过简化Git操作和社交功能成为开发者社区[30][31][35]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后承诺保持其独立运营与开源文化[43][46] - 平台托管大量关键开源项目 包括Python Rust TensorFlow PyTorch等[41] AI战略转型与产品发展 - 2021年推出AI编程助手Copilot 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AI编程工具[48] - Copilot用户数量快速增长 数月内突破100万 当前用户达2000万[50][55] -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开源Copilot 以应对市场竞争[58][60] 开发者生态与数据访问担忧 - 开发者担忧平台可能限制API访问权限 模仿Reddit数据商业化模式[62][64][65] - 存在免费功能付费化风险 且可能优先集成微软Azure及AI基础设施[20][67] - 社区迁移成本极高 平台仍保持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地位[69] 微软战略整合动机 - 核心价值从代码仓库转向AI开发工具 Copilot成微软AI布局关键环节[57][61] - 通过组织架构精简实现资源统一调配 强化AI工具开发能力[12][22] - 历史承诺与商业战略存在潜在冲突 需平衡开源精神与商业利益[47][71]
Github的十字路口: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新浪财经· 2025-08-25 20:45
核心观点 - GitHub被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标志着其独立运营时代结束 未来将深度整合进微软AI战略 引发开发者对平台开源精神及中立性的担忧 [1][2][4] - 微软此举旨在强化AI开发工具能力 特别是GitHub Copilot的商业化应用 以应对市场竞争并统一资源投入 [12][13] - 开发者社区关注点集中于数据访问权限变更 免费功能付费化风险 以及微软是否利用平台代码训练专属AI模型 [4][15][17] 组织结构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卸任后未任命继任者 平台不再独立运营 直接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1][2]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监督GitHub营收 工程及支持工作 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向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 [2] - 此次调整发生在微软收购GitHub七年后 此前平台始终维持独立运营状态 [3] 开发者社区担忧 - 担忧商业决策将更贴近微软Azure和AI战略 基础设施可能优先依赖微软体系 [4] - 存在免费功能转为付费服务的可能性 类似Reddit在AI时代限制API访问的模式 [4][15] - 核心疑虑在于微软是否使用开发者上传的代码训练专属AI模型 [4] GitHub历史与社区价值 - 创立于2008年 通过社交化功能降低Git使用门槛 成为全球最大源代码托管平台 [6][7][8] - 托管关键开源项目包括Python Rust TensorFlow PyTorch Docker等 [8]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后 承诺保持平台中立性与开放性 [8] AI战略转型 - GitHub Copilot为关键产品 2022年6月开放个人用户使用 早于GPT-3.5发布 [9] - 产品基于OpenAI Codex模型开发 用户数月内突破100万 当前用户达2000万 [9][11] - 面临Cursor Windsurf等竞品市场份额竞争 微软通过开源Copilot策略应对 [12] - 微软CEO强调AI已成为编程核心 将Copilot经验整合至整个微软Copilot生态 [13] 商业价值与数据权限 - GitHub数据及用户反馈对微软AI布局具有战略价值 [13] - 历史显示Reddit因AI数据价值限制API访问 类似情况可能发生于GitHub [15] - 若代码访问权限受限或需付费 将破坏开发者社区协作体验 [17]
Github的十字路口 :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36氪· 2025-08-25 19:24
GitHub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 GitHub宣布不再独立运营,完全融入微软今年一月成立的Core AI部门[1][7]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负责监督GitHub的营收、工程及支持工作,GitHub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将向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7] - 自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以来,GitHub一直保持独立运营,此次结构调整标志其独立性终结[2][9][26] 管理层变动与历史背景 - GitHub前CEO Thomas Dohmke于2023年8月11日宣布卸任,未任命新CEO,其于2021年接替Nat Friedman担任CEO,Friedman当时离职理由为"回归创业初心"[5][7] - GitHub成立于2008年,由Chris Wanstrath、Tom Preston-Werner和PJ Hyett共同创建,最初在Ruby开发者中流行,后成为全球最大源代码托管平台[18][20][24] - 2018年微软收购时承诺保持GitHub独立性和开放性,并聘请Nat Friedman以维护开发者社区信任[26] AI战略与产品转型 - GitHub Copilot成为核心AI产品,2022年6月向个人用户开放,用户数达2000万,前CEO Thomas称其为"继个人电脑后软件开发领域最伟大进展"[28][31][32] -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开源Copilot,强调AI已成为编程核心部分,GitHub从代码托管平台转型为AI开发工具核心[33][35] - GitHub通过微软与OpenAI合作获得GPT-3早期访问权限,开发Codex模型并推出Copilot,几个月内突破100万用户[28][30] 开发者社区担忧与影响 - 开发者担忧GitHub商业决策将更贴近微软Azure和AI战略,可能增加对微软基础设施依赖并将免费功能付费化[12] - 社区担心微软可能使用平台上传代码训练自有AI模型,并限制API访问公开数据,类似Reddit在AI时代限制API的做法[12][36][38] - GitHub作为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拥有TensorFlow、PyTorch、Docker等主流开源项目,用户迁移成本高,但其开源精神面临挑战[23][42][43] 行业竞争与市场动态 - AI编程助手成为大厂和初创公司竞争焦点,Cursor、Windsurf等产品抢占市场份额,GitHub Copilot面临挑战[32] - 2010年代GitHub获a16z投资1亿美元,被押注为"下一个微软或甲骨文",现成为微软AI生态关键组成部分[22][35]
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 | 两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31 18:01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 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展现出革命性突破,具备惊人的理解、推理和创造能力,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 [1] - 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全新节点,大模型评测高考成绩理科达985水平,文科可冲击顶尖高校 [4] - 开源AI模型如DeepSeek通过开放技术大幅降低应用门槛,推动青年多元化成长 [15]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 全国高校纷纷开设AI通识课,但需警惕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4] - 人工智能使用可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以积累经验,然后"不用"以重建信心,最终达到"用与不用"的有无之境 [4] - 文科和理科的差异正在拉平,文科生利用AI可完成工科领域任务,如搭建LSTM时序分析模型和多模态微表情识别项目 [13] 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与幻觉问题 - 大模型的幻觉现象是其将语料知识根据概率统计生成新内容的结果,完全消灭幻觉会同时消灭其创造性 [8] - 幻觉不能单纯视为技术问题,需要在试错过程中由个人辨别,而非在实验室完全解决 [6] 人工智能对行业结构的影响 - 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知识生产和学习的金字塔结构,如围棋领域从师承传递转变为普惠知识获取 [17] - 围棋行业在AI冲击后并未消亡,反而更加繁荣,表现为更多儿童学习围棋、围棋班增加和比赛竞争加剧 [17] - 开源精神体现为"功成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的理念,为青年创新创造多元土壤 [15] 青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 "80后"、"90后"在AI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青年需适应从封闭知识体系向开放结构的转变 [10] - 当科技创新进入"无人区"时,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变得至关重要 [10] - 在新知识结构下,教育体系需重新定义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文理科划分 [12]
硅谷华人能不能站起来把钱挣了?
虎嗅APP· 2025-07-25 09:01
美国AI行业现状 - 近期美国AI领域热点从AGI转向SSI(超级人工智能),Meta重组AI团队并高薪挖人,同时马斯克的XAI发布Grok4但编程能力仍有局限[3] - Meta的Llama系列开源模型表现下滑,Llama4因中国DeepSeek竞争被迫调整训练计划导致性能不佳,中国开源模型在技术上已实现赶超[5] - Meta AI团队44名核心成员中至少50%为华人,且普遍具备AI大厂经验,反映美国AI企业对华人技术依赖度高[5][6] 中美AI竞争格局 - 美国AI企业转向闭源策略以保护商业利益,而中国以DeepSeek为代表推动开源模型发展,削弱美国闭源模型的垄断利润空间[17][18] - DeepSeek R1公开推理过程打破技术神秘化,Kimi K2通过编程和AI代理功能冲击美国巨头生态,中国开源模式更符合基础设施普惠理念[18][22] - 美国政治界持续渲染"中国抄袭论",但实际华人占美国AI顶会参与者的50%以上,技术突破高度依赖华人贡献[10][20] 行业技术动态 - Meta原首席科学家Yann LeCun因质疑当前大模型架构被替换,反映资本更倾向可量化的数据/算力投入而非架构创新[7] - 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的华人高管Alexander Wang接管Meta AI研发引发质疑,其业务模式依赖第三世界人力且缺乏模型训练经验[8] - 美国AI炒作概念从AGI转向SSI存在商业动机,通过无限回报承诺合理化指数级投入,而中国开源模型迫使行业重新评估技术路径[17][18] 人才与地缘政治 - 英伟达等美国芯片企业承认依赖华人人才,但华人从业者在美仍面临系统性歧视,部分通过"反华表态"获取认同[10][24] - 美国收紧芯片出口管制并强调"保持AI领导地位",但技术实际进展与政治叙事脱节,闭源策略可能阻碍创新效率[9][23] - 硅谷华人群体普遍缺乏政治话语权,特朗普签证政策影响华人学者时未获声援,反映结构性地位失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