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芯片

搜索文档
自研高阶智驾芯片替代英伟达的潜力分析
是说芯语· 2025-04-30 06:59
中国汽车智驾芯片市场格局 - 英伟达Orin-X以73万颗装机量占据35.9%市场份额,仍居主导地位[2] - 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地平线(28.65%)、华为、黑芝麻智能(7.2%)、蔚来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2] - 国产化率预计从2023年18%提升至2025年45%,行业呈现每18个月算力翻倍的发展节奏[29] 主要企业市场表现 - 地平线征程系列累计出货超600万套,赋能80+生态伙伴,40+主机厂定点项目,在L2 ADAS市场以33.73%份额居首[2] - 黑芝麻智能2024年营收4.74亿元(同比+51.8%),A1000系列已在吉利/东风量产,客户扩展至比亚迪[2] - 华为乾昆被80%主机厂选择,合作上市车型超22款,覆盖多种车型形态[2] 代表性芯片技术参数 地平线征程5(J5) - 算力128TOPS(INT8),功耗30W,16nm工艺,支持L2-L4自动驾驶[5] - 能效比4.2TOPS/W优于OrinX,感知延迟60ms,支持高速/城市NOA功能[6][7] - 已搭载理想L8/比亚迪等10余款车型,2025年计划覆盖超10款车型[8] 华为昇腾系列 - 昇腾910(云端)/310(边缘)适配MDC平台,下一代采用7nm工艺[11] - 全栈解决方案支持车企快速开发高阶智驾功能[11] 黑芝麻A1000/C1200 - A1000:58TOPS算力,18W功耗,已量产搭载领克08/合创V09[13] - C1200:跨域融合芯片支持舱驾泊一体,2025年量产[13] 蔚来NX9031 - 5nm工艺,单芯片等效4颗Orin-X(1000+TOPS),成本降低30%[15] - 全栈自研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推理,2025年量产[15] 小鹏图灵AI芯片 - 单芯片算力超OrinX(254TOPS),接近Thor中配版[19] - 集成2个NPU/2个ISP,支持30B参数大模型本地运行[19] 替代英伟达潜力分析 - 地平线:成熟量产经验+开放生态,但算力仅为Orin一半[22] - 华为:全栈能力优势,受制程限制和供应链风险[23] - 黑芝麻:跨域融合设计+成本优势,算力仍有差距[24] - 蔚来:5nm工艺+超高算力,生态依赖自身车型[25] - 小鹏:算力接近Thor且性价比更高,生态依赖自身车型[27]
旗舰车芯片延期,英伟达的“王炸”让谁更焦虑?
36氪· 2025-04-14 08:46
产品性能与规划 - 英伟达推出新一代Thor智驾芯片 巅峰算力达2000 TFLOPS 是前代Altan的2倍及Orin的8倍[1] - 芯片采用Blackwell架构与4nm制程 支持端到端自动驾驶及多传感器融合与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5] - 原计划2024年中期量产 后推迟至2025年4-6月 最新消息显示可能延至2026年且仅供应750TOPS低算力版本[5] 量产延迟原因 - Blackwell架构面临设计缺陷、良率不足和散热挑战等问题[7] - 台积电在生产环节发现裸晶设计问题影响良品率 芯片架构复杂性导致生产调试困难[7] -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收紧 间接影响供应链稳定[7] 车企应对策略 - 小鹏汽车加速自研智驾芯片"图灵" 算力相当于3颗Orin-X[9] - 理想汽车加速自研5nm制程智驾芯片"舒马赫" 以减少对英伟达依赖[9] - 比亚迪在自研芯片方面布局 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性[9] - 领克900将成全球首款搭载Thor车型 计划二季度交付[9] 市场竞争格局 - 高通、Mobileye等竞争对手推出集成化车载计算方案[11] - 华为系通过MDC810/MDC610计算平台赋能问界、智界等品牌[14] - 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等ASIC专用芯片供应商逐步削弱英伟达生态优势[13] - 车企转向"自研+第三方采购"混合模式 英伟达绝对主导地位受挑战[1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芯片延迟拖累车企新车计划 影响英伟达市场布局[3] - 自研芯片提升算法与芯片平台耦合度 特斯拉144TOPS算力性能优于400-500TOPS竞品[11] - 中国智驾芯片领域"不受制于英伟达"的愿望逐步实现[14] - 英伟达汽车业务在公司内部占比较小 面临窗口期压力[16]
英伟达雷神难产,蔚来:一颗更比四颗强
36氪· 2025-04-08 18:49
文章核心观点 英伟达雷神芯片量产推迟,中国车企蔚来自研芯片取得突破,但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上仍面临挑战,2025年中国市场将形成分层竞争格局 [1][5][7] 英伟达雷神芯片量产推迟情况 - 最初承诺2024年量产,后推迟到2025年年中,且只供应750TOPS低算力版本,打乱车企研发节奏 [1][2] - 推迟原因包括技术挑战、市场需求变化与战略调整、供应链问题与外部环境不确定、竞争压力和生态布局考量 [3][4] 蔚来自研芯片情况 - 2023年12月发布首款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采用5nm制程,支持高阶智能驾驶系统NAD,计划2024年Q4搭载于ET9,2025年大规模量产 [5][6] - 神玑NX9031具备技术优势,但面临量产良率、系统稳定性和性能优化、产能和成本控制等挑战 [6] 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竞争格局 - 国产芯片在工具链成熟度和全球生态适配性方面存在劣势,国际巨头加速本土化布局挤压其生存空间 [7][8] - 2025年中国市场将形成分层竞争格局,高端市场由英伟达和高通主导,中端市场地平线和黑芝麻有望突破,低端市场以华为等国产芯片为主 [9][10][11] - 自研芯片车企仍有部分车型需外采芯片,依赖关系短期内难改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