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普惠养老
icon
搜索文档
新设再贷款促信贷结构优化
新华网· 2025-08-12 14:28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以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这其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部分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不够等"卡脖子"难题,需要 开展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包括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在内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以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由此看来,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不仅有助于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入科技创新 和养老服务领域,从数量上保障这些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支持这些领 域的资金成本,进而降低科技创新和养老服务领域的融资成本,推动其更好发展。从政策调控角度看, 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有助于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在不搞"大水漫灌"的 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在具体实施中,考虑到 科技创新、养老服务涵盖领域较多,有必要研究明确具体领域范围以更好发挥作用。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 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对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支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
东港农商银行胶州路支行:创新打造“金融+健康”养老新模式
齐鲁晚报网· 2025-07-23 12:03
核心观点 - 东港农商银行胶州路支行通过"异业联盟"模式整合医疗与金融资源,打造"金融+健康"服务闭环,满足老年群体医养结合需求 [1][3][4] - 该模式通过社保卡办理、健康档案建立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健康与金融需求同步满足,同时提升客户黏性并为综合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3][4] 服务模式创新 - 联合日照微笑口腔医院开展口腔健康讲座及免费检查,嵌入社保卡开立等金融业务,形成"金融护航健康"可持续模式 [1][3] - 未来将持续提供定期义诊、绿色就医通道等增值服务,深化"金融+生活"生态链建设 [4] 目标客群策略 -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通过"适老金融课堂"等活动提升老年客群获得感 [4] - 主动打破行业壁垒,联合社区、商超、医疗机构等构建"金融+非金融"服务组合拳 [4] 业务拓展方向 - 将养老金代发等金融功能嵌入健康场景,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新路径 [4] - 异业联盟的关键在于资源互补和客户价值深挖,为普惠金融拓宽边界 [4]
让普惠养老更好融入社区
经济日报· 2025-07-07 05:41
政策导向与市场机遇 - 中办、国办提出完善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养老、托育等普惠社会服务进社区,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1] -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 普惠养老模式创新 - 银发健身模式推动"被动养老"向"主动健康"理念转变,成为激活社区养老生态的关键抓手 [1] - 各地构建"文化学习+健康运动+社群运营"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为老年人定制个性化运动处方和"低强度、高趣味"课程体系 [2] - 上海市杨浦区创新分层服务模式,依托社区活动室打造"老年健康教育沙龙",提供免费健康检测和定制化运动处方 [2] 社区赛事与产业联动 - 各地以社区为场景构建"赛事—服务—产业"生态链,通过普惠性赛事增强银发族黏性 [2] - 黑龙江绥芬河借"全国老年人健身球操公开赛"完善康养设施,开发普惠型康养产品,形成"赛事引流—服务下沉—产业联动"范式 [2] - 重庆市以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会为抓手,推动荣昌区建设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2] 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 广西巴马依托"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平台,推动"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能 [3] - 特色文旅项目链接在地资源,实现文旅消费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转化 [3]
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为何“必要且合理”
第一财经· 2025-06-10 21:41
失能老人护理需求与政策导向 - 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 当前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 占全体老年人的11 6 [1][3] - 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 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约束性指标 [1] - 民政部规划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目标为2022年不低于50 2025年不低于55 2035年不低于80 [3] 护理型床位市场现状与发展 - 截至2024年全国机构护理床位占比已达62 远超规划目标 [2][6] - 上海护理型床位占比已达68 超过2025年60 的目标 [7] - 养老机构收住老年人中67 为失能老年人 民办机构主动提高护理型床位配比至80 以上 [4][5]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护理型床位带来新增建设成本但显著提高入住意愿 机构需丰富服务内容提高质量 [8] - 养老护理员缺口大 完全失能人员需按1:3 部分失能按1:6配备护理人员 [8][9] - 不同机构护理型床位差异化配置导致优质公办机构更受青睐 [10] 政策支持与普惠化方向 - 中央和地方出台差异化补贴政策 鼓励民办机构加大护理型床位建设 [10] - 建议将上门护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 发展社区和家庭护理型床位 [11] - 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向社区倾斜 增强日间照料 康复护理 上门服务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