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伟达Thor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五年十年后,新能源车能够进化到什么程度?
36氪· 2025-08-25 16:16
五年前,新能源车依然是"半成品",续航数字的提升并未消除车主的焦虑,但超充网络、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技术浪潮的扑面而来,让新能源车走上我 国汽车工业的舞台中间。 今天,北京亦庄某自动驾驶测试区内,一辆无方向盘的原型车正以60公里时速巡航。车顶激光雷达无声旋转,车内投影仪在座椅间投出会议文档,电池管 理系统将剩余电量折算成碳积分显示在窗玻璃上…… 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向2030年进化的现实切片。 十年前,当人们提起新能源车,想到的往往是笨重的电池包、不到200公里的实际续航里程、漫长的充电等待,以及"自燃"新闻下的隐隐忧虑。 当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500万辆大关,中国品牌以60%全球份额主导市场,当新能源车的续航超过800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当新能源车从 电动化的上半场转入智能化的下半场,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技术、能源管理与优化等不断颠覆着我们的认知,新能源的技术裂变进入临界点。 未来五到十年,这场由电力驱动、AI赋能的新能源革命,将带领新能源车走向哪里?人类又将如何重构与智能化移动空间的关系? 1. 能源系统的范式转移:从"充电焦虑"到"移动电站" 若说当前新能源车的痛点是续 ...
19.2万标配四驱、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这款车捅破了中高端混动的“价值窗户纸”
每日商报· 2025-08-15 22:41
产品发布与市场反应 - 领克10EM-P于8月11日开启预售,预售价19.2万元起,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四驱+英伟达Thor芯片,市场反响热烈[1] - 展车已陆续到店,各地经销商人气爆棚,预计下月正式上市[1] - 公司通过该车型展示了技术服务于体验的价值标杆理念,而非单纯堆砌配置[1] 性能与动力系统 - 领克10EM-P是20万级唯一标配四驱和激光雷达的混动轿车,打破四驱系统为高配专属的传统认知[2] - 基于CMAEvo平台,采用纯铝合金双叉臂+增强版五连杆独立悬架,搭配液压可变阻尼技术,麋鹿测试成绩83.2km/h,超越德系豪华竞品[2] - EM-P智能电混+eAWD智电四驱系统,最大功率390kW,最大扭矩755N·m,0-100km/h加速5.1秒[2] - 1.5TEvo引擎热效率达47.26%,CLTC亏电油耗4.2L/100km,实现"四驱动力两驱油耗"[3] - 首发神盾金砖超混电池,支持SOC10%-60%快充<13分钟,解决混动车型充电慢痛点[3] 智能驾驶与科技配置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整车配备29个传感器(1激光雷达+11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12超声雷达),实现全方位监测[5] - 全球首款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的轿车,算力700Tops,支持"满配"高阶智能辅助驾驶[5] - 基于Blackwell架构的Thor芯片适配COSMOS世界基础模型,未来可提升至理解交警肢体动作等复杂场景[5] - 千里浩瀚H7辅助驾驶系统结合多模态大模型,达到行业第一梯队水平,实现"全国都能开"[5] 定价与行业影响 - 完整预售价19.2万-22.2万元,预售期下订享至高18000元权益[6] - 重新定义C级插电混动标准,打破20万级市场对混动轿车的传统认知[6] - 可能成为中大型混动轿车市场新标杆,引领行业向高性价比、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6]
新一代智己LS6预售权益价20.99万起,开创智能出行新品类
齐鲁晚报· 2025-08-15 22:08
新一代智己LS6产品发布 - 公司正式推出新一代智己LS6超级大五座智能SUV,提供超级增程和纯电双动力版本 [1] - 新车融合全新一代灵蜥数字底盘、颠覆性智能体验和豪华舒享空间三大核心优势 [1] - 预售价格区间21.99万元~28.99万元,预售权益价格20.99万元~27.99万元 [4] 智能驾驶与数字底盘技术 - 搭载新一代灵蜥数字底盘,整合德国大陆MKC2线控制动系统和智慧四轮转向等顶级硬件 [3] - 配备同级唯一灵蜥爆胎稳定控制功能,全新主动防侧翻2.0可降低45%侧倾风险 [3] - 采用双向18°智慧四轮转向系统,实现4.79米超小转弯半径 [3][5] - 满血版Momenta赋能的IMAD3.0辅助驾驶系统,支持全国"无图NOA"功能和"一键AI代驾" [10] 数字座舱与舒适配置 - 配备27.1英寸5K巨幅驾舱屏,采用旗舰级MiniLED显示技术 [6] - 升级"雨夜模式",盲区补盲画面增大近40% [6] - 副驾专属15.6英寸3K娱乐屏和7.1.4独立声道音响系统 [6] - 同级最高90%得房率,创新搭载行业最多变的副驾座椅 [11] - 配备11L双开门冰箱、电动遮阳帘和21鎏金天籁扬声器等豪华配置 [11] 动力与续航性能 - 首搭"恒星"超级增程技术,实现1500km全程顶级电车体验 [15] - 搭载行业最大66kWh超级骁遥MAX电池,CLTC纯电续航突破450km [17] - 800V超快充平台15分钟补充310公里续航 [17] - 百公里油电综合能耗低至2.07L,较主流中大型增程SUV降低35% [17] - 零下20度环境下电池电量仍维持90%,超快充起步达170kW [19] 市场定位与上市计划 - 定位20万级超级大五座智能SUV市场 [21] - 展车已全国到店,将于9月10日正式上市并开启交付 [21]
吉利领航AI电混技术,领克EM-P AI电混2.0展现中大型车新实力
环球网· 2025-08-13 10:01
领克EM-P AI电混2.0产品亮点 - 领克10 EM-P作为旗舰插电混动轿车,在复杂路况实测中展现强劲性能、丰富配置与全场景安全表现,具备同级突出竞争力[1] - 搭载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DHT Evo混动电驱系统,后桥配备90kW P4电机,系统综合功率390kW,扭矩755N·m,0-100km/h加速5.1秒,极速210km/h,CLTC亏电油耗4.2L/100km[5] - 全系标配四驱系统与激光雷达,通过AI动态扭矩分配实时调整四轮动力输出,适应起步、高速、山路及湿滑路面等场景[5] 吉利AI技术布局 - 2025年1月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成为实现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车企之一[3] - 星睿AI云动力2.0技术通过AI深度学习融合高精度环境感知与云端数据,覆盖4大类1000+细分场景,优化出行策略匹配[3] 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 - 车内配置LYNK Flyme Auto车机系统+英伟达Thor芯片+千里浩瀚H7辅助驾驶系统,实现多场景巡航与主动安全防护[6] - 座舱人均1.2㎡空间,四座标配通风/加热/按摩功能,配备哈曼卡顿23扬声器全景声音响系统[6] 市场战略意义 - 该车型填补中大型插电混动轿车市场空白,提供性能、智能、安全与舒适的综合解决方案[9] - 标志吉利在AI动力系统与驾驶辅助领域的技术深化,将持续推动智能新能源产品进化[9]
VLA:何时大规模落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3 09:33
VLA技术发展现状 - 理想i8成为首款搭载VLA司机大模型的车型,主打"像家人一样懂你"的辅助驾驶体验 [2] - 博世认为VLA短期难以落地,坚持投入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因多模态对齐和数据训练困难 [2] - 行业对VLA落地时间存在分歧,乐观预测2025年为元年,保守估计需3-5年技术成熟 [2][12][13] 技术路线对比 - 模块化端到端保留部分人工设计接口,存在感知与决策衔接难题 [2] - 一段式端到端采用全局优化模型,特斯拉FSD V12代码量从30万行缩减至2000行 [4] - VLA通过思维链实现可解释性决策,在潮汐车道等复杂场景表现优于传统端到端 [4][5] - VLA单日可完成30万公里仿真测试,显著降低实车数据依赖 [5] 技术演进路径 - 行业主流从端到端+VLM双系统转向VLA原生融合架构 [6] - 端到端+VLM需同步处理TB级视频流与百亿参数模型,车载算力紧张 [6] - VLA通过对比学习实现多模态特征对齐,仿真复现率达99.9% [7] - 理想汽车通过端到端+VLM升级至VLA架构,实现空间理解等四大能力 [5] 算力与芯片挑战 - 当前智驾芯片算力不足,英伟达Orin(254TOPS)不支持语言模型直接运行 [9] - 英伟达Thor芯片实际算力缩水,基础版仅300TOPS [9] - VLA低速自动驾驶需10赫兹运行频率,高速需20赫兹 [9] - 车企加速自研芯片:理想马赫100计划2026量产,特斯拉AI 5算力或达2500TOPS [11] 落地时间表 - 短期(2025-2026):特定场景如高速路/封闭园区应用 [14] - 中期(2027-2029):算力达2000TOPS时覆盖城市全场景,接管率或低于0.01次/公里 [14] - 长期(2030年后):光计算架构+脑机接口实现类人直觉决策 [14] - 需突破多模态对齐、训练效率、芯片能效比等关键技术 [14]
领克10 EM-P混动轿车预售:全系四驱,激光雷达,19.2万元起
凤凰网· 2025-08-12 15:59
全系配备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首搭超级混动金砖电池,CLTC纯电续航240km,30%-80%快充时间小于15分钟。 该车搭载全新一代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行业最高热效率47.26%,同级轿车首搭混动异步电机,超快响应速度,10ms快速介入,号称具备四驱性能、两驱 能耗。系统综合最大功率390kW,系统综合最大扭矩755N・m。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1日,从领克10EM-P预售发布会了解到,领克10 EM-P开启预售,共推出三个版本,预售价区间为19.2万元-22.2万元,新车被定位为中大 型智能电混四驱轿车。 ...
今日新闻 | 全新坦克500、东风风神L8、领克10EM-P开启预售!马斯克回应解散Dojo!
电动车公社· 2025-08-12 00:01
全新坦克500预售 - 预售价36-38.88万元,推出Hi4-Z、Hi4-T两款车型[1][3] - 车身尺寸5078×1934×1905mm,轴距2850mm,新增敦煌绿配色,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典建筑[5] - 搭载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配备六屏交互(15.6英寸2.5K中控屏+17.3英寸3K后排娱乐屏等)及5.4L车载冰箱[7] - 配备27个智能传感器和20+主动安全功能,支持"车位到车位"智能辅助驾驶[9] - Hi4-T电机峰值功率提升至130kW,快充16分钟(30%-80%);Hi4-Z零百加速从4.6秒提升至4.3秒[9] 东风风神L8预售 - 预售价12.99-14.99万元,共4款车型[3][9] - 车身尺寸4762×1910×1677mm,轴距2825mm,提供6种车身配色和3种内饰配色[13] - 配备10层云柔大沙发、15.6英寸吸顶屏、19扬声器音响及4.5L冷暖箱[13] - 搭载天元智舱和Deepseek&豆包双AI大模型,支持28项L2级辅助驾驶[15] - 1.5T混动+30.3kWh电池+55L油箱,CLTC纯电续航112/185km,18分钟快充(20%-80%)[15] 领克10EM-P预售 - 预售价19.2-22.2万元,共3款Ultra版车型[16] - 车身尺寸5050×1966×1487mm,轴距3005mm,提供3款新配色和4种内饰[18] - 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后排配备电动调节座椅和15KG承重桌板[19] - 1.5T Evo电混引擎热效率47.26%,系统功率390kW,CLTC续航120/240km[21] 特斯拉芯片战略调整 - 马斯克确认解散Dojo团队,资源转向AI5/AI6推理芯片研发[21][22] - 原Dojo核心成员跳槽或转岗,项目关停因技术路径聚焦AI6芯片[22][24] - 此前Dojo被预期贡献5000亿美元市值增长,但烧钱压力促使战略收缩[24]
为什么Thor芯片要保留GPU,又有NPU?
理想TOP2· 2025-08-02 22:46
纯GPU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 纯GPU可实现低级别自动驾驶,但存在延迟、功耗和效率等明显短板,难以满足L3及以上级别需求 [4][6] - 早期测试案例显示,基于英伟达GTX1080GPU的方案在60公里/小时车速下,80毫秒延迟导致车辆前进1.33米,存在安全隐患 [5] - 特斯拉早期采用NVIDIA PX2 GPU,后转向自研NPU(FSD芯片)以优化能效 [6] GPU、NPU、TPU的架构与原理对比 - GPU设计初衷为图形渲染,以英伟达GTX1080为例,含2560个流处理器,但执行神经网络计算时30%-40%硬件资源闲置 [8][9] - NPU专为神经网络设计,如华为昇腾310B含2048个MAC单元,数据流转路径比GPU减少60%以上 [10][14] - TPU采用脉动阵列架构(如TPU v2的512x512阵列),数据复用率比GPU高3倍以上,专为TensorFlow优化 [12][28] 自动驾驶芯片的混合架构设计 - 英伟达Thor芯片同时集成GPU和NPU,NPU处理YOLOv8模型单帧图像耗时5毫秒,GPU处理100万点云数据耗时3毫秒,协同效率提升40% [32][33] - 混合架构降低硬件成本25%,减少50%电路板空间占用,并保留GPU以兼容传统算法(如SLAM),节省18个月适配时间 [33][34] 能效与成本数据对比 - NPU能效显著优于GPU:华为昇腾310B能效比2.75TOPS/W,是英伟达Jetson AGX Xavier(1.07TOPS/W)的2.5倍 [36] - 特斯拉FSD芯片NPU部分能效比5.76TOPS/W,相同算力下功耗仅为纯GPU方案的1/4.8 [36] - 量产10万台时,NPU单位研发成本30美元/台,GPU为80美元/台;144TOPS算力下,NPU方案硬件成本仅为纯GPU方案的12.5% [37] 技术发展趋势 - 纯GPU方案在L4级自动驾驶中面临瓶颈:处理5-10GB/秒数据需多颗GPU协同,功耗达320W,使电动车续航减少30% [6] - 未来主流方案为NPU+GPU混合架构,兼顾神经网络处理效率与通用计算兼容性,综合优化延迟、能耗及成本 [40]
关于Thor/VLA 一些信息线索
理想TOP2· 2025-07-22 21:22
理想汽车芯片供应问题 - 理想汽车原定2025年3月推出的增程L系列改款车型因英伟达Thor芯片交付延期推迟至5月[1] - 英伟达Thor芯片最初承诺2024年底量产但多次延期交付且存在工程和设计问题[1] - Thor芯片实际算力从宣传的700TOPS缩水至不足500TOPS导致理想汽车部署30亿参数VLA模型难度增加[1] - 早期Thor芯片未通过车规认证且存在大量Bug导致模型运行效率低下[2][3] 车企与英伟达合作矛盾 - 英伟达拒绝理想汽车提出的驻场支持和问题解决排期要求且关键时期对接负责人缺席[2][3] - 英伟达要求理想汽车公开模型数据被行业人士称为"霸王条款"[3] - 合约缺乏延期惩罚和Deadline条款被车企工程师评价为"流氓协议"[3]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理想汽车加快自研芯片上车进度计划提前至2026年一季度交付[2] - 蔚小理首颗自研芯片研发成本在3-4亿美元之间且持续追加投入[2] - 理想汽车已启动第二颗芯片研发以应对AI技术快速迭代需求[2] - 自研芯片可更快解决NPU带宽不足和算法时延等部署问题[2] 技术部署现状 - 理想汽车在Thor芯片上行业首发了"满血版"智驾全功能[3] - 30亿参数VLA模型部署仍在推进且早期测试已展开[3] - AI技术在汽车应用速度超预期但芯片设计存在适配滞后问题[2]
因为它,前车圈“微博之王”回归?
36氪· 2025-07-18 20:46
理想i8新车发布 - 理想i8正式开启小定,预计售价35万~40万元,正式售价将于7月29日发布会公布 [1] - 7月17日~7月29日发布会前预订的用户享有优先交付权益 [1] - 该车型是公司首款纯电SUV,首款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和MindVLA智能驾驶辅助的车型 [1] 李想社交媒体活跃度 - 7月李想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活跃度明显增加,17天发了15条微博 [3] -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曝光,包括登台献唱、拍车模大片、接受央视采访等 [3] - 微博活跃度恢复至"车圈微博之王"水平 [3] 理想i8产品争议 - 外观设计类似MEGA的MINI版,被质疑不算是SUV [3] - 内饰设计与MEGA差距不大,前备箱和后备箱空间缩减 [3] - 首款纯电车型MEGA市场表现未达预期,i8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第四季度成为首家单季度净利润为正的造车新势力 [4] - 2023年成为首家实现全年净利润为正的造车新势力,毛利率达22.2% [4] - 2024年销量持续增长但净利润下滑接近1/3 [8] 市场竞争格局 - 零跑汽车等车企推出配置相似但售价更低的车型 [8] - 问界品牌凭借华为技术加持蚕食市场份额 [8] - 小米汽车进入市场后声量和销量都大幅压过理想 [6] AI战略转型 - 公司愿景从汽车公司转变为空间机器人公司,聚焦AI [8] - 2023年发布自研认知大模型Mind GPT [9] - 2024年推出"理想同学"APP并接入DeepSeek大模型 [9] - 2024年发布E2E+VLM自动驾驶技术架构 [11] - 2025年开源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 [12] 研发投入与组织调整 - 2024年超100亿年研发投入中近一半聚焦人工智能 [13] - 2025年李想卸任总裁职务,专注AI领域 [14] - 2025年成立"空间机器人"与"穿戴机器人"两大事业部 [16] - 2025年成立"算力资源部"强化智能驾驶布局 [16] 行业AI发展趋势 - AI已成为智能汽车产业变革核心引擎 [19] - 未来十年AI汽车变化可能像过去十年新能源车一样显著 [17] - 行业共识认为AI是智能汽车下一个竞争主阵地 [19] - 理想汽车E2E-VLM技术使其跻身中国智驾第一梯队 [19] 产品规划与展望 - 2025年下半年将推出定位更低的i6车型 [21] - 增程系列L6是当前销量担当 [21] - i8在智能化、科技化体验方面值得期待 [21] - 公司竞争力建立在以AI为核心的科技能力上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