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建设
搜索文档
刷脸支付:是极致便捷还是多维风险
金融时报· 2025-11-03 13:10
刷脸支付的风险本质与规制挑战 - 刷脸支付的本质是将不可变更的人体生物特征转化为可存储、传输、估值和资本化的关键数据资产,这触及数据主权、身份认同及金融权力再分配的深层治理议题[1] - 其引发的挑战已超越单纯的信息泄露风险,而是个体生物特征被深度卷入金融资本循环后所引发的系统性规制困境[1] - 当前对刷脸支付的讨论存在"便捷性迷恋",对其潜在风险的剖析往往停留在技术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表层,缺乏对系统性规制挑战的深刻洞察[1] 构建科学治理体系的核心原则 - 确立预防性原则,对生物特征数据应用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和长远影响保持审慎,监管应体现前瞻性[3] - 遵循比例原则,规制措施的强度必须与刷脸支付具体应用场景所蕴含的风险等级相称,避免"一刀切"[3] - 建立协同治理原则,形成政府监管机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责任共担的协同共治格局[3] 关键监管工具与机制的创新方向 - 推行"监管沙盒"的升级应用,将其从单一产品测试平台升级为对数据治理规则、算法伦理标准和新型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试验的平台[4] - 建立强制性算法审计与认证制度,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商用刷脸支付算法的准确性、公平性、鲁棒性及可解释性进行定期审计[4] - 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交易金额、应用场景的风险差异进行精细化管理,对高风险场景强制要求采用多因子认证[4] 支撑治理落地的法律与标准基础 - 完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保护制度,在安全事件中明确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并推行"支付机构先行赔付"制度[5] - 强化行业自律与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支付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等制定高于法律一般性要求的生物信息处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与伦理公约[5] 营造科学治理的外部环境 - 提升公众数字素养与权利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升用户对刷脸支付风险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6] - 拓宽社会参与和监督渠道,在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引入公众评议、听证会等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十四五”以来我国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新华社· 2025-08-14 17:15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 数智技术加速应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数字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1] - 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 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3] - 电子社保卡覆盖10.7亿人 占人口75%以上 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实现区域服务互联互通 [3] 智慧医疗与社保数字化 - 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 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达1亿人次级 [3] - 医保码用户规模突破12亿人 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覆盖5.6亿人次 [3] - 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10.7亿 覆盖率达75%以上 [3] 数字教育发展成果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3] - 慕课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 实现全网好课尽在掌中 [3] 数字养老服务进展 - 互联网应用改造和"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提升 [3] - 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 促进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3] 数字化生活场景应用 - 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 [4] - 社区智能服务实现"一键式"老人求助等指尖可达服务 [4] - 即时零售 智能网联汽车 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4] 数据要素战略部署 -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4] - 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4] -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4]
“十四五”以来我国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新华社· 2025-08-14 13:52
数字技术应用进展 - 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 全国医保码用户超12亿人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1] - 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10.7亿人 覆盖75%以上人口 长三角及成渝城市群实现区域服务互联互通[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慕课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 社区智能服务实现"一键式"老人求助指尖可达[2] - 数字适老服务水平提升 互联网应用改造和"一键呼入人工客服"取得成效 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1] - 即时零售 智能网联汽车 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持续涌现 释放新型消费潜力[2]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数据局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2] - 着力推动公共服务 数字生活 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2] - 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2]
我省召开数字社会建设推进会
新华日报· 2025-08-03 07:05
数字社会建设进展 - 江苏数字社会重点领域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服务更加均等普惠 生活更加智能便捷 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生态更加绿色宜居 [1] -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1] - 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社会重大场景和数字消费创新场景培育 全省150个优秀场景脱颖而出 形成可感可及 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 [1] 人工智能应用推进 -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持续深入推进 [1] 未来工作部署 - 江苏将深化数智赋能 推动数字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1] - 牢牢把握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要求和数据工作使命 [1]
苏州“数字重大场景”全省第一
苏州日报· 2025-08-01 06:38
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 苏州24个项目获评省数字社会重大场景 数量位居全省第一[1] - 苏州国际数据港获评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数绘千年古城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1] - 市委每季度召开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路演 推广41个典型应用[1] - 参与11项国际标准制定 建成一体化公共数据底座[1] - 启用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 发布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培育垂类大模型[1] 数字公共服务发展 - 落地政务服务70余项高频"一件事" 推进免证办和全程网办[2] - 医保信用就医 智慧急救平台 自助挪车 虚拟养老院 救助通平台预警求助取得实效[2] - 苏周到App优化升级 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2] - 数字人民币交易额全国第一 智慧315和通停通付服务便利民众[2] - 元宇宙 无人驾驶技术加速落地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快[2] 数字社会治理进展 - 加速一网统管接入 城运一件事实现更广范围应用[2] - 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一表通为基层减负[2] - 数字乡村试点赋能乡村振兴 形成全域智慧治理新格局[2] 未来发展规划 - 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数字苏州和数字社会专项规划[3] - 高水平推进城市全域数智化转型[3] - 深化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融合发展[3] - 培育更多数字社会重大场景和优秀开发主体[3] - 加快一地创新全市通用 为数字社会发展提供苏州样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