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领域

搜索文档
ETF持续活跃 成交额再破4000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8-15 04:16
半导体行业表现 - 半导体相关ETF涨幅居前 全市场涨幅前十的ETF中有5只为半导体或芯片品种 其中芯片ETF(159995)单日涨幅达1.76% [1] - 半导体周期处于上行通道 AI持续强势 泛工业接棒消费电子进入复苏阶段 [1] - AI被认定为半导体产业最大成长驱动力 中国半导体厂商在AI产业发展中受益程度有望显著提升 [1] ETF市场交易情况 - 全市场ETF单日成交额达4351亿元 较前一日增加近250亿元 [1][2] - 两只ETF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短融ETF成交235.17亿元 香港证券ETF成交228.61亿元 [2] - 科创债ETF嘉实单日成交额达113.04亿元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成交96.48亿元 [3] 资金流向动态 - 科创债ETF嘉实获单日净流入40.77亿元 成为首只规模突破200亿元的科创债ETF产品 [1][3] - 宽基ETF获资金关注 上证50ETF净流入8.34亿元 中证1000ETF净流入超8亿元 沪深300ETF净流入超6亿元 [3] 保险行业投资动向 - 中国平安以每股32.07港元均价增持中国太保H股174万股 耗资5583.89万港元 持股比例升至5.04%触发举牌 [2] - 此次举牌为2019年后保险行业再现头部机构交叉持股案例 反映险资对高股息金融资产长期配置价值的认可 [2] - 港股内资险企股息率优势显著 多只标的股息率超5% 险资增配高息权益资产趋势有望延续 [2] 市场展望与投资机会 - 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增强 市场赚钱效应与增量资金流入形成正循环效应 [3] - 短期关注科技成长领域及股息率具备性价比的红利品种 [4] - 中长期待经济数据回升趋势明确后 重点关注顺周期和消费领域机会 [4]
湘财证券晨会纪要-20250624
湘财证券· 2025-06-24 17:15
核心观点 报告对近期宏观经济数据、沪深股市表现进行分析,对机械、食品饮料、煤炭、药品等行业及相关公司进行研究,给出投资建议,认为A股市场长期向好,各行业有不同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3][5][9] 宏观及市场 宏观数据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6.40%,快于4月,拉动前5月累计增速至5%;6月LPR保持不变,1年期3.00%,5年期3.50%;前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4月4.00%下滑至3.70%,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均下滑 [4] 沪深股市 - 2025.06.16 - 2025.06.20,6个A股指数震荡下行,外因是美联储推迟降息拖累,内因是消费偏弱;一级行业跌多涨少,二级行业贵金属、地面兵装Ⅱ累计涨幅居前 [5][6] 投资建议 - 长维度A股市场大概率“慢牛”;中维度关注科技、绿色、消费、基建领域;短维度中美关税90天缓冲期内市场上行概率大,之后不确定性上升,建议关注红利、科技、消费相关板块 [8][9] 行业公司 机械行业(迪威尔) - 2024年公司业绩承压,因产品单价和深海设备订单下降;油气生产系统专用件是主要收入来源,国外地区收入和毛利占比高 [11][12] - 全球油气产销量稳定增长,深海和非常规油气占比提升,下游需求旺盛 [13][14]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5] 食品饮料行业 - 6月16 - 20日,申万食品饮料行业下跌0.12%,跑赢沪深300;茅台批价回落,原奶价格降幅收窄,乳品终端价格回暖;5月餐饮收入增长亮眼,饮料收入增速下降 [17][18] - 政策纠偏,白酒板块处于政策底、业绩预期底、估值低阶段,建议关注估值修复机会 [19] - 建议关注需求稳定龙头和积极求变企业,关注青岛啤酒等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20][21] 煤炭行业 - 上周煤炭板块下跌0.77%,跑输沪深300;动力煤价格企稳,需求回升;焦煤价格下跌,需求转弱 [22][23][24] - 建议关注长协比例高、防御性强、分红稳定的动力煤龙头煤企,维持“增持”评级 [25] 药品行业 - 上周创新药板块回调,是地缘冲突情绪扰动和快速上涨兑现;国内企业多款GLP - 1靶点管线入选ADA会议 [28][29] - 2025年国内创新药产业有望迎来拐点,构建三维选股框架,推荐Pharma转型创新兑现和Biotech持续成长两条投资主线,维持“买入”评级 [31][34][35]
热点思考 | 政策性金融工具,“新”在何处?(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10 23:26
政策性金融工具概况 - 在当前宏观政策积极发力稳增长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工具备受关注,前两轮成效显著,本轮新型工具落地时间和资金投向成为焦点 [2] - 4月政治局会议对宏观政策做出新部署,货币政策率先在5月初落地,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债发行保持积极态势,短期内增量可能来源于政策性金融工具 [3] - 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在6月底落地,一方面源于发改委给出的指引,另一方面和当前经济基本面稳健有关 [9][10] 前两轮政策性金融工具经验 - 第一轮是2015-2017年的"专项建设债券",三年间发行规模约2万亿元,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资金主要投向五大领域包括三农建设、轨道交通等城市基建、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建、民生改善建设以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 [20] - 第二轮是2022年下半年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首批3000亿用于补充含新型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后续追加至7400亿,与前期8000亿政策性信贷额度协同发力,资金重点投向三类项目包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 [21] - 政策性金融工具具备两大特点:财政贴息减轻地方政府付息压力;"杠杆"效应突出,可充当投资项目资本金有效撬动信贷 [27]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特点 - 投向要支持科技创新,主要指向数字经济特别是AI、算力等方面,这可能是本轮与前两轮工具的主要不同点之一 [31] - 扩大消费可能成为投向的另一大领域,或与央行新设的服务消费再贷款协同发力优化服务消费场景,我国人均服务消费较疫情前趋势相差1923元/人 [33][34] - 传统投向仍将保留,交通水利等大型基建项目同样需要资本金以加速建设,水利工程在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显著社会效益 [39] 近期政策动态 - 5月中旬以来多地积极筹备项目并准备申报,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宣讲会或对接会,投向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城市更新建设、支柱产业、社会民生、水利工程等多个方面 [18] - 央行于5月7日推出三大类货币政策措施及十项具体举措,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