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产业商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战略投入期积极蓄力,国富氢能接连斩获大单提前“预告”业绩拐点?
智通财经· 2025-08-29 08:58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氢能作为零排放能源尚未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 主要因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成本过高及下游难以承受用氢成本 [1] -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大规模边际成本为零的电力 为压抑制氢成本提供可能性 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氢能全产业链设施和新基建投入 氢能降本进程有望提速 [1] - 氢能产业处于由量变向质变过渡的"前夜" 产业链相关公司具备投资价值 [1] 公司业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收入1.09亿元 其中车载高压供氢系统贡献收入9129.5万元 同比增长26.7% [2] - 加氢站设备实现收入1399.3万元 为国内120余座加氢站提供装备及配套服务 占全国累计建成527座加氢站的22.8% [2] - 水电解制氢设备贡献收入366.8万元 以海外业务为主 已向印度客户交付碱性水电解制氢成套设备 [3] 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2019-2025年上半年配套公司车载供氢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达500余款 占国家工信部公告1248款车型的40%以上 [2] - 液氢设备已率先实现民用 具备卡位优势 液氢储运技术在大规模、远距离氢能储运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5] - 深入探索"绿电制绿氢+绿氢液化+绿氢运输+绿氢加注+绿氢交通"一体化商业模式 在内蒙古成立合资企业开发风电制绿氢再液化消纳生态项目 [6] 订单与增长动能 - 与哈密通慧德订立100兆瓦绿电制氢设备销售协议 合约总价值超过1.5亿元 供应22套1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电解槽等设备 [4][5] - 另有规模数千万元的意向订单正在洽谈中 [5] - 海外业务覆盖中东、北非、欧洲、巴西、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区 涉及加氢站、制氢设备制造厂、水电解制氢及液氢生产工厂等项目 [6] 财务改善与战略投入 - 上半年亏损规模同比减少约20.1% 因收回部分大额应收账款、新业务贡献收益、成本开支减少及政府补助和电费收入 [3] - 行业面临三方面盈利压力:产业链未形成规模导致产品价格下行、新政策空窗期加剧市场竞争、高效储运技术未普及影响投资积极性 [3] - 现阶段战略投入将转化为未来增长数据 随着氢能产业爆发式增长 公司投资价值将迎来"质变" [7]
氢能破局需打通关键应用场景
经济日报· 2025-07-24 06:10
氢能两轮车商业化运营 - 广东东莞街头出现首批氢能两轮车商业化运营项目 采用氢燃料电池和储氢罐替代传统充电接口 计划到2025年底前投放200辆 [1] - 氢能两轮车主要面向外卖骑手 快递员等高频用户 解决充电慢 续航焦虑 充电安全等痛点 换氢时间短 续航里程可达80公里以上 采用固态金属储氢技术安全性较高 [2] - 相比汽车 氢能两轮车对燃料电池功率和系统复杂度要求较低 技术实现和成本控制相对容易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压力较小 [2]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氢能具备绿色低碳 能量密度高 来源广泛等优势 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关键拼图 但产业化商业化进程缓慢 [1] - 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是缺乏足够体量的应用终端 难以分摊成本 验证优化商业模型 技术优势无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1] - 氢能产业亟需找到量大面广 痛点明确 商业模式清晰的落地场景 才能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1] 氢能应用场景选择标准 - 痛点明确 现有技术无法很好满足需求 存在明显市场空白或短板 [3] - 价值凸显 氢能应用能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 闭环可行 具备构建相对独立可控的"制储运加用"小生态潜力 或能融入现有产业体系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3] - 规模潜力 目标市场容量足够大 能支撑初期推广并具备持续增长空间 [3] 潜在氢能应用场景 - 港口 矿区重型机械作业环境 对续航和动力要求高 排放问题突出 [3] - 固定式热电联供领域 利用氢能发电供热 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供应 [3] - 长距离固定路线物流车 氢能长续航和快速加注优势可提升物流效率 [3] - 绿色化工原料领域 以氢气替代传统化石原料 推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 [3] 氢能商业闭环建设 - 政府需对特定场景基础设施给予精准补贴 设定退出年限稳定预期 [4] - 产业链上下游需围绕一个场景联合降本 共享数据 共担风险 [4] - 通过"小切口"培育用户习惯 积累数据和经验 带动产业链局部突破 为更大场景推广铺路 [4]
一张PPT看懂氢能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材料汇· 2025-06-05 23:08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绿氢项目招标量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出货量将迎来高速增长,行业逐步向商业化迈进 [3] - 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落地产能约11万吨,距离2025年10-20万吨目标缺口约9万吨 [7] - 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缺口达2.2万辆,2025年需新增上万辆才能完成5万辆目标 [7] - 已备案和立项的绿氢项目产能达650万吨,但当前仅约11万吨产能落地 [8] 成本与价格趋势 - 电解槽成套装置中标价格加速下降,2025年威谱中标单瓦价格已低于0.9元,PEM槽低于4元,同比分别下降44%和29% [8] - 全国生产侧氢价指数持续下降,2024年12月达27.99元/公斤的历史最低点 [8] - 燃料电池系统售价快速下降至约3元/W,头部企业市占率过半 [59][61] 商业模式与下游应用 - 行业关键在寻找能接受绿色溢价的下游消纳场景 [9][10] - 绿色燃料(SAF、绿色甲醇、绿氨等)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突破口 [11] - 绿色燃料倾向外销,海外高碳税可填补绿色溢价 [18] - 绿色甲醇和绿氨替代30%传统产品可分别带动599万吨和320万吨绿氢消纳 [16] 航运业绿色转型 - IMO净零框架将于2027年生效,要求大型船舶降低温室气体燃料强度 [20] - 绿醇等氢基能源将成为中长期最符合要求的船用燃料 [22] - 2030年全球甲醇船舶带动绿醇需求将超4000万吨 [26] - 约300艘绿色甲醇燃料船舶将陆续投运,可消纳当前绿氢开工项目58%-100%产能 [27] 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 - 9省3市发布氢能高速过路费减免政策,氢车推广提速 [52][53] -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扩容,新增6个城市 [50] - 2025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达23.43亿元,同比增长44.2% [54][55] - 氢能政策重心转向"降本+扩需",十五五将"提质发展" [36] 设备与项目进展 - 预计2025年电解槽招标量达1.5GW,对应绿氢产能约15万吨 [7][41] - 2025年1-5月电解槽招标约719MW,同比增长近3倍 [43][46] - 央国企主导示范项目,内蒙古项目推进积极 [43] - 制氢设备企业中华电科工、华光环能等央国企下属或合作公司更具优势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