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济阳区打造黄河以北教育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5-07-11 07:02
教育发展规划 - 济阳区发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年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 [2] - 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济阳教育打造成黄河岸边的耀眼明珠,目标建设现代化一流教育强区 [2][7] -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近五年新建19所现代化校园,新增学位1.34万个 [2] 教育资源建设 - 2025年推进济北中学扩建、南湖实验小学扩建及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济阳校区建设 [2] - 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中小学局域网覆盖率100%,12所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5] - 启动"三带六共"总校制办学改革,打造5组总分校,形成多学段衔接、跨区域联动的办学模式 [3] 教育改革与创新 - 实施教育评价、校长职级制等20余项重点改革项目,推出100余项创新举措 [4] - 2025年确定为"教育精细化管理年",征集创新案例132个 [4] - 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和城乡集团化办学获评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4] 数字化教育发展 - 运用AIGC技术建设教育数据资源库,推动城乡共教共研 [5] - 永康街小学开展3D打印设计课程,新元学校机器人编程团队在全国赛事获奖 [5] - 构建"城乡教育数字共同体",实现育人过程智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 [5] 特色教育成果 - 开发118门特色课后课程,包括黄河泥塑、济阳黑陶等传统文化项目 [6] - 新元学校"农民画工坊"登上中国教育新闻网 [6] - 济阳籍运动员杨飞飞、谷瑶瑶获亚运金牌,刁志杰等学子考入清华北大 [6] 教育品牌建设 - 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7] - 打造"讲好黄河故事·培育善美学子"德育品牌 [7] - 职业中专获评山东省"双高校",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省级办学质量验收 [7]
五育并举护航孩子成长(社会杂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明确严禁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时,相关要求从2024年负面清单第九条上调至第二条 [1] - 长期以来体育、劳动、美术、音乐等课程被贴上"副课"标签,常被语数英等考试科目挤占或流于形式 [1] - 基础教育阶段若只重智育偏废其他,将导致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单翅小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课程边缘化原因 - 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学生学业和学校质量的单一维度,忽视人格、健康等素养培养 [1] - 与考试成绩关联度低的科目易被边缘化,部分教师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并对调课持默许态度 [1] 改革实施路径 - 需破除"主副课"二元对立观念,树立五育并举的科学教育观 [2] - 创新教学方法:德育结合社会热点辩论,体育引入传统民间项目,美育联系生活实际,劳动教育设计实践任务 [2] -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课程质量纳入学校督导与教师考核,形成制度保障 [2] 系统性改革要求 - 需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使"副课"回归教育本位 [3] - 教育是系统工程,需通过多元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常州以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市”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11 08:32
教育政策与改革 - 常州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设区市 [1] - 常州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2] - 印发《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中心任务:全面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教育资源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幼儿园434所,在园幼儿12.19万人;义务教育学校373所,在校学生50.61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8.09万人 [3] - 2021—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90所,竣工164所,新增学位12.15万个,总投资超250亿元 [3] -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成常州市"1+1+N"智慧教育云平台 [3] 教育质量提升 - 常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8.4%、94.6%、48.8% [5] - 全市建成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74所,占比46.6%,覆盖各个区域、兼顾城乡学校 [5] -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1.1万余名义务教育教师参加交流轮岗 [5] 教育创新与实践 - 解放路小学创新构建"百米资源圈",连接周边30余个单位,开发近60门课程和活动,累计覆盖师生近3000人次 [4] - 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系列课程,构建"1+N"学科融合模式 [4] - 常州建立"双减"市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出"三四三"作业管理模式和"5+2+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100%覆盖 [5] 德育与素质教育 - 建成467个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化、系列化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6] - 全域推进"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形成"党建领航、区域协同、五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常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路径 [6] - 持续建构完善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种类的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 [6] 劳动教育 - 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2023年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 [7] - 实施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优质示范基地,打造200门精品劳动课程,推行100项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任务 [7] - 创新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7]
《意见》解析:民生关切下的「上好学」之路
36氪· 2025-06-10 12:31
早幼教行业 - 政策明确提出10年内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实现嵌入式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2] - 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 鼓励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模式[2] - 普惠托育将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 相关支出可从职工福利费列支[2] - 嵌入式托育模式将社区作为服务载体 提升服务便利性与家长接送效率[3] K12教育行业 -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将扩大优质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4] - 推动义务教育薄弱校纳入优质校集团化办学 5年内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4][5] - 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重点改善县域高中办学条件[5] - 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向农村学校倾斜以促进教育公平[5][6] 高等教育行业 -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 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6] - 扩大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 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6] 职业教育行业 -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引导高校根据经济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7] - 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 推出"微专业"建设应对紧缺技能需求[7][8] - "微专业"提供短期集中培训 提升灵活就业人员技能适配性[8] 就业保障领域 - 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惠及2.8亿农民工和8400万新业态从业者[9] - 以工代赈制度化优先吸纳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 将工程转化为增收平台[9]
教育部: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对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是利好
和讯网· 2025-06-10 11:21
高等教育领域 - 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 对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是利好消息 [1] - 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将从"改善条件""优化结构"与"产教融合"三方面推进 [1] - 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 [1] -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 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1] - 引导高校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 - 去年优质本科扩容扩招1.6万人 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2] - 多个"双一流"高校已提出扩招 包括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2] 基础教育领域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挖潜扩容扩大优质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 [2] - 将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或托管帮扶 [2] - 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2] - 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重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2] - 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主要依据学生规模分配并向农村学校倾斜 [2]
聚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基础教育转化
新华日报· 2025-06-10 05:34
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需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1] - 2024年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3%,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1] - 江苏省现有高校172所,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诞生地,肩负"走在前、做示范、挑大梁"使命,需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基础教育领域转化[1]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 建议实行教育科技"揭榜挂帅"制度,建立"需求清单—成果库—对接平台"全链条服务体系,增强"中小学出题,高校答题"意识[2] - 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打破主体间结构壁垒,提高转化协同性[2] - 江苏省部分高校已设立基础教育对接部门,需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供需对接机制[2] 师资建设与资源分配 - 江苏省开展中小学师生数字培养研究,但高素质和创新型教师缺口较大,需制定"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体系,重点提升苏北地区教师水平[3] -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教育科技经纪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3] - 苏南地区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专项基金,苏北地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资金[3] 考评机制与制度创新 - 设计科研评价"基础教育转化成效"指标和教师考核"科技成果应用"评价双轨考核制度[4] - 开展基础教育技术融合示范学校评估,推动学校主动对标改革[5] - 在教育系统设立"绿色通道"简化行政审批,在南京、苏州试点"沙盒监管"模式,建立容错纠错机制[5] 认知融合与创新生态培育 -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高校派遣研究员驻校指导并邀请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教育技术"翻译"系统[6] - 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博物馆,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视化、互动化科普资源,举办亲子科普活动引导家长从成绩导向转向素质培养[6]
海州区打造特色教育新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6-05 04:57
特色教育实践 - 连云港市海州区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性实践打造"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1] - 孔望山小学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州五大宫调《草虫》纳入校本课程 学生通过方言演绎增强文化认同 [1] - 板浦高级中学开发"淮盐文化+语文"融合课程 学生习作在省级征文比赛中表现突出 [2] 科技创新教育 - 大庆路小学开设3D打印、机器人编程、无人机飞行等科技课程 培育千余名学生在省级创新大赛获奖 [2] - 建宁小学打造"数字化生态校园" 其跨学科生态课程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2] 艺术与文化展示平台 - 海州区教育局通过校园艺术节、诗词大赛等活动实现全员艺术覆盖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14所学校节目登上市级舞台 [3] - 锦屏中心小学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录古今人诗二首》在全国展演中获奖 展现艺术教育成果 [3] 教育体系规划 - 海州区教育局计划持续深化特色教育改革 构建多元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让课堂变游乐场”镇江经开区9月普及小学低年级英语课
镇江日报· 2025-05-27 07:22
教育行业改革 - 镇江经开区自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6所试点学校开设低年级英语课程 包括丁卯二小和姚桥小学等 [1][2] - 课程设计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游戏和家庭照片介绍等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 [1] - 教学成果显著 学生课后主动接触英语动画和绘本 家长反馈积极 [1] 课程实施策略 - 教材选用侧重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以培养兴趣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为核心 [2] - 教学模式以活动课为主 骨干教师主导 采用听说为主的教学方法 [2] - 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聚焦听说能力 避免增加学业负担 [2] 阶段性规划 - 2025年5月展示低年级英语教学成果 6月开发评价工具并完成学业监测 [2] - 2025年秋季学期计划实现低年级英语课程全区覆盖 [2]
广州多所老牌名校被指招不满人,紧急回应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6:27
广州小学入学情况争议 - 自媒体称广州部分老牌名校出现招生未满现象 例如东风东路小学计划招生585人 仅462人预约 东山培正 文德路等传统名校同样未招满 [3] - 天河区龙口西小学计划招生1035人 实际预约1044人 超计划9人 华阳小学天河东校区计划540人 预约546人 超6人 但华阳小学华成校区计划405人 仅353人预约 缺口52人 [4] - 天河区多所小学出现学位空缺 体育东兴国学校计划360人 预约346人 华景小学计划630人 预约568人 天河第一小学计划360人 仅253人预约 [4] 教育局回应 - 广州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局表示自媒体数据不准确 称预约数据仅为阶段性统计 非最终结果 天河区教育局明确表示不会对外公开此类数据 [5] - 公办小学报名系统数据显示 越秀 海珠 天河等区部分学校预约人数与自媒体发布表格存在差异 [5] 招生日程安排 - 2025年广州市公办小学网上报名时间为5月7日至11日 民办小学报名时间为5月10日至14日 [6] - 公办小学资料审核期为5月17日至19日 录取结果通知截止6月17日 新生注册统一在6月28日进行 [6] - 民办小学电脑派位定于6月12日 补录分两阶段进行 分别为7月14日至18日和8月21日至26日 [6]
“双高”联手,发掘更多新工科人才
新华日报· 2025-05-20 05:08
高校新工科建设布局 - 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明晰,工学类新增数量持续领跑,新增专业集中于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领域 [2] -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新增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培养方向,分别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进行培养 [2] - 南京大学打破学院边界,开设"AI+生物"等交叉实验班,新增"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双学士学位项目 [2] - 东南大学开设全国首个交叉工程类专业未来机器人,建设"网络空间安全+法学"等9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2]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智能飞行器技术等本科专业,低空经济技术与工程专业首届招生规模70人 [3] -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设立志道创新人才班,每年招收约65名学生,采用"本博贯通、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3] - 苏州大学开展新工科交叉融合项目计划,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未来科技产业项目 [4] - 河海大学实施新工科教育项目制改革,智能制造工程(未来技术班)首批招生,将企业真实课题融入课程 [4] - 江南大学新增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拟招收70人,依托纺织、材料和控制优势专业,邀请航天五院等一线总师加入授课团队 [5] 中学教育与新工科衔接 - 中学教育改革需增加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7] - 高中阶段构建分级融通培养体系,让科学教育成为新工科拔尖人才的"启蒙引擎" [8] - 中学与高校需协同开发模块化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基础、工程思维训练等,共建新工科项目工坊 [9] - 中学期待高校资源下沉,共同开发课程,强化"技术+教育"跨学科复合素养 [10] 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 - 大学中学贯通培养需打破"中学只负责应试、大学才接管创新"的割裂状态 [11] - 南京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培养中融入"AI+教育"模块,强化科技教育能力 [11] - 南京医科大学计划邀请中学生走进校园,体验医学模拟中心和实验 [12] - 中国药科大学为高中生设计实践项目,如药学探索实验,近距离接触生物医药领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