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企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校企协同育人”锻造毕业生“硬实力” 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就业“快车道”
央视网· 2025-06-29 14:1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多所高校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的就业快车道[1] - 清华大学与中核中航等10余家军工央企建立战略合作每年组织600余名学生赴重点企业沉浸式体验实际工作场景[1] - 近5年清华大学超过2300名毕业生赴国防科工领域制造业能源行业就业赴西部东北地区的毕业生签约人数已超过2024年同期[3] 清华大学就业引导体系 - 清华大学构建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包括入学教育植入职业规划课程非毕业班开设实习早春营[3] - 该培养机制让学生就业选择更有方向更有底气[3] 合肥工业大学校企合作 -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携手开展实训实习锻造学生硬实力[4] - 该校开设小米工程师训练营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组成金牌讲师团队入驻校园开展为期15天的课程实训[6][7] - 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获得结营证书和提前批次录用通知书[7] 北京体育大学校企合作 - 北京体育大学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运动装备研发到赛事教学构建全流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7] -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新型运动装备研发每年有百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和实习实训[9][10] - 通过合作举办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赛事让学生深度参与赛事全流程为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奠定基础[10] - 教育学院7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当老师[10]
就业指导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 精细化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匹配度
央视网· 2025-06-28 12:49
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 - 各高校结合国家政策与自身特色推出针对性措施 涵盖岗位拓展 能力提升 精准服务等多个维度 [1] - 北京大学持续推进"红绿蓝"就业引导战略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4] - 校园招聘是毕业生与各大企业岗位对接的重要渠道 高校通过深化校地校企联动 强化实践育人等举措提升就业质量和匹配度 [6] 高校就业服务案例 - 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启航星期三"校园招聘服务品牌 自2024年9月以来举办专场宣讲会600多场 大中型双选会60多场 累计参会单位近5000家 提供岗位27万多个 [8] - 中国人民大学建设400余个人才实习实践基地 深化校地校企人才合作 [8]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 设置教学实践基地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合作 [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点开展"生涯规划训练营""求职训练营"等培训 累计300课时 参与学生1600余人次 [10] 毕业生就业选择案例 - 北京大学工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荣光耀选择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 认为当地能源产业具有发展潜力且专业契合 [1][5] - 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博士毕业生邓成将前往西藏大学工作 认为所学专业在西藏能有更好施展空间 [2][5]
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推动人才供需适配(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根本性作用 [1] - 当前教育输出端与市场需求端存在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素质不足,科技人才、数字人才供给不足 [1] - 教育需要主动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2] 教育的前瞻性与先导性 - 教育需要增强战略性与前瞻性,锚定未来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 - 教育应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先行一步,使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 [3] - 需要遵循个体成长规律,分层分类设计培养方案,避免盲目超前 [3] 教育结构性调整与政策支持 - 教育结构性调整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机制 [4] - 需要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革命前沿为导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4] -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一体化机制 [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高等教育领域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 - 职业教育领域优化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分布匹配,推动校企全流程合作 [5] - 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推动教育内容优化调整 [5][6] 技术驱动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 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作用,精准研判产业升级对人才规模、结构、层次的需求变化 [6] - 推动人才供需从被动适配向主动预见转型,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力资源利用效能 [6]
西安交大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助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2:37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西安交通大学大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展"访企拓岗"和"供需对接"等就业育人项目,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1] - 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航天十二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多个菁英班,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创新思维活跃的优秀学子 [2] - 落实"双导师"制度,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指导等环节 [2] 5G无线通信菁英班 - 与中兴通讯合作设立"西安交通大学·中兴通讯5G无线通信菁英班",面向5G/B5G无线通信重大产业需求,建立校企一年联合培养机制 [2] - 该菁英班已合作三期,培养学生121人,参与后续实习的学生70人 [3] - 近三年来与中兴通讯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精准培养研究生人才 [3] 职业发展活动与实习实践 - 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发展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宏志助航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用才趋势和要求 [6] - 组织学生通过"名企行"和"攀登计划"等实习实践活动深入行业一线,促进高校人才和社会用才高效匹配 [6] - 毕业生前往227家共建联合研究院的龙头企业就业人数实现明显增长 [6] 产学研与就业联动 - 校企深度合作成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引擎,学校将就业育人培养体系有机融入产学研用链条各环节 [7]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同向同行,提升对真实职场的认识 [7] - 推动产学研与就业协调联动,促进高校人才和社会用才高效匹配 [7]
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校企协同,清华大学为毕业生精准搭建职业桥梁
新京报· 2025-06-13 20:37
据清华大学数据,近5年清华大学2300余名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等领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到重 点单位就业率连续多年超80%。 校企协同,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清华大学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点行业发展深度绑定。学校领导多次带 队走访重点领域的重点单位,与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10余家央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深化人 才合作,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链条。 "我们把应聘场景转换到企业现场,让学生直观感受工作环境与城市氛围,这种深度体验让职业选择更 精准高效。"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招聘模式、强化职业辅 导等组合拳,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稳就业生态体系,为毕业生搭建起通往国家重点领域的职业桥 梁,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 围绕招聘环节,学校同步开展行业面对面讲座、校友沙龙、企业开放日等活动,每年覆盖学生2万余人 次。 "传统招聘类似于'闪婚',而'1+N'模式通过前期行业认知讲座、中期企业参访、后期实践跟踪,让学生 与企业实现深度了解。"该负责人形象比喻道。 ...
稳就业 高校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00
重点高校就业引导战略 - 北京大学实施"红绿蓝"就业引导战略,红色代表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绿色代表国防军工领域,蓝色代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1] - 2024年北京大学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毕业生比例超10%,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就业比例从2020年2.1%攀升至2024年6.8% [2] - 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10多家军工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5年2300余名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就业 [4]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清华大学开展"应聘行"校企实践,每年组织近40支队伍、600余人次毕业生前往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 [3] - 中国人民大学与400余家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实施学生职业生涯引领计划,邀请企业高管担任职业发展导师 [10] - 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兴通讯开展就业育人合作,构建"实习-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育人模式,已推广至多家知名企业 [11][12] 产教融合实践 - 合肥工业大学与小米集团举办工程师训练营,已与140家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遴选行业导师1300余人 [13][14] -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订单班培养,近两年开设71个订单班,培养1843名学生,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 [15] 基层就业支持体系 - 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近5年约2000名毕业生赴中西部任教,每人奖励10万元 [5] - 浙江大学构建使命引领就业育人体系,每年派出约500名学生深入基层一线顶岗实习 [7] - 浙江大学通过AI赋能实现精准供需对接,建立学生就业社群和区域交流群,覆盖近1.5万人次 [8]
政校企协同为东营养老护理业焕发"朝阳队伍"生机
齐鲁晚报网· 2025-05-27 19:32
行业趋势与人才结构 - 东营市养老护理行业呈现年轻化趋势 40岁以下从业人员占比31% 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达39% [1] - 竞赛选手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 年轻选手占比近四成 反映行业吸引力提升 [1][2] - 代际共融模式显著 资深护理员提供经验支撑 新生代从业者推动服务升级 [2] 政策与教育协同机制 - 东营市通过入职奖补 岗位补贴 职业技能等级奖励等政策组合拳提升职业吸引力 [1] - 市技师学院自2022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累计培养96名专业人才 采用"订单班""工学交替"等模式 [1] -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包括《老年心理护理》《实用养老机构管理》等 并引入日本国际经验 [1] 技能竞赛与行业生态 - 竞赛设置"应急情景模拟"等环节 体现技能迭代紧迫性 46岁选手展现适应能力 [2] - 00后选手带来规范化操作和个性化沟通技巧 为传统照护注入青春活力 [2] - 设立"养老护理员节""慈佑银龄"慈善基金 将职业尊荣感延伸至日常 优秀选手获省级国家级赛事推荐资格 [2] 经验传承与创新融合 - 58岁选手刘文娥将传统照护中的温情沟通融入标准化流程 [2] - 00后选手苏锦秀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竞赛技能带回机构 推动应急救护能力整体提升 [2] - 技能成果通过培训机制转化为机构服务标准 形成"以赛促学 以学促用"良性循环 [2] 长期发展模式 - 构建"引 育 评 用 留"全周期人才生态 应对老龄化挑战 [3] - 政校企协同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 形成"政策输血"与"教育造血"双轮驱动 [1][3] - 代际共融与多方联动模式有效缓解人才断层隐忧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3]
推动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走进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日报· 2025-05-22 10:14
校企合作活动概况 - 南京市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走进南京农业大学,51家精密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领域企业与高校科研人员对接 [1] - 活动聚焦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与产业合作 - 南京农业大学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下设食品科技学院、工学院等4个学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 [1] - 与华为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与温氏集团、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支撑食品与农业装备产业升级 [1] - 工学院展示生物质利用技术、农机先进制造等6项科研成果,食品科技学院推介食品加工新技术与智能育种成果 [1] 企业需求与政府规划 - 专精特新企业南京乐惠芬纳赫提出高速灌装设备的高精度部件、耐腐蚀材料等校企合作需求,旨在提升产品竞争力 [2] - 南京市工信局通过"千校万企"行动组织企业对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 下一步将聚焦产业攻坚方向,推动校企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 [2]
校企协同创新升级 王力安防实力助推青年群体创业
活动概述 - "王力杯"大学生直播系列活动于2025年4月25日在北京启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共同主办,旨在通过"数字技术+青年力量+乡村资源"模式为高校创业团队提供实践舞台 [1] - 活动通过直播带货、文化传播等手段助力农产品销售、非遗传承及文旅资源推广,展现青年创业潜能 [1] - 王力安防作为总冠名方,依托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为大学生构建创业实践平台 [2] 公司技术创新 - 公司针对防盗门"夹手"问题,将锁体与门框间距扩展至80mm,彻底解决安全隐患 [4] - 技术改进涉及30多道工序和千余套模具的重新制作,完成锁体结构升级 [4][5]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36%,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7] - 公司拥有全球五大研发基地、六大研发中心,与北京大学共建智能家居安全性能联合实验室 [7] - 累计获得100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0项 [7] 产品与战略 - 公司自主研发的王力机器人防盗门搭载遥感解锁、智能防夹、智动开关门和全屋智能联动等多项突破性技术 [7] - 产品设计精准契合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强化品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力 [7] - 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品牌年轻化战略 [7] - 公司以助力青年创新创业为切入点,推动传统制造企业通过科技赋能与设计创新实现转型 [7]
拓宽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7 10:45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大学生职业创新拓展多元路径。在知识更新加速、技术融合加深的时代背景下, 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路径,交叉融合更能回应复杂问题导 向的创新需求。高校正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探索以项目牵引、任务驱动为基础的跨学科实践路径,通过 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的系统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与能力结构。高校普遍面临"学科壁垒较强、平 台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与"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原有学院制结构 限制,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部分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 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学科交叉融合推动 高校从"学科本位"走向"问题导向",也推动创新教育从"线性传授"向"网络协同"转型。通过产教融合拓 展学生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更为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加多元与开 放的制度空间。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大学生职业创新凝聚集体智慧。实习实践范式正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当 前高校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更在于通过组织模式与育人机制的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