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专家模型(MoE)

搜索文档
冲破 AGI 迷雾,蚂蚁看到了一个新路标
雷峰网· 2025-09-16 18:20
大模型发展瓶颈 - 数据压榨已到尽头 AGI实现面临突破难题 [2][4] - 自回归范式存在单向建模缺陷 导致模型无法逆向推理和修正错误 [16][17][18] - 出现人名截断 语义颠倒 医疗诊断左右混淆等基础错误 [13][15] 当前技术迭代方向 - 马斯克提出提纯数据方案 尝试打开AGI大门 [5] - 多模态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Open AI发布GPT-4o实现多模态感知 [7][8] - 斯坦福李飞飞提出视觉是智能基石的观点 [8] 扩散模型新范式突破 - 蓝振忠与李崇轩合作推出LLaDA-MoE模型 基于扩散理论架构 [12][50] - 扩散模型具备并行解码 双向建模和迭代修正三大优势 [32][33][34][35] - 模型在20T高质量数据上训练 总参数量7B 激活参数量1.4B [63][66] 技术性能表现 - LLaDA-MoE在MMLU测试中获得67.18分 超越LLaDA1.0的65.50分 [71] - 在数学任务GSM8K测试中获得82.41分 接近Qwen2.5-3B的86.28分 [71] - 代码任务MultiPL-E测试中获得52.53分 显著优于LLaDA1.0的29.08分 [71] 行业发展意义 - 首次验证MoE架构在扩散语言模型上的放大效应 [71] - 为行业提供全新技术路径 打破自回归范式垄断 [54][72] - 蚂蚁集团开源模型权重和推理引擎 推动社区共同发展 [74][77] 未来挑战 - 生成速度需提升 当前扩散模型每秒仅50token 远低于自回归300token [72] - 更大规模扩展仍需突破 包括block diffusion等技术难题 [72] - 需要更多研究人员参与 加速扩散语言模型生态建设 [73][78]
字节跳动:2025年思考模型Seed-Thinking-v1.5技术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22 17:20
模型性能表现 - 在AIME 2024数学竞赛基准测试中获得86.7分,与OpenAI o3-mini-high持平,显著超越DeepSeek R1的79.8分 [1][5][47] - Codeforces编程测试中pass@8指标达55.0分,接近Gemini 2.5 Pro的56.3分,但落后于OpenAI o3-mini-high的67.5分 [1][5][47] - GPQA科学推理测试获得77.3分,接近o3-mini-high的79.7分 [1][5][47] - 在非推理任务的人类评估中,整体胜率较DeepSeek R1高出8.0% [1][5][51] 模型架构特性 - 采用混合专家模型(MoE)架构,激活参数200亿,总参数2000亿,属于相对紧凑的推理模型 [1][5] - 基于链式思维(CoT)数据进行监督微调,过多非CoT数据会降低模型探索能力 [1][10] - 强化学习训练数据包含STEM问题、代码任务、逻辑推理和非推理数据四类,其中数学数据展现强泛化能力 [1][10][15] 技术创新突破 - 开发VAPO和DAPO框架分别针对演员-评论家及策略梯度范式,解决RL训练不稳定性问题 [1][11][38] - 设计Streaming Rollout System(SRS)缓解长响应生成滞后问题,结合混合精度调度和三层次并行架构提升训练效率 [2][42][43] - 推出Seed-Thinking-Verifier验证器,在人工标注测试集上准确率达99.3%,显著优于Seed-Verifier的82.7% [28][30][31] 基准测试体系 - 构建BeyondAIME高级数学基准,包含100道难度不低于AIME最高水平的原创题目,模型在该基准表现48.0%,落后于o3-mini-high的63.6% [11][25][47] - Codeforces评估采用最近12场竞赛题目,报告pass@1和pass@8指标,更贴合实际用户提交模式 [11][47] - 内部代码沙箱环境实现离线评估与官方平台判决结果强相关性 [20][21] 训练方法论 - 监督微调使用40万训练实例(30万可验证问题+10万非可验证问题),采用32,000令牌长度截断和余弦学习率衰减策略 [34][36] - 强化学习融合可验证数据(验证器评分)、通用数据(奖励模型评分)和混合数据三类来源,通过在线数据分布适配技术减少域间干扰 [37][39] - 采用动态采样、长度自适应GAE和Token级损失等技术创新保障训练稳定性 [40] 资源优化方案 - 混合分布式训练框架整合张量并行(TP)、专家并行(EP)和上下文并行(CP),结合FSDP实现内存优化 [43][46] - 通过层间重计算、激活卸载和优化器卸载技术支持更大微批次训练 [46] - 自动调优系统(AutoTuner)基于性能画像动态选择最优并行配置 [46]
从GPT-2到gpt-oss,深度详解OpenAI开放模型的进化之路
机器之心· 2025-08-18 13:15
模型架构演进 - gpt-oss-120b和gpt-oss-20b是OpenAI自2019年GPT-2后首次发布的开放权重模型,支持本地运行[4][7] - 模型架构延续主流LLM设计,但包含多项优化:移除Dropout、RoPE取代绝对位置嵌入、SwiGLU取代GELU、混合专家(MoE)模块等[17][20][27][37] - 采用分组查询注意力(GQA)和滑动窗口注意力提升计算效率,窗口大小仅128 token[41][47][51] - 使用RMSNorm替代LayerNorm降低计算成本,更适合大规模LLM[52][56] 性能优化技术 - MXFP4量化方案使gpt-oss-20b可在16GB显存GPU运行,120b版本需80GB H100[10][97][99] - 推理工作量分级控制(低/中/高)动态调节响应长度和准确率[94][96] - MoE设计采用32专家/4活跃专家配置,专家参数占比超90%[39][72][77] - 注意力机制引入偏差单元和sinks增强长上下文稳定性[83][87] 行业竞品对比 - 与Qwen3相比:gpt-oss宽度更大(嵌入维度2880vs2048),但深度仅24层vs48层[67][69][70] - 基准测试显示gpt-oss-120b性能接近Qwen3 235B,但参数量仅一半[107][113] - 两者均采用Apache 2.0许可,但gpt-oss未公开训练代码和数据集[88] - 推理能力突出但存在幻觉倾向,设计侧重工具集成而非事实记忆[107][108] 技术趋势观察 - Transformer仍是LLM核心架构,改进多来自数据/算法调整而非架构革命[13] - 模型轻量化需求推动量化技术发展(如MXFP4)[97][99] - 行业向稀疏化(MoE)、注意力优化(GQA/滑动窗口)方向演进[37][41][47] - 开源模型与专有模型性能差距显著缩小[110][114]
赛道Hyper | 追平全球顶级:千问3推理模型开源
华尔街见闻· 2025-08-06 16:06
模型技术特点 - 阿里巴巴开源千问3推理模型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总参数达480B(4800亿),原生支持256K token上下文并可扩展至1M长度,显著提升编程任务效率 [1] - MoE架构通过分工协作提升性能并控制计算成本,适用于千亿级以上参数规模模型,实现效率与复杂需求的平衡 [1] - 模型在知识储备、编程能力、数学运算等维度与Gemini-2.5 pro、o4-mini等全球顶级闭源模型水平相当 [1][3] - 支持256K上下文长度,可处理长篇文档和多轮对话,避免关键信息丢失,在复杂问题拆解分析、流畅度和精准度方面较前代明显提升 [3] - Qwen3-235B-A22B-Instruct-2507(非思考版)在GPQA知识测评、AIME25数学测评中成绩超过Claude4等闭源模型 [3] - 训练使用36T tokens数据集覆盖书籍、代码库等多类型数据,通过多轮强化学习整合非思考与思考模型优化综合性能 [9] 性能表现与行业地位 - 在知识测评(SuperGPQA)、编程能力测评(LiveCodeBench v6)中表现接近顶尖闭源模型,在开源模型中处于前列 [3][4] - Qwen3-Coder在多语言SWE-bench测试中超过GPT4.1和Claude4,登顶HuggingFace模型总榜,该榜单综合下载量、使用频率和用户评分排名 [4][5] - 阿里已开源300余款通义大模型,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4万个,超过Meta的Llama系列,成为全球最大开源模型家族 [5] - 截至7月25日,千问API调用量在OpenRouter平台突破1000亿Tokens,包揽全球趋势榜前三,反映其受欢迎程度 [6] 实际应用与行业影响 - 程序员借助模型生成基础品牌官网最快仅需5分钟,新入行程序员效率可达到资深程序员一周工作量 [5] - 衍生模型经开发者微调后应用于教育、金融、医疗等行业,例如教育领域生成个性化习题,金融领域进行风险评估 [6] - 模型在法律行业可辅助审查长篇合同并提炼条款风险点,在科研领域快速抓取论文核心内容,节省人工时间 [7] - 开源模型允许中国企业免费商用,降低中小企业AI应用门槛,同时向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开放,推动技术全球普及 [6] 技术生态与商业协同 - 企业常将模型与阿里云数据库、安全服务打包采购,形成生态闭环,提升云产品使用深度与客户粘性 [6][7] - 模型开源属性降低使用成本,吸引中小开发团队,同时带动对GPU资源和IaaS服务的持续需求 [6][7] - Qwen3-Coder吸引二次开发,开发者添加特定行业代码库(如金融科技)并优化响应速度,适应实时编程场景 [10] - 通义大模型家族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为各行业提升效率 [10]
DeepSeek再出手!R1升级版性能大提升,美国对手慌了?
金十数据· 2025-05-30 11:52
模型升级内容 - 公司完成DeepSeek R1模型小版本升级 主要强化语义理解精准性 复杂逻辑推理能力 长文本处理稳定性 [1] - 网友测评显示模型理解能力显著提升 激活参数部分可制作交互动画展示 关键信息逻辑更清晰 [1] - 编程能力大幅提升 可一次性生成1000多行无错误代码 性能接近Claude 4 [1] - Hugging Face研究员指出升级后模型在减少幻觉方面有重大改进 显示与顶级模型竞争实力 [1] 模型性能对比 - DeepSeek-V3-0324模型在数学 代码类评测集上超越GPT-4 5和Claude-3 7-Sonnet [1] - V3模型性价比极高 输入价格为Claude-3 7-Sonnet的1/11 GPT-4 5的1/277 且开源可免费商用 [1] - R1-0528版本在LiveCodeBench代码生成排行榜中略低于OpenAI o4 mini和o3推理模型 但超过xAI Grok 3 mini和阿里巴巴Qwen 3 [2] 市场影响 - R1模型1月发布时因多项指标优于西方竞争对手引发全球关注 导致科技股暴跌 [2] - V3模型发布后市场热度下降 焦点转向未发布的R2模型 [2] - R1-0528版本发布再次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被指加剧与OpenAI等美国竞争对手的竞争 [2] - 低成本高性能R1模型推动中国科技股上涨 显示市场对中国AI能力的乐观预期 [2] 未来产品规划 - R2模型预计采用混合专家模型(MoE) 参数量达1 2万亿 单位推理成本较GPT-4大幅降低 [2] - 公司尚未正式确认R2模型发布时间 [2]
中金 • 联合研究 | AI十年展望(二十三):AI+陪伴:技术降本×场景升维,提供深度情绪价值
中金点睛· 2025-05-30 07:39
行业概览 - AI陪伴是目前落地较快、热度较高的AI应用赛道,CharacterAI和Talkie率先达到千万MAU级别 [1] - 2023年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约3000万美元,2030年基准/乐观情形下有望达700亿/1500亿美元,2024-2030年CAGR分别为200%/236% [7] - 2018-2023年AI陪伴产品MAU增长近30倍,从不足50万扩大至约1500万,渗透率增速高于社交媒体和在线游戏 [7] 产品核心要素 - 拟人化、个性化、实时互动、沉浸感和养成感是关键要素,满足陪伴、娱乐、幻想和效率提升需求 [2] - 用户集中于年轻群体,对AI容错率较高,更关注情感体验而非精准答复 [8] - 国内应用中星野DAU持续领先(2023年10月-2025年5月从10万增至141万),猫箱增长强劲(2024年3月-2025年5月从0.2万增至109万) [10] 技术驱动 - 混合专家模型(MoE)降低推理成本,DeepSeek-V3实现每人每天1小时交互成本约0.1元,通过缓存和错峰可压缩至0.03-0.05元/人天 [22] - 线性注意力机制将长文本处理复杂度从二次方降为线性,MiniMax-01在128K以上长度测试中超越主流模型 [24] - 多模态能力(图像/音频/视频生成)提升沉浸感,CharacterAI和星野已推出语音交互功能,端到端多模态架构如Gemini和GPT-4o带来效果跃升 [30] 典型应用案例 - **Replika**:全球最早商业化成功的AI陪伴应用,定位情感支持,2024年8月注册用户超3000万,已盈利 [33][35] - **CharacterAI**:技术驱动型,2024年8月MAU达2200万,创始团队来自谷歌LaMDA,采用通用Chatbot视角设计产品 [36][37] - **MiniMax星野**:引入卡牌机制和UGC社区生态,30日用户留存率从2023年10月的39%升至2024年10月的60%以上 [15][43] - **筑梦岛**:聚焦小说场景,80%为女性用户,用户日均对话超120轮,2025年1月注册用户近500万 [44][46] - **字节猫箱**:短剧化+公域社交设计,2024年9月下载量居国内市场第一,累计超500万次 [49][50] - **自然选择EVE**:3D AI伴侣,配备自研情感对话模型Vibe和记忆模型Echo,拟真度高 [53][54] 未来趋势 - 玩法创新是关键胜负手,延展方向包括硬件载体(如AI玩具)、垂直场景(教育/游戏)、用户群体拓展(老人/儿童) [64][65] - AI或成为内容网络中心,传统社交关系弱化,可能出现AI时代的"抖音" [59] - 当前挑战包括技术瓶颈(长时记忆/多智能体协同)、用户留存率低、商业化模式不成熟及算力成本高 [63]
DeepSeek R1模型完成“小版本试升级”,编程、逻辑理解上了一个层次!
华尔街见闻· 2025-05-29 08:57
DeepSeek R1模型更新 - DeepSeek发布R1模型小版本试升级 更新内容包括语义理解精准性、复杂逻辑推理、长文本处理稳定性等方面的强化 [1][2] - 用户测评显示模型理解能力显著提升 可制作交互动画展示激活参数 关键信息逻辑清晰 [3] - 编程能力大幅增强 可一次性生成1000多行无bug代码 性能媲美Claude 4 [4][5] DeepSeek-V3模型表现 - DeepSeek-V3-0324模型全面超越Claude-3.7-Sonnet 在数学和代码类评测中超过GPT-4.5 [6] - 新版DeepSeek-V3与Grok-3并列传统对话类模型榜首 推理任务表现突出 [6] - 性价比优势显著 输入价格仅为Claude-3.7-Sonnet的1/11、GPT-4.5的1/277 且开源免费商用 [6][7] R1模型市场影响 - R1模型性能优于西方竞争对手 成本仅数百万美元 采用低版本英伟达芯片 [7] - R1的崛起引发全球科技股暴跌 市场质疑巨头高投入AI模型的必要性 [8] R2模型预期与进展 - R2原计划5月初发布 目标提升代码生成能力 支持多语言推理 [9] - 公司联合清华大学提出SPCT学习方法 构建DeepSeek-GRM系列模型 引入元奖励模型提升推理扩展性 [9] - 传闻R2将采用混合专家模型 参数量达1.2万亿 较R1提升约1倍 单位推理成本较GPT-4降低97.4% [10] - R2训练全程使用昇腾910B芯片集群 计算性能512 PetaFLOPS 芯片利用率82% 性能达A100集群的91% [10] 市场反应与猜测 - V3模型升级后公司热度下降 市场关注焦点转向R2发布 [9] - 社交媒体猜测R1小升级可能意味着R2尚未准备好 [11]
华为盘古首次露出,昇腾原生72B MoE架构,SuperCLUE千亿内模型并列国内第一
华尔街见闻· 2025-05-29 08:57
混合专家模型技术突破 - 华为盘古团队提出分组混合专家模型(MoGE),通过专家分组机制实现跨设备计算负载均衡,在4K昇腾大规模集群上高效训练 [1] - MoGE架构下盘古Pro MoE大模型(72B总参数/16B激活参数)在昇腾300I Duo和800I A2平台分别实现321 tokens/s和1528 tokens/s的推理速度 [1] - 传统MoE存在专家激活频次高度不均衡问题,导致系统效率瓶颈,而MoGE通过硬约束负载均衡策略解决这一行业难题 [6][7] 模型性能表现 - 盘古Pro MoE以72B总参数量在SuperCLUE榜单获得58.75分,千亿参数量以内大模型排行并列国内第一 [2][3] - 在MMLU-Pro(5-shot)测试中得分63.5,显著高于同规模稠密模型GLM4(55.8)和Gemma3(50.3) [24] - 中文能力突出,在C-Eval(5-shot)和CMMLU(5-shot)分别取得90.6和89.0的EM分数,领先多数对比模型 [24] 技术创新细节 - 采用分组均衡路由技术,将专家均匀划分为M组,每组独立进行Top-K路由,确保组间负载差异为0 [16] - 引入Batch级辅助均衡损失函数,超参数α控制强度,f_i表示批次中被路由到专家i的token占比 [14] - 通过三层架构仿真策略(粗粒度筛选→候选集缩减→算子级仿真)优化昇腾平台亲和性 [15] 硬件适配优化 - 深度融合昇腾300I Duo/800I A2硬件加速架构特性,实现混合并行与通信优化等软硬协同创新 [18] - 在昇腾300I Duo平台单卡吞吐达201 tokens/s,经MTP解码优化提升至321 tokens/s [18] - 对比DeepSeek-V2的专家负载集中现象(最高处理30% token量),盘古Pro MoE实现各专家均匀分布(约12.5%) [26] 行业应用价值 - 推动大模型从参数竞赛转向实效主义,通过动态负载均衡技术降低云端推理成本 [27] - 轻量化推理引擎适配华为昇腾芯片,赋能客户运行百亿级模型,开辟AI产业应用新蓝海 [27] - 在代码生成(HumanEval 63.7 Pass@1)和数学推理(GSM8K 86.5 EM)等复杂任务展现领先性能 [24]
华为盘古首次露出,昇腾原生72B MoE架构,SuperCLUE千亿内模型并列国内第一
机器之心· 2025-05-28 16:09
混合专家模型技术革新 - 华为盘古团队提出分组混合专家模型(MoGE),通过分组机制解决传统MoE专家激活频次不均衡问题,在4K昇腾集群实现高效训练 [2] - MoGE架构下盘古Pro MoE模型(72B总参数/16B激活参数)在昇腾300I Duo和800I A2硬件上分别实现321 tokens/s和1528 tokens/s的推理速度 [2] - 分组均衡路由技术强制每个token在预定义专家组内激活等量专家,确保跨设备负载均衡,组间负载差异为0 [12][21] 模型性能表现 - 盘古Pro MoE以72B总参数量在SuperCLUE榜单获59分,千亿参数以内模型并列国内第一,16B激活参数媲美更大规模模型 [3] - 在MMLU-Pro(63.5 EM)、C-Eval(90.6 EM)、HumanEval(63.7 Pass@1)等基准测试中超越同规模稠密模型和MoE模型 [27] - 对比DeepSeek-V2的专家负载集中现象(最高30% token量),盘古Pro MoE实现各专家12.5% token处理的均匀分布 [29] 昇腾硬件协同优化 - 采用分层仿真策略优化昇腾300I Duo/800I A2平台的算子级编译,通过TFLOPS、内存带宽等硬件参数关联搜索最优并行策略 [19][22] - 结合MTP解码和多token优化,昇腾300I Duo单卡吞吐从201 tokens/s提升至321 tokens/s,800I A2平台高并发下达1528 tokens/s [24] - 深度融合昇腾硬件加速架构的并行特性,实现从算法设计到系统落地的全栈创新 [6] 行业应用价值 - 动态负载均衡技术有效降低云端推理成本,支持高并发实时场景,轻量化引擎适配昇腾芯片赋能百亿级模型部署 [31] - 推动大模型从参数竞赛转向实效主义,为企业级应用提供高效普惠的智能底座 [30] - 在代码生成、数学推理等复杂任务中展现同规模最优性能,为AI工业化部署提供新范式 [7][28]
华为+DeepSeek,终于不再“服务器繁忙”?
虎嗅APP· 2025-05-20 22:00
大模型与MoE架构挑战 - 主流MoE架构大模型存在硬件成本高、效率低等"先天不足",中国企业面临芯片堆砌与效率挖掘的挑战[1] - 华为作为智能基础设施提供商,通过数学算法和工程积累为DeepSeek提升效率及用户体验[1] MoE模型的冷热专家问题 - MoE模型通过分配token给不同专家网络实现高效扩展,但面临负载不均衡的严峻挑战[4] - 冷热专家现象表现为:热专家调用频率比冷专家高一个数量级,导致推理延迟增加、吞吐量受限[4] 华为OmniPlacement负载均衡技术 - 通过专家重排、层间冗余部署和近实时动态调度提升MoE模型推理性能[7] - 动态优先级调整:实时统计专家调用频率,优先将高频专家部署在强计算节点[7] - 通信域优化:分析批次内激活卡数,减少跨节点通信延迟[7] 层间高频专家冗余部署 - 为热专家分配冗余实例降低跨节点通信开销,提升系统吞吐量[8] - 动态资源分配:根据实时资源占用和调用频率调整冗余实例比例[9] - 层间差异化配置:高负载层分配更多冗余实例,低负载层减少冗余节省显存[9] 近实时调度与监控机制 - 毫秒级动态调整专家分配,迭代优化部署模式降低计算开销[10] - 独立计算流运行监控任务,避免干扰推理主流程[10] - 层间流水线设计实现专家权重动态调整,降低高负载场景延迟[10] OmniPlacement框架特性 - 高兼容性:支持多种MoE模型架构,无缝集成现有推理系统[12] - 低时延开销:优化数据处理和调度流程减少额外计算开销[12] - 模块化设计:数据统计、算法运行和专家调度三大模块解耦[12] 性能验证与未来方向 - 实验显示OmniPlacement使DeepSeek-V3推理延迟降低10%,吞吐量提升10%[14] -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调度算法优化、自适应专家选择和框架扩展[15] - 技术突破体现华为在芯片架构、算法和软件生态的长期积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