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建共治共享
icon
搜索文档
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多管局局长”
人民网· 2025-11-17 17:52
城市治理模式转变 - 城市治理从政府单向管理转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互动模式[1][2][3] - 信息技术发展有效降低市民参与和监督公共事务的门槛 一部手机或一段视频即可补充拓展政务反馈渠道[2] - 鼓励基层社会工作者及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 将街头隐患置于治理聚光灯下[2] 市民参与机制与成效 - 深圳等地建立聚焦民生事项的平台 形成内容核实 主动立案 跟踪督办的闭环机制 推动民生诉求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出击[2] - 热心市民通过平台反映松动砖块 危险井盖等市政问题 实现件件有落实 每次被秒整改的高效反馈[1] - 市民参与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 使参与行为可感知可传播 激发市民作为城市主人翁的热情[1][3] 政策导向与治理理念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强调单靠政府无法完成繁杂治理工作[2] - 职能部门需高效回应群众诉求 将群众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办理 提升城市治理透明度和公信力[3]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百姓汇客厅” 解忧杂货铺
河南日报· 2025-11-15 07:32
社区治理新举措 - 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街道六冶社区设立“百姓汇客厅”以破解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碎片化及治理力量分散化等问题 [1] - “百姓汇客厅”通过“听您说、帮您办、邀您议”模式将居民矛盾集中化解营造家庭聊天室般的温馨环境促进居民平心静气商议问题 [1] 具体问题解决案例 - 社区牵头在华原小区通过“百姓汇客厅”平台组织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物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协商议事会解决旧车棚拆除后新车棚建设停滞问题 [1] - 经协商各方一致同意重建停车棚并确定考察充电公司的具体时间最终建成带有整齐充电桩和划分清晰停车区域的新车棚解决电动车乱停乱放及飞线充电安全隐患 [2] 治理模式成效 - “百姓汇客厅”推动形成“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决”模式使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有效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2] - 该平台已成功解决居民与物业及业委会纠纷3起处理华原小区和洛铜院电动车棚建设难题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带动30余名党员和热心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2] 未来发展方向 - 南昌路街道办事处表示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以持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北京朝阳三间房水电二局家属院改造,老化基础设施换新
新京报· 2025-11-03 21:57
项目概况 - 项目为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水电二局家属院的社区更新实践,涉及内部道路重铺、楼宇地面及楼梯修缮、排水管线更新等 [1] - 小区始建于2001年,现有居民434户,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显现 [1] - 改造实践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是多力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深化和城市更新案例 [1] 参与主体与协作模式 - 三间房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搭建政企协同共建平台,系统性推进小区综合改造 [1] - 辖区企业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小区道路实施彻底翻新 [1] - 产权单位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部分楼宇内部地面及楼梯的修缮 [1] - 北京盛兴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进驻后配合社区全程跟进,协调施工并完成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改造升级 [2] 具体改造内容 - 首要解决道路不平问题,以往零敲碎打修补难以根治,本次实施彻底翻新 [1] - 针对排水管线"地下隐疾",乡政府抢在雨季前完成雨水管线更新 [1] - 创新采取"同步施工"模式,协调朝阳区水务局、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在道路施工期间一并解决污水管线倒灌难题 [1] 实施过程与管理 - 物管会核心成员主动担当、全程参与,协调临时停车位堆放物料,并通过张贴通知、上门沟通向居民传递施工安排 [2] - 物管会成员凭借日常经验对施工各环节开展细致监督,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和质量过硬 [2] - 整个改造过程在物管会协调和居民配合下井然有序、安全顺畅 [2] 项目理念与未来展望 - 从道路更新到管线改造,从硬件提升到服务优化,项目彰显了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2] - 未来三间房乡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让更多老旧小区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蜕变 [2]
义乌从共享到共治
中国环境报· 2025-10-29 09:0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生态环保领域国家级荣誉“大满贯” [7] - 连续九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生态环境满意度逐年提升,稳居全省前列 [7] - 分水塘村依托红色资源实施生态景观工程,2024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 [20] 企业环保服务与监管创新 - 创新实施“绿色先锋生态助企”专项行动,组建由全体党员干部组成的助企服务队,通过“义码通”平台收集解决环境难题 [9] - 建立“环保红管家”助企帮扶机制,对重点企业实施党员“点对点”帮扶,创新“诊断式”帮扶和“十问十答”互动机制 [9] - 作为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试点,义乌以电子证照为核心,实现审批周期从20天缩短至5天 [14] - “许小可”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20家试点企事业单位,并将电子证照推广至全市248家排污单位 [14] - 执法人员通过扫描志愿者协助张贴的排污口二维码,将检查时间大幅缩短至半小时内完成 [15] 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 - 义乌市生态义警协会于2025年8月13日揭牌,首批招募191名志愿者,通过“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机制常态化开展活动 [12] - 2024年下半年,义乌各镇街党员干部带动30余万名群团骨干组成秸秆禁烧志愿者队,构筑“防火墙” [19] - 福田街道下西陶村志愿者创新推出“秸秆换肥”模式,从源头减少焚烧隐患 [19] - 鸡鸣山社区于2025年7月成立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社区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外籍居民 [16] - 国际志愿服务队参与“国际环保议事会”,针对餐饮油烟污染和垃圾分类等社区痛点进行共商共治 [16] 乡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乡村志愿者通过参与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治理工作助力水质提升,发展“生态+文旅”产业 [20] - 李祖村以创客文化与生态田园为双引擎,志愿者协助打造创客空间,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20] - 志愿者协助推广“稻田养鱼”生态模式,既改善土壤质量又提高经济效益 [20] - 志愿者参与设计“生态研学”路线,将美丽乡村转化为教育资源,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 [20]
让治理实践更好融入思政大课堂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29
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创新 -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 通过参观红色场馆 文化遗址 科创企业以及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等实践形式开展教育[1] - 鼓励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实践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了解社情民意 形式包括参观 体验 交流以及直接参与治理[1] 实践教学案例与成效 - 在广东广州口袋公园 青年学生观摩政协委员就民生议题建言献策并亲身参与讨论 提出健身器材配置 文化元素融入等建议 使协商民主和人民城市概念从抽象变为具体[2] -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团队聚焦外卖骑手群体开展调研 提出建立平台兜底机制 延长合理配送时限 提供节假日补贴 极端天气保险 免费体检等建议[2] - 通过将真实场景和现实问题融入课堂 学生感触更深 理解更快 学习效果更好[2] 制度化参与机制建设 - 北京将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打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师生与社工一起跑工单 走流程 蹲点位 参与接诉即办[3] - 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将城市治理实践纳入思政课学分体系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调研 协商议事 志愿服务[3] - 通过加强校地合作 以制度化方式固定参与治理实践的教学内容 畅通参与渠道 形成协同育人格局[3]
聚焦“两高四着力”·一“县”观察丨鹤山区 小院里多元解纷好事多
河南日报· 2025-10-07 07:20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 鹤山区通过搭建多元议事平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1] - 具体举措包括新华街街道的“小院故事”和中山北路街道的“顺心茶铺” [1] - 创新做法盘活现有资源,使基层治理更贴近群众,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治理目标 [3] “小院故事”模式详情 - “小院故事”党建品牌是居民的议事场所和社区生活活力引擎,功能包括协商议事和举办文化活动 [2] - 该模式在鹤壁市第一邮局旧址运行,结合社区办公场地和邮局记忆馆,后院设有会议室和日间照料中心 [1] - 街南社区有400余居民,60岁以上老人超40%,该模式有效回应了老年群体的聚集和交流需求 [1][2] - 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次,吸引居民参与800人次 [2] “顺心茶铺”模式详情 - “顺心茶铺”是联系居民、优化决策、化解矛盾的重要阵地,陈设简单但作用显著 [2][3] - 探索“菜单式”调解模式,由法律顾问、司法所联合组建“茶博士矛盾纠纷服务团”构建专业调解机制 [3] - 自2024年年初开设以来,已组织开展10余场议事活动,成功化解邻里纠纷3起,解决民生问题11件 [3] 治理成效与未来方向 - 基层治理从“社区找问题”转变为“老百姓自己说”,诉求声变成了掌声和笑声 [2] - 鹤山区委书记表示要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夯实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组织基础 [3]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经济日报· 2025-09-28 05:57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 峰江街道以“蜂巢”平台为载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成功化解箱包厂劳资矛盾 [1] - 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整合村两委负责人、网格员、后备青年人才、党员积极分子等骨干人员,实现治理力量全方位下沉 [1] - 通过压实网格责任、落实定期走访等机制,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2] 多元共治网络构建 - 组建箱包协会、外来人员自管会等多支队伍,形成“以行业管行业、以群管群”的共治网络 [2] - 通过积分奖励、荣誉评选等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落地见效 [2] - 推出平安“零号工程”,依托网格推进隐患、调解、卫生、服务4个领域的工作 [2] 治理效能成果 - 2025年以来辖区安全隐患全部完成处置,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起 [2] - 解决各类信访问题6件,清理卫生死角18处,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2] - 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高效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2]
铸牢共同体·基层社区行丨从异乡人到一家人
广西日报· 2025-07-16 10:31
浦寨社区发展概况 - 浦寨社区从中越边民自发形成的山间互市茅草街发展为兴旺的中越边贸大商埠,户籍人口仅421人,常住人口达3000多人,共有1600多户经营主体,涵盖越南特产、红木工艺品、餐饮住宿等,每天国内外客商流动人口高峰期达1万多人 [1] - 社区紧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打造边境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边民和客商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 [1] 党群共建与基层治理 - 浦寨社区党总支部作为战斗堡垒,构建"党组织+客商+边民"三级联动格局,吸纳客商代表与边民代表参与社区建设 [5] - 开展"共产党员经营户"亮牌行动,激励诚信经营,营造边贸发展良好环境 [6] - 社区党总支部统筹规划,开发金钱山爱国主义炮台,打造社区旅游公共打卡点和民族团结百姓大舞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6] 多元共治与纠纷调解 - 设立浦寨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老周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和矛盾排查,成功调解纠纷119件,涉外纠纷79件,涉及金额2000多万元 [8][9] - 调解一起跨国股权转让纠纷,涉及金额1500多万元人民币,最终达成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9] - 调解队伍由"周梅初+N个客商+外籍调解员"组成,建立中越双语网上受理服务网站,开通老周服务热线,提供便捷服务 [9] 社区文化与经济发展 - 每年举办歌舞展演、美食比赛、边民客商互助座谈会、百家宴等活动,增进文化认同,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社区氛围 [11] - 社区集体经济采用"党组织+边民"运营模式,从2019年的0元增长到2024年超20万元,有效带动边民增收致富 [12] - 广东客商韩松梅无偿提供200平方米场地作为民族团结百姓大舞台,反哺社区发展 [11]
北京:深化水务执法改革 谱写城市管理新篇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3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 北京市自2024年7月1日起由城管执法部门集中行使水务部门全部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检查权、强制权,推动综合执法质效优化升级 [1] - 改革实现城管执法系统整合水、电、气、热等跨领域职能,成为综合性执法机构,强化管理与执法衔接及京津冀联合执法 [2] - 建立涉水执法全流程闭环机制,包括联合检查、信息互通、线索移送等,并与生态环境部门协同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 [2] 跨部门协同与执法成效 - 城管执法系统聚焦水安全、水资源等领域,开展防汛、水环境治理等行动,依法处置行洪安全、水源污染等问题 [3] - 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与天津、河北协作形成跨区域监管合力,覆盖水体保护、水生态治理等环节 [3]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集成数据融合、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掌上查""指尖办"三级覆盖,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 [4] - 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结合智能预警与精准处置,优化涉企检查标准化水平 [5] 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 - 推行"柔性执法"和"一次入企全面检查"机制,细化涉水职权裁量基准,优化营商环境 [6] - 试点"城管水务执法进社区"模式,联动居民、物业等主体构建涉水违法处置网络,强化普法宣传与社会共治 [6][7] 未来改革方向 - 系统完善裁量基准,提升水事案件专业化处置水平,拓展信用监管与分级分类监管范围 [8] - 优化与水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全链条闭环监管,持续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8]
葫芦岛龙腾街道:服务“走心” 居民“暖心”
辽宁日报· 2025-07-09 08:57
社区治理创新 - 葫芦岛市南票区龙腾街道康民社区开办"幸福邻里·跳蚤市场",提供100多个免费摊位,居民交易闲置物品如电饭锅、咖啡机等,促进资源再利用和邻里互动 [1] - 社区推出"红小二杂货铺"共享工具及闲置物品,因需求旺盛扩展为跳蚤市场,单次集市参与居民超预期 [1] - 龙腾街道围绕"一老一小"需求打造"绣娘手工坊""社区积分兑换超市"等党建品牌,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1] 手工经济与就业 - 富民社区"绣娘手工坊"通过13场"指尖课堂"培训300余人次,培养20名技术骨干,50余名居民掌握编织技能,产品包括钱包、手机袋等 [2] - 手工坊延伸"小修小补"服务链,免费提供修拉链、截裤脚等服务200余次,居民李跃军通过参与日赚买菜钱 [2] 积分制激励机制 - 望海社区将环境整治、助老扶幼等行为量化积分,居民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积分账户最高记录达240分 [2][3] - 积分超市推动居民参与率从32%跃升至78%,272名居民主动领取社区治理任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