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湾区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运,看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08:00
让我们通过一首MV,见证汗水与梦想碰撞的高光时刻。十五运,看湾区,让世界听见这片热 土奋进的足音! 出品丨学习经济工作室、粤港澳政经新闻工作室 策划丨张雅婷 曾婷芳 设计丨郑嘉琪 编辑丨陈泽锴 十五运看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浮现三大信号 霸王茶姬90后创始人将和400亿光伏巨头掌门人结婚,两家公司市值合计近600亿元 段永平最新11只美股持仓曝光 SFC 21君荐读 当体育的圣火点亮湾区,历史正在翻开全新的一页——第十五届全运会首次落地粤港澳大湾 区,开创三地联合办赛的先河。 体育强国的脉搏在这里强劲跳动,湾区融合的愿景在这里交织绽放。这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 一座连通三地人心、共赴未来的桥梁。 ...
从赛场争锋到街巷同欢:一场赛事,三地同心
人民日报· 2025-11-16 20:30
赛事概况与影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十五运会)成功举办,是首个包含跨境马拉松等项目的全运会[3] - 赛事包含风驰电掣的赛道竞技、泳池争先以及场馆内如潮的呐喊,营造出激情澎湃的氛围[1] - 全运会作为纽带,将粤港澳三地居民紧密连接,通过同生活、同运动、同体验增进理解与距离[7] 文化融合与情感共鸣 - 赛事深植于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的背景,例如篮球交流中“传波”的默契无需解释[3] - 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在赛事中传承,如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澳门塔石体育馆设置非遗展示与手作体验区[3] - 龙舟、舞狮、武术等富有岭南文化韵味的传统项目纳入群众赛事,持续激发三地居民情感共鸣[3] 公众参与与社会融合 - 公众参与广泛,包括81岁香港居民参与乒乓球赛、澳门1500名志愿者服务赛事以及420名深港澳青年在“人民杯”体育嘉年华同台竞技[7] - 全运会开幕式主火炬经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传递,最终融为“同心之火”,象征三地同心同行[7] - 赛事体现了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制度规则“软联通”的完善,以及三地居民“心联通”的深化[7] 区域协同与发展前景 - 从赛场争锋到街巷同欢,赛事拉近了粤港澳三地的心灵距离,使湾区融合更加生动具体[1][7] - 粤港澳三地携手并进,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新篇,融合脚步愈发坚定[9]
一场赛事,三地同心(微言)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赛事促进文化融合 - 粤港澳三地通过篮球交流赛等体育活动展现出文化同源和人缘相亲的亲近感,例如使用共同语言“传波”实现心领神会的默契 [1] - 全运会设置非遗展示区和手作体验区,并将龙舟、舞狮、武术等岭南文化传统项目纳入群众赛事,持续激发三地居民情感共鸣 [1] - 全运会作为纽带,通过81岁香港居民参与乒乓球赛、澳门1500名志愿者服务、420名深港澳青年同台竞技等方式,使三地居民在同生活同运动中增进理解 [1] 基础设施与区域协同 - 全运会主火炬经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传递后融为“同心之火”,象征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制度规则软联通的日益完善 [2] - 赛事活动从赛场争锋到街巷同欢,体现了三地居民同心同行的“心联通”,推动湾区融合脚步愈发坚定 [2] - 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通过全运会等协同活动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新篇章 [2]
工行深圳市分行全力护航十五运会 以金融之笔,绘就湾区同心圆
证券时报网· 2025-11-10 10:09
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 - 创新推出全运会主题借记卡、信用卡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主题信用卡采用五币种账户并支持境外银联网络人民币统一记账 [3] -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持"碰一碰"支付,无需网络与电源,并为境外人士提供机场口岸2分钟极速申领服务 [3] - 围绕卡片使用配套推出多项消费优惠活动,实现"一卡畅行湾区、数币便捷惠民" [3][4] 赛事服务与运营保障 - 启动"十五运会金融服务指挥中心"统筹调度资源,并在深圳地区147家网点开设"全运服务绿色通道"为特定人员提供优先服务 [5] - 在5家营业网点设立门票专柜,通过"专享空间、专属柜台、专业人员"的"三专"服务体系保障购票流程 [6] - 147家网点"工行驿站"升级为"工行全运驿站"提供便民服务,并组织52支服务队和600余名志愿者提供支持 [6] 信贷与产业金融支持 - 全年为深圳地区文体行业提供超30亿元信贷规模,并为服务全运会的小微企业提供10亿元普惠贷款额度及优惠利率 [8] - 为超100户文体行业重点企业提供结算、融资、供应链、债券承销、私人银行等综合金融服务 [8] - 通过专项服务团队为特许商品生产商量身打造融资方案,精准支持企业资金需求 [7] 跨境金融与湾区融合 - 在深圳地区布放540台外卡自助设备,并推出个人结售汇专属优惠以提升境外人士支付体验 [9] - 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促进跨境消费、便利跨境支付、支持跨境企业,为湾区一体化注入动能 [9] - 金融服务举措体现"连通、合作、共享"的湾区精神,探索"体育+金融"融合发展路径 [9]
除了36年连冠,广东“十四五”还有哪些“隐藏技能”?
南方都市报· 2025-11-07 19:31
宏观经济表现 - 2021年至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2.44万亿元增长至14.16万亿元,年均增长4.7% [1] - 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持续彰显 [1] 制造业实力 - 全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1.8万辆,占全国四分之一 [1] - 工业机器人产量24.7万台(套),占全国43.5%,意味着每两台工业机器人中有一台是“广东造” [1] - 智能手机产量超过全国四成,每10部智能手机中有4部产自广东 [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建成,深圳到中山车程缩短至30分钟,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2] - “跨境理财通”业务规模突破1200亿元 [2] - 超8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湾区内地城市执业 [2] 区域协调发展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0年2.49缩小至2024年2.31 [2] - 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达7.3%,跑赢城镇 [2] - 珠三角6市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超162亿元,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市县全覆盖 [2] 科技创新能力 -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榜首 [3] - 2024年研发经费支出达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3]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首次跃居第一 [3] 营商环境与改革开放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造60多项“全国第一” [3] - 全省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00万户,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3] - 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第一 [3]
珠海打造“骑行之城”新名片 串联粤港澳宜居生活圈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1-04 16:33
骑行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 珠海已建成绿道1290公里和健康步道133公里,形成覆盖滨海、河湖、山地的三级网络 [2] - 自2011年起市政道路改造明确要求同步设置自行车专用道,情侣路沿线设置专用骑行道实现人车分流 [2] - 城市驿站、公园服务点与沿线便利店设置补给休憩点,香山云道、景山道等步道接入周边骑行网络 [2] 骑行文化发展与市民参与 - 骑行已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用于通勤避开早晚高峰或沿绿道完成每日10公里健身打卡 [3] - 自行车运动协会拥有万余名会员,线下约骑、线上分享路线已成常态,骑行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活动 [3] - 2025年珠海首次组队参加广东省自行车青少年锦标赛和小轮车青少年锦标赛,骑行文化成为青少年新风尚 [4] 体育赛事与文旅融合 - 第十五届全运会自行车赛将于11月7日至9日举行,男子个人赛从珠海出发途经港珠澳大桥,实现全程无感通关 [1] - 金湾区连续举办15届航空新城杯公路自行车赛,南粤香山古驿道骑行活动吸引粤港澳大湾区近千名骑友参与 [4] - 设计多条主题骑行旅游线路,如横琴花海长廊、斗门莲洲骑行环线和东澳岛等海岛骑行,满足差异化旅游需求 [5] 跨境骑行与湾区融合 - 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后,港澳骑友周末常自驾至珠海情侣路、香山云道等热门地享受骑行 [6] - 十五运会男子公路自行车赛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选手通过人脸识别和RFID技术实现不踩刹车通关 [7] - 港澳骑友自发整理珠海骑行攻略在各大社群流传,未来将举办更多跨境体育赛事推动三地资源共享 [6][7]
青茂口岸累计通关人次破亿 高效通关助力湾区融合
央视新闻· 2025-08-04 11:15
青茂口岸客流量突破1亿人次 - 青茂口岸累计通关客流量突破1亿人次 [2] - 青茂口岸自2021年9月8日开通以来已成为澳门第二大通关量口岸 [2] - 2023年青茂口岸通关客量占全澳出入境总客量的16.3% [2] 青茂口岸的功能与作用 - 青茂口岸是连接粤澳的重要跨境通道 [2] - 因其高效便捷的通关模式和24小时通行成为支撑"珠澳双城生活"的热门通道 [2] - 青茂口岸的开通有效分流了关闸口岸庞大的通关客流 [2] - 均衡了澳门的口岸通关资源和布局 [2] - 提升了整体通关效率和通关体验 [2] 2025年青茂口岸客流量数据 - 2025年1月至7月青茂口岸出入境总客量超过2078.6万人次 [2] - 日均约9.8万人次 [2] - 较去年同期增长1.8% [2] - 客流以澳门居民为主体约占53.5% [2]
湾区同心 共赴全运之约
人民日报· 2025-08-03 14:45
赛事筹备与场馆改造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在深圳举办,发布礼仪服装、颁奖音乐、奖牌及火炬 [1] - 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以上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竞赛场馆改造已全面收官 [3] - 天河体育中心改造新增941米专业跑道和700米风雨跑道,打造"无界体育公园" [3] - 广东奥体中心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AR智能导航等技术,场馆建筑本体节能率达20%、降碳率达45% [4] - 深圳赛区场馆部署1707个无线网络接入点,实现智慧化监测和温湿度自动调节 [4] 赛事规模与群众参与 - 竞技体育比赛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预计1.5万余名运动员参加决赛 [5] - 群众赛事活动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预计1.1万名运动员参加决赛,上百万人参与预赛 [5] - 粤港澳三地开展"全运100全民共创百万公里大挑战"等大众体育活动 [4][5] - 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等场馆赛后将以"免费+低收费"模式向市民开放 [5] 湾区融合与跨境协作 - 赛事覆盖粤港澳三地19个城市,创全运会承办城市最多纪录 [7] - 预计内地赴港澳参赛人员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超3000人 [7] - 首创"一赛事一次跨三境"通关模式,横琴口岸设"免出示证件"通道 [8] - 会徽融合广东木棉花、香港紫荆花、澳门莲花元素,火炬设计体现"交流融合"理念 [8] - 香港将承办8个竞赛项目及1项群众赛事,澳门推动"赛场即景点"融合模式 [9] 城市提升与文旅结合 - 广东推进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疏通623条涉赛道路堵点 [6] - 梅州设计"观赛+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赛事场馆与"梅江八景" [5] - 云浮打造9个曲棍球石艺雕塑地标性景观片区 [6] - 澳门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发售吉祥物主题商品 [9]
湾区同心  共赴全运之约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22
赛事筹备与场馆改造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在深圳举办,发布礼仪服装、颁奖音乐、奖牌及火炬 [1] -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首次实现"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赛事筹备进入冲刺阶段 [1] - 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不新建大型场馆和"全运村",改造已全面收官 [2] - 天河体育中心改造后新增941米专业跑道和700米风雨跑道,打造"无界体育公园",建筑节能率达20%、降碳率达45% [2][3] - 广东奥体中心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AR智能导航系统等技术,实现固体废料全利用 [3] - 深圳赛区部署1707个无线网络接入点,实现场馆监测、温湿度自动调节等智慧化功能 [3] 群众参与与城市提升 - 竞技体育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1.5万运动员),群众赛事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1.1万运动员),预赛参与人数超百万 [4] - 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等场馆赛后以"免费+低收费"模式开放,梅州推出"观赛+旅游"精品线路串联文旅资源 [4] - 云浮借曲棍球赛事打造9个石艺雕塑地标,广东推进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疏通623条涉赛道路堵点 [5] 湾区融合与跨境协作 - 赛事覆盖粤港澳19个城市,为历届承办城市最多,预计内地赴港澳参赛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超3000人 [6] - 首创"一赛事一次跨三境"通关模式,设立参赛代表团专用通道和观众"刷脸"通关服务 [7] - 会徽融合三地花卉元素,香港将承办8个竞赛项目,澳门推动"赛场即景点"模式并开设特许商品零售店 [7][8]