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企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日通勤3小时,为什么要去奉贤实习?上海奉贤向全国大学生开放全年“官配”实习岗
中国青年报· 2025-08-01 20:00
实习岗位概况 - 奉贤区推出贯穿全年的官方认证实习岗位,已连续开展14期招募,47家单位释放948个岗位,吸引1773人次报名 [1] - 报名学生中上海户籍占67.7%,外省市户籍占32.3%,部分热门岗位报名录用比达10:1 [2] - 岗位覆盖政府单位、国企、街镇民营企业三类主体,打破寒暑假限制,学生可根据课余时间灵活参与 [2] 岗位质量与审核机制 - 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所有申报岗位进行全面审核,涵盖工作内容、专业要求、实习时长、待遇福利等 [2] - 纯打杂岗位会被退回,建议用人单位重新设计适合大学生的岗位,福利待遇至少保障午餐 [2] - 实习期延长至3到6个月及以上,帮助学生接触核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也能更好考察学生能力 [5]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奉贤区合作多年,该校香料香精专业与奉贤"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高度契合,共建的"东方美谷研究院"已输送超百名实习生 [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将"长周期实习"纳入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将部分日常教学放到实践一线 [6] - 奉发集团形成成熟培养机制:实习生入职后进行3~5天入职培训,1个月"学徒制"带教,最后根据表现分配具体任务,今年上半年已有10名实习生通过考核入职 [5] 产业与人才吸引力 - 奉贤区着力打造南上海科创中心,围绕"美丽大健康、新能源汽车、数智新经济、化学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需要源源不断的年轻人 [3][4] - 对吸纳实习生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对留奉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支持 [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近5年留奉就业大学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去年超450人,为上海各区第一 [4] 实习效果与学生反馈 - 复旦大学俄语专业学生在奉贤区人民法院实习后,对法律实务有了全新认识,原本以为法院工作就是开庭审案,实际参与后发现基层法院更多要对接社会治理 [3]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在政务服务中心实习后,明确职业方向,明白社工不仅要懂沟通,更要懂政策、通需求 [6] - 奉贤区法院的实习经历让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并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投身基层就业 [6]
复旦大学携手复旦微电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构建校企协同新机制 助推集成电路产业升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复旦大学与复旦微电子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标志着校企双方在科研协同、技术转化、机制共建等关键领域迈入深层次合作新阶段 [2] - 协议签署由复旦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彭慧胜与复旦微电子集团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沈磊代表双方完成 复旦大学、杨浦区、企业董事会及行业组织代表共同见证 [2] 合作框架与方向 - 双方将围绕"平台共建—科研攻关—人才协同"三大方向构建系统化合作框架 依托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与人才优势 [4] - 合作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验证环节 推动科技成果从"论文阶段"走向"应用场景" 打通产学研协同链条 [4] - 协议设立专项机制支持联合团队组建、实验资源共享与项目协同推进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工程化能力与企业创新效率 [4] 校企合作意义 - 复旦大学表示此次签约是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化、制度化的重要探索 将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5] - 复旦微电子集团强调此次合作是对校企协同探索的系统性深化 为EDA工具、工程平台、行业标准等关键方向的联合攻关奠定制度支撑 [7] 论坛核心议题 - 论坛以"自主之芯 协同之道"为主题 讨论协同机制构建、产业生态演进与技术底座发展等议题 [9] - 与会代表认为芯片产业处于结构重塑与生态再造关键阶段 推动协同从理念走向机制、从技术走向平台是自主生态建设的核心任务 [9] 未来合作规划 - 双方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在真实产业场景中的落地转化 探索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工程能力的有效衔接路径 [9] - 目标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 [9]
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校企协同,清华大学为毕业生精准搭建职业桥梁
新京报· 2025-06-13 20:37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10余家央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人才合作并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链条 [2] - 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联合攻关,学生在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科研并转化成果,增强行业认同感 [2] - 与华为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前沿应用,通过竞赛和挑战性课题吸引学生参与,提升毕业后留任概率 [2] - 组织"清华学子应聘行"活动,每年安排近40支队伍、600余人次毕业生实地参访重点行业企业,就业转化率超20% [2][3] 招聘模式创新 - 创新"1+N"招聘服务模式,以专场招聘会为核心配套行业讲座、校友沙龙等活动,每年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4] - 举办"走进制造业/能源业"系列活动,设置"大国重器""制造能源"招聘专场,精准对接国家重点领域需求 [4] - "1+N"模式通过行业认知、企业参访、实践跟踪三阶段,帮助学生与企业深度匹配,避免"闪婚式"就业 [4] 职业辅导体系 - 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程,邀请300名企业HR和校友担任导师,每年提供数千人次一对一咨询 [6][7] - 辅导内容涵盖行业趋势研判、个人定位分析及面试技能训练,解决学生"知识应用迷茫"和"职业选择扎堆"问题 [7] - 通过企业开放日、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应用场景及国家战略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 [6] 就业成效与导向 - 近5年清华大学2300余名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重点单位就业率连续多年超80% [1] - 以东方电气为例,"沉浸式应聘"模式通过车间参观、校友座谈和现场面试,提升签约效率 [3] - 职业辅导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如新兴战略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和选择偏差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