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1-03 13:02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战略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第一 条,表明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将其置于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才能筑牢经济稳定运行和高 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关键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是制造业中创新 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的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当前全球 产业竞争聚焦于高端制造领域,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 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效能。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重要方向。智能化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全流程,既能提升效率、降低成 本,又能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升级。绿色化是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不仅能减少资源消耗与环 境压力,还能催生光伏、风电等绿色产业新增长点。融合化则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一二三产业、数字经 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联动,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三者协同发力,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动能与活 力。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落脚点在于一手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一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 ...
锚定“十五五”,上市公司如何“智启未来”
中国证券报· 2025-10-30 07:52
尹艳林表示,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 优质高效发展,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加快全面实现绿色转型。要大力 提振消费,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 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认为,芯片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产业生态的竞争,建 议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中的作用,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链主"效应,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 展,构建繁茂的产业生态,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提出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永军表示,全球化发展是上市公司拓展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途径。企业要积极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式优化生产运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10月29日,由中国证券报与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二十七届上市公司 金牛奖颁奖典礼在南通举行。 六百多名上市公司高管和投资机构代表、专家学者,围绕"向新而行 以实致远 智启未来"的主题,共同 探讨上市公司如何锚定国家 ...
四中全会公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华社· 2025-10-23 23:37
(文章来源:新华社) 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 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 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优化提升传 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人民日报· 2025-10-23 17:4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坚持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发展方向 [1] -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 航天强国 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 [1]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
独立管理的产品全部正收益,他是如何做到的?
点拾投资· 2025-06-06 17:39
基金经理田俊维的投资框架与风格 - 采用GARP策略选股,兼顾成长速度与质量,通过合理估值买入成长性公司[4][5][18] - 持仓风格从消费医药蓝筹转向科技制造中小市值公司,但始终保持独立个股挖掘能力[1][15][51] - 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个股选择,归因分析显示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贡献度较小[8][56] 组合管理方法论 - 引入"基准思维"管理组合,平衡自选动作与标准动作,避免过度偏离业绩基准[16][44][47] - 组合构建比纯自下而上更分散,比量化指数更集中,形成持续超额收益[3][8][48] - 通过产业趋势提高选股效率,以点带面覆盖多个相关个股[19][29][57] 选股逻辑与案例 - 重视成长源头分析,区分高速成长(科技)与高质量成长(消费)两类公司[18][20][21] - 典型案例包括前瞻布局CRO/CMO和储能领域,均获得显著超额收益[34][36][38][41] - 每年跟踪200家公司,实地调研50-100家,保持广泛覆盖与深度研究[54][55] 产业趋势展望 - 看好产业数智化转型方向,特别是AI驱动的生产效率提升领域[57] - 关注产业安全与自主可控主线,包括电子、计算机、机械等行业机会[58] - 布局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领域内需导向的投资机会[59][60] 投资能力进化 - 从纯自下而上选股发展为结合组合管理的系统化投资框架[15][16][47] - 持续拓展能力圈,从消费医药延伸到科技制造领域[15][51][66] - 保持逆向投资风格,但优化为基准导向型左侧投资[3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