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商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成都汇阳投资关于大模型重塑战局 智能驾驶商业化奇点已至
全景网· 2025-08-25 18:26
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从技术亮点演变为车企产品差异化重要因素和出行服务商业化落地核心支点[1] - 智能驾驶能力成为车企塑造品牌溢价、赢得用户选择、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战场[1] - 技术深度、迭代速度和落地规模将深刻影响未来竞争格局[1] 技术发展 - VLA技术范式通过多模态融合与思维链推理整合感知、认知与行动一体[2] - 大模型规模化部署推动云车协同算力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2] - 百亿参数量级模型训练依赖云端超算集群支撑,车端芯片算力需同步升级[2] - 车云间需实现毫秒级数据交互,强大算力成为算法迭代关键[2] 车企竞争 - 特斯拉凭借全栈多模态端到端架构+数据闭环+Dojo超算构建算法-数据-算力三角飞轮[3] - 国内头部车企在数据闭环能力、算法整合深度与工程化效率仍存代际差距[3] - 车企技术路线收敛为端到端架构,向多模态深度融合和VLA模型延伸[3] - 华为、小鹏、蔚来等通过自研芯片实现本地化大模型部署[3] - 华为、小鹏、理想、吉利等建设约10EFLOPS量级超算中心支持模型训练[3] 商业化进展 - 区域试点增加和利好政策驱动L3智能驾驶落地[4] - 10-20万元价格带车型搭载高速NOA及城市NOA占比仅5.0%[4] - 智驾平权通过高阶功能下放低价格带驱动渗透率增长[4] - Robotaxi或于2026年开始规模化落地,2030年市场规模达数千亿[4] - 24小时运营和智能调度能力驱动规模效应实现[4] 系统集成领域 -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占有率高达38%[5] - 公司为多家主流车企提供L2级解决方案[5] - 2023年智能驾驶业务营收突破80亿元[5] 零部件供应商 - 万集科技车载激光雷达领域龙头,128线雷达实现车规级量产[6] - 2024年Q1出货量同比增长300%[6] - 联创电子为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核心供应商,特斯拉业务占比预计超30%[7] - 华测导航提供厘米级卫星定位技术,2024年净利润达5.65亿元[7] 整车应用 - 比亚迪L2级车型2023年销量超150万辆[8] - 公司天神之眼系统实现高速领航功能,计划2025年推出L3级车型[8] - 亚太股份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市场占有率超20%,响应速度达100毫秒[8] - 2024年净利润增长61.45%[8]
民生证券:大模型重塑战局 智能驾驶商业化奇点已至
智通财经· 2025-08-21 17:05
大模型重构竞争格局,云车协同算力竞赛加剧 以VLA为代表的技术范式借助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融合与思维链推理,整合感知、认知与行动为一 体,在决策可解释性与长尾场景泛化上取得突破。VLA模型仍需通过世界模型构建动态可推演的虚拟 场景与强化学习的奖励机制闭环双轮驱动实现升维。AI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仍待突破,进一步内化 物理世界的因果机制与时空连续性是算法迭代的长期方向。 大模型的规模化部署正推动云车协同算力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百亿参数量级的模型训练依赖云端超算 集群支撑,车端芯片算力需同步升级,车云间需实现毫秒级数据交互,强大算力成为算法迭代的关键。 智通财经APP获悉,民生证券发布研报称,顶层政策区域破冰下责任体系逐渐明晰,智能驾驶技术迭代 下可靠性和成熟度趋于L3级别落地标准,新架构量产上车后的技术验证值得期待;"智驾平权"趋势确 立,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探至低价格带构建消费者技术敏感性,智能驾驶车型有望迎来结构性销量拐 点;智驾技术头部车企在算法、算力、数据三方面构建差异化优势,有望在技术普惠下浪潮中重塑品牌 价值,形成竞争优势,并带动智能驾驶行业市场渗透率跃升,智能驾驶行业奇点已至。 民生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
矿区物流爆发前夜:佑驾、Momenta抢滩卡位,“原生玩家”争夺上市窗口
搜狐财经· 2025-07-30 08:13
行业动态 - 佑驾创新与重庆再生资源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重点部署新能源重卡车队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矿区转运、无人化编队运输等场景的应用落地 [2] - 无人矿卡领域近期动作密集,包括驭势科技、希迪智驾、易控智驾等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Momenta领投零一汽车5亿元A轮融资 [2] - 矿区物流赛道升温,映射出智驾商业化拐点时刻,头部玩家为巩固市场根基、开拓新增量开启集体突围 [2] 矿区智能化驱动因素 - 矿业作为基础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排放问题,在"双碳"目标及人力成本攀升背景下亟待技术破局 [3] - 政策推动智能化转型,2020年《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2024年政策进一步要求到2026年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率超30% [3] - 地方政府如新疆、山西、江苏等对矿区无人化率提出要求,倒逼矿企短期内完成智能化改造,催生巨大订单需求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20亿元,2021-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04.7% [4] - 预计到2030年国内无人矿卡渗透率突破50%,全球无人矿卡收入突破80亿美元 [4] 企业战略与竞争 - 佑驾创新聚焦单车智能主业的同时加强L4技术在无人小巴、无人物流等场景的探索,与重庆再生资源集团合作部署新能源重卡车队 [6] - Momenta采用"两条腿"战略,以L2量产车收集数据反哺L4技术迭代,并通过资本整合零一汽车的整车制造能力 [6][7] - 矿区固定运输路线和封闭环境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天然落地场景,降低跨界难度,技术复用性使头部玩家在多场景拓展上具备优势 [6] 资本动向 - 资本加速向具备多场景落地能力的平台型公司汇聚,如零一汽车本轮融资参投方包括元璟资本,也是佑驾创新的投资方 [7] - 行业竞争从拼概念转向拼定点和量产,资本向已验证商业模式和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头部企业聚集 [10] - 佑驾创新已成功在港股上市,今年斩获多个项目定点和重磅订单,获得资本市场持续青睐 [11] 行业前景 - 政策、资本和技术共同推动矿山产业变革,上市潮反映行业步入规模化扩张深水区 [12] - 国内智驾行业发展到高点,但真正的较量刚刚开始 [13]
Robotaxi时刻渐近,出行链生态如何演进?专家解读
2025-05-29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无人驾驶、网约车 - **公司**:百度Apollo、特斯拉、滴滴、Google、比亚迪、问界、小米、苹果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Robotaxi发展历程与商业化进程** - **发展阶段**:2008 - 2016年为探索期,行业对Robotaxi和乘用车智能驾驶有初步认知并开始研发;2016 - 2019年为储备期,电动化产品成熟,各方试水推出试验性产品;2019 - 2022年为商业破冰期,技术、政策和产业成本突破,出现实验线路和区域;2022 - 2024年为商业验证期,新势力车企崛起,电动化渗透率突破40%,全国Robotaxi达千辆级别;预计2025年开始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年底有望实现万台规模,未来5 - 10年达到25%市场渗透率[4] - **商业化关键**:智能驾驶网约车替代有人驾驶关键在于成本问题,无人驾驶节约人工成本,在二线城市每天300元收入即可盈利,一线城市更易实现,且可全天候运行提高运营效率和收入潜力[3] 2. **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情况与商业可持续性** - **应用情况**:已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以电动车为基础,去掉司机环节降低运营成本,虽需承担安全员及远程管理人员费用,但仍具显著优势,还能实现24小时运营和高效动态服务[5][6] - **商业可持续性**:当前及未来几年内,无人驾驶出租车具备良好商业可持续性,有望成为出行运输领域重要组成部分[6] 3. **网约车行业收入与Robotaxi增收效果** - **现有收入情况**:大部分城市网约车年收入在10 - 30万之间,平台毛利率为15%,人工成本占比超50%[7] - **增收效果**:引入Robotaxi后,预计综合收入增加1.5 - 1.8倍,20万元低价Robotaxi投资回收期约2.5年,每辆车每年成本投入约10万元,每天300元收入可盈亏平衡[7] 4. **中美商业化落地进展与模式** - **中国**:产业链政策循序渐进,各渠道完善,群众支持度高,规模性优势明显。百度Apollo在多地获牌照并示范运行,武汉项目实现盈亏平衡。商业模式涉及出行平台、科技公司、主机厂和传统出租车公司等多方参与[1][10][13] - **美国**:由少数领头企业推动,但基建差异大,各州政策不一,社会接受度有分歧,可能两极分化。特斯拉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产业成熟度领先全球[10][13] 5. **无人驾驶商业化模式参与方及诉求** - **出行平台企业**:如滴滴,掌握流量和客户,利用庞大用户基数及调度系统实现规模效应并赚取抽成费用[2][21][23] - **科技公司**:如百度Apollo,掌握技术与产业链整合,诉求是技术商业化落地,通过数据和算法赋能赚取抽成费用[2][21][23] - **主机厂**:如特斯拉,整合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切入自动驾驶赛道提升品牌可靠性与成熟性[2][21][23] - **传统出租车公司**:依靠政策红利与护城河效应自救,通过司机运营模式获取利润[2][21][23] - **政府**:提升交通效率、控制尾气排放、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卖牌照获得收益[3][21][23] 6. **智能驾驶商业化支持要素** - **硬件**:包括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等感知元器件、算力平台和线控底盘,核心硬件不断完善且降价,中国乘用车产量规模带来成本优势[18] - **软件**:需要算法迭代,包括视觉算法和激光算法,实现V2X通信,目前市区内有限路段自驾已足够[18] - **管理配套**:需要远程安全员及远程人员介入,目前安全员配置比例为3:1或5:1,未来可能被智能系统替代[18] - **政策配套**:中国法规明确L4级自动驾驶范围,鼓励L3、L4级上路,出台基础设施建设及保险创新政策[18] 7. **无人驾驶汽车成本评估与趋势** - **当前成本**:专用车成本高于普通乘用车,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趋近于乘用车,如比亚迪10万级别车型可实现接近L3级自动驾驶[19][20] - **未来趋势**:业内探讨硬件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但需考虑累计折旧、人员开发等因素[20] 8. **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限制** - **技术表现**:在复杂路况下识别率下降,影响车辆端到端完整性,联动多维度因素限制大规模推广[24] - **成本与政策**:上游软硬件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政策存在螺旋式上升过程,影响无人智驾场景扩大速度[22] 9. **智能驾驶技术对网约车成本和价格体系的影响** - **成本**:短期内不会降低网约车成本,长期当智能驾驶车辆达一定规模,有能力通过降低人工成本降价,但取决于市场定价法则[25] - **价格体系**: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共存模式下,未来网约车价格体系更多受市场需求影响,企业追求盈利并基于消费者定价法则调整价格[26][27] 10. **运营模式预测** - **网约车平台**:大概率继续采用轻资产模式,转嫁成本,维护客群和流量[28] - **出租车公司**:可能逐步替换现有车辆,以重资产模式建立护城河,省去司机成本值得投资[28] 11. **未来趋势与发展前景** - **市场规模**:2025年网约车市场规模预计500万台,Robo TAXI占1万台;2026年Robo TAXI占比可能增长到5万台,占1%;到2035年,中国电动汽车比例可能达75%,智能化车辆比例达25%[30][33][34] - **发展路径**:中国金字塔式发展,普适性、多点开花,稳步搭建基础;美国火箭式发展,各地发展迅速。中国可能比美国更早实现25%目标[28][29][33] - **生态系统**:重构城市空间利用模式,形成类似SaaS化新生态,汽车企业向服务延伸,进入智能家居和手机领域,未来网约车生态系统将由多主体构成,最终形成寡头垄断局面[29][3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智能驾驶网约车替代现有有人驾驶关键在于经济账,即成本问题,无人驾驶节约人工成本且可全天候运行提高效率和收入潜力[3] - 中国乘用车产量达2600万辆规模后,核心硬件带来显著成本优势,线控底盘是实现Robotaxi重要基础[18] - 目前市区内有限路段自驾已足够,如问界与特斯拉车型,还需实现V2X通信避免交通堵塞[18] - 安全员配置比例为3:1或5:1,但未来可能被智能系统逐步替代[18] - 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复杂路况下识别率从99.99%下降到99%,影响多维度因素限制大规模推广[24] - 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成本模型已锁定,Robotaxi价格可对标专车费用,长期有能力降价取决于市场定价法则[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